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關鍵方法,防範海產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2020-11-22 騰訊網

為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和健康中國合理膳食行動,推廣普及食品安全與營養知識,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組建了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科普宣傳和風險交流專家組。本期選登專家組成員撰寫的防範海產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預防毒蘑菇中毒、預防食源性甲醇中毒以及讀懂食品標籤中的食品安全和營養信息的科普文章。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海產品已經成為我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餚,人們在享受高營養價值的海產品時,也要注意防範它們可能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一、海產品中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見致病因子有哪些?

海產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見原因主要是致病性細菌、病毒、生物毒素、化學汙染物及其他致病因子的汙染。

副溶血弧菌等細菌

海水是這種嗜鹽菌最喜歡的藏身之地,常見於河口和近岸水域。所以,一不小心生活在這些區域的多種魚類、蝦、蟹、貝類就很容易「中招」,淡水魚和其他動物性食品偶爾也會沾染上。另外,它還有一個重要屬性—生命力頑強,可在抹布和砧板上存活1個月以上。當海產品處理不當(未經過充分清洗,或生熟食品交叉汙染),或吃法不當(生吃或半生不熟等),它就會偷偷地潛入身體,引起腹痛、腹瀉和嘔吐等症狀,有時也會出現發燒。

貝類毒素、雪卡毒素等生物毒素

貝類毒素(麻痺性、腹瀉性、神經性和失憶性)和雪卡毒素是貝類和深海魚體內自己產生的嗎?並不是。這些毒素都是因它們攝食劇毒藻類而造成了這些大分子化學物在體內的蓄積。這些毒素性質穩定,加熱、冷凍、醃製都很難將它們去除。盲目嘗鮮、誤食或處理不當,則會遭到它們重擊,輕則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重則呼吸麻痺而死亡。

諾如病毒、A肝病毒等病毒

諾如病毒為杯狀病毒,A肝病毒為球狀病毒。兩種病毒均可通過汙染的水源造成海產品汙染。所以,常常因食用生或未煮熟的貝類(如生蠔和毛蚶)而引起暴發。由於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它們倆一出手就能撂倒一大片,出現噁心、腹瀉、嘔吐、發熱和頭疼的症狀。這兩種病毒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多在冬春季節暴發,是我們這段時間防範的重點。

農獸藥殘留、重金屬

汙水排放以及養殖戶濫用農獸藥, 使近岸海域水質受到重金屬和農獸藥的嚴重汙染,從而造成海產品汙染;另外違規的海產品加工存貯方法,如幹制過程中噴灑農藥防腐防蟲,也會造成農藥的殘留。攝入這些被汙染的海產品,就會對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損害。

寄生蟲

寄生蟲也可汙染動物性海產品,最出名的是異尖線蟲。生食含幼蟲的海魚(如三文魚),活蟲鑽入人體組織後會出現噁心、腹痛、嘔吐等症狀。

海產品腐敗變質

金槍魚、秋刀魚、沙丁魚等青皮紅肉的海魚富含游離組氨酸,如果貯存環境溫度偏高且時間過長,當魚體肉不新鮮或變質, 可產生過量組胺,攝入後會引起中毒,出現過敏樣症狀。

二、如何防範海產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了解了原因,掌握關鍵方法就可防範。

01

保持清潔

飯前便後要洗手,洗淨雙手再下廚。製備食品的砧板刀具等器具要清洗消毒;海產品要充分清洗乾淨,特別是其內臟、頭部等。

02

生熟分開

生熟食物分開存儲,刀砧容器要專用,避免加工和存放過程的交叉汙染。

03

燒熟煮透

海產食品徹底做熟很關鍵,做熟才能殺滅副溶血性弧菌等不耐高溫致病菌和寄生蟲(卵);生食海產品要適量,注意選擇安全可靠的食品原料和餐館,忌盲目嘗鮮。

04

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

海鮮類食物現買現吃是最好的方式。熟食和易腐食品要及時冷藏,保存海鮮類食品要預處理,如將魚類鰓、內臟和魚鱗去除,充分洗淨、切塊分裝後冷凍。切記冰箱不是保險箱,要定時清潔,食物不要存放太久。

05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使用安全的水,選擇新鮮衛生的食品,不要購買和食用來源不明及已經變質的海產品。忌在廚房內存放毒物及其容器,避免誤用、誤食。

轉自 | 健康中國

來源 |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

作者 | 楊杏芬,系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科普宣傳和風險交流專家組成員、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食物安全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

相關焦點

  • 「十大」食源性寄生蟲名單公布
    之後,21名專家針對食源性寄生蟲的影響進行了評估和分析。通過這項工作編制了一份含有93種寄生蟲的初步名單,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縮減為24種最具破壞力的寄生蟲,其依據是:1)全球疾病數,2)全球分布,3)急性發病率,4)慢性病患病率,5)經濟影響。接下來做什麼?
  • 預防食源性疾病,日常生活,需要注意4種細菌和毒素
    #不斷更挑戰賽#病從口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統計,本星球每年大約有10%的人,由於食用不潔食物而染病;食源性疾病,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重要因素;每年約有42萬人死於進食不潔食物所引起的疾病。普通百姓,可能想不到,有些致命的細菌和毒素,就潛藏在日常食物中。
  • 五大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
    病程為三天至七天,一般預後良好,但是老人、兒童和體弱者如不及時進行急救處理也可導致死亡,多數沙門氏菌病患者不需服藥即可自愈,嬰兒、老人及那些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應就醫治療,沙門氏菌攜帶者不可從事準備食物的工作,直到獲得醫生的許可。滅菌條件不耐高溫,55℃1小時、60℃15分鐘或100℃加熱數分鐘即可被殺死。
  • 市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預防控制研究創新團隊」在Circulation發表...
    近日,市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預防控制研究創新團隊」在國際心血管領域頂級雜誌Circulation(循環,影響因子19.309.)全文發表39頁長篇新成果「Inhibition of S-adenosylhomocysteine Hydrolase Induces Endothelial
  • MALDI-TOF應用 | 指尖上的食源性病原體鑑定
    意思是疾病多是由食物傳染。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導,全球每年發生約5.8億例由食品引起的疾病,其中約有35萬例死亡。由於食源性細菌通常通過攝入受汙染的食物進行傳播,因此不適當的食物處理可能會威脅到食物的安全性。雙手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外界接觸最多的部位,也使得手成為病菌傳播的重要中轉站。
  • 嚴防食源性疾病,加強食品機械製造的衛生要求,能否從根本杜絕?
    食品安全是保障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據統計,每年每年全球近十分之一(5.5億)的人會患上食源性疾病。隨著「淨菜上市」政策的實行,中央廚房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淨菜加工和食品機械被推上風口浪尖。顯而易見,食品工業內食源性疾病的防患不可忽視。食品機械製造業作為食品工業的組成部分,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防控也有著重要作用。
  • 防範最關鍵的是……
    今年的梅雨季有些長溼度大、積水多蚊子繁殖的高峰來了根據南京市疾控中心監測最近有一種蚊子比去年同期多得多它就是白紋伊蚊也就是俗稱的「花蚊子」白紋伊蚊來襲 小型積水要及時清理白紋伊蚊是一種中等大小的黑色蚊蟲,多生在居民點周圍的小型積水中,可傳播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等多種疾病
  • 擔心海產品有寄生蟲?除了高溫烹煮,其實還有好幾種解決方法
    有人吃了海鮮會過敏,也有了吃了以後腸胃會產生不適,更多的人普遍認為海產品裡有不少寄生蟲,吃了以後這些細菌會在人們的體內滋生,影響人體健康,那麼這種說法都正確嗎?應該如何解決? 人們對於滅殺海鮮體內的寄生蟲的認知,一直都是停留在高溫烹飪的方法上。
  • 重慶2018年就診大數據發布 需留意這些每月高發疾病
    據報告分析,這些疾病每月高發,提醒做好防範。預約8至9點看病可節省時間報告顯示,在12320網絡預約平臺上,周一至周五,預約婦產科和皮膚科的數量在所有科室中佔比靠前。從2018年6月開始,各科室預約診療量就一直處於高位。下半年工作更加忙碌,身體抵抗能力也持續走低。
  • 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時間:2020-09-15 來源: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的最新學術論文
  • 掌握3點很關鍵,效果槓槓的
    一、發病不可怕,掌握髮病原因很關鍵根據我多年的種植經驗,流膠病是一種真菌性侵染引起的病害,真菌和細菌的危害、蟲害、機械損傷、凍害、日灼、生長期修剪過度、土壤積水過多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加重流膠病的發生。發生流膠較重時,樹皮乾裂,布滿粒、塊、團形膠質,皮層壞死,輕者樹體衰弱,葉片變黃、變小,嚴重時樹幹枯死,嚴重削弱樹勢,引起樹木長勢不良。
  • 江西上饒:海產品乾貨和本地水產走俏市場
    江西上饒:海產品乾貨和本地水產走俏市場2011-04-14 14: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上饒日報        瀏覽量: 5058 次 我要評論 &nbsp  日前,記者走訪了江西上饒市多家超市和菜場,了解到海產品乾貨和本地水產價格穩定。
  • 未來,我們將更加依賴海產品
    未來,海產品可能成為餐桌上的「主力」。美國「優睿科」網站8月19日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OSU)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未來30年,政策改革和技術進步可能會推動海產品產量增長75%。相關論文同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中。這項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到2050年,地球預計將有98億人口需要養活。研究人員表示,海產品有潛力滿足人們對蛋白質和營養物質日益增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