登月第一人
導演:達米恩·查澤雷 Damien Chazelle
攝影指導:納斯·桑德格倫 Linus Sandgren
《登月第一人》講述了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從地球到月球的旅程。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沒有著力渲染國家精神和英雄主義,而是選擇從太空人個人的角度出發,退去神化色彩,儘量生活化地記錄登月背後的故事。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為了用紀實風格來表現電影的主題,《登月第一人》中大量使用了Super 16mm進行手持攝影,實現粗糙,砂礫感的畫質,營造沉浸式的影像風格。
用16mm膠片來表現牽動情感的部分。
影片大部分用光偏向於真實自然,但為了突出情緒也會強調暗部和陰影的對比。比如在阿姆斯特朗家中和休斯敦太空人家庭宿舍的部分,攝影指導會讓團隊在屋外布光,將攝影機放在屋內的暗處,從陰影中進行拍攝。
除此之外,在很多家庭生活的段落,都選擇了自然、沒有太多設計感的機位。鏡頭運動背後的主題是「即時和私人」,避免了精緻的設計影響導演想要營造的「真實感」。
不加控制的鏡頭也是取巧的手段。一場戲中阿姆斯特朗將女兒摟在懷中慢慢搖晃,隨後鏡頭逐漸失焦。
之後每次阿姆斯特朗想起夭折的女兒,畫面都會出現輕微失焦。將運鏡隱藏在劇情中微妙地傳遞情緒,實現導演想要達到的記錄片似的寫實感。
隨著劇情發展來到NASA基地和阿姆斯特朗在休斯敦的住所後,攝影變為35mm 膠片,質感更「精細」, 對比度也更強烈。
《登月第一人》中,所有飛船艙內的場景都是用16mm膠片拍攝的,這樣做是為了拉近和觀眾的距離,做出原始素材的粗糙感和時代的質感,也為登月著陸之後打開的IMAX畫幅製造最大化的反差。
在上世紀60年代,太空飛行的危險係數足以讓人崩潰。在太空艙劇烈的搖晃之中,除了緊密注視儀錶盤,太空人還要祈禱劇烈的衝擊不會讓他們在空中分崩瓦解。
所以在最緊張的橋段中,我們的視野範圍只有閃爍的燈光,抖動的錶盤,似乎只局限在阿姆斯特朗看到的景象,和他一同體驗。
月球部分實拍的場景在一個和月球顏色,質感都較為相似的採石場,使用了IMAX攝影機,攝影師自己設計了照明設備,模擬月球上太陽照射的光線。
阿姆斯特朗打開阿波羅11號登月艙的門踏上月球時,鏡頭從16mm變成70mm, 如果有機會在IMAX的大熒幕上欣賞《登月第一人》,就能感受到從出艙口的角度向外,畫面在腳下直接打開的震撼。
從16mm到IMAX這種設備的跳躍轉變是一個挑戰,但用攝影制式的不同來實現不同地點之間的對比是導演的堅持。因為IMAX更適合呈現人類登上月球以後看到的壯闊景象。
為了實現通篇的「沉浸感」,導演和攝影還特意選擇了阿姆斯特朗走下梯子,登上月球時的主觀視角畫面。
在一些採訪中,當問到作為攝影指導的工作時,納斯·桑德格倫提到最主要的就是清楚並嚴格按照劇本與導演的視覺方向。在《登月第一人》中,就是用宏大的事件背景和視覺來表達最隱秘的人類情感。一旦自己認可並熟悉了導演的視覺定位就可以很好地進行配合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