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的營養極高富含有維生素C、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胡蘿蔔素、多種胺基酸、而且金針菇多吃可以降低膽固醇含量,緩解疲勞,金針菇易熟口感好,做法也簡單,是一種省事又好吃的食材。現在無論什麼季節都能在超市和菜市場買到新鮮的金針菇,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金針菇冷庫的功勞。一般來說,金針菇不耐貯藏,常溫下三天菇體即軟化,菌柄基部變褐,並有臭味放出。冷庫屋下面來說說金針菇冷庫的相關知識。

金針菇冷庫是一種高溫冷庫,通過控制庫內溫度來增加金針菇的產量,這裡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金針菇冷庫提高產量的方法:一、發菌管理。控溫發菌:庫頂最高處溫度低於22℃,讓菌絲在適溫環境下生長。定時通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鐘。及時消殺:要定期檢查,及時處理汙染和被害菌袋。庫內每周用敵敵畏、多菌靈噴霧消毒殺蟲1次。控溼避光:溼度控制在60%~65%,非操作管理時關閉光源。
二、出菇管理。降溫,利用冷庫將菌絲生殖期的溫度降低到13℃~16℃作用,經過該溫度2-3天的處理,進行下一步處理。殺蟲,這一步跟傳統金針菇種植一樣,利用80%敵敵畏乳油500~1000倍液自上而下的進行空中噴霧,藥量2~4毫升每立方米,再利用浸泡過藥液的布條或其他懸掛物放置在通風口和門口處,殺滅庫內菇蠅、蚊子、蟎類等。殺菌加溼:用克黴靈2000倍液自上而下噴霧,藥量1次3~5小袋/100立方米,藥液要打溼菌袋、架板,如發菌期間雜菌較多,初始的2~3天內,均用2000倍液克黴靈進行加溼,若溼度還不夠,再用井水補噴,2~3天內使庫內溼度穩定在85%即可開袋。此階段1天通風3~4次,使空氣新鮮。解繩撐袋:如庫內溼度不夠或近風口的地方,袋口可撐起一半,待溼度穩定後再全撐開。解口後,若端面為綠黴汙染須再綁住,讓未汙染的端面出菇。若端面為粉紅色麵包黴汙染,須紮緊兩端袋口遠棄,用克黴靈500倍液自上而下噴淋周圍菌袋。庫溫隨即降至12℃~15℃,進入催蕾期。催蕾期:恆溼(85%)和空氣清新是誘導菇蕾形成的環境條件。
由於庫結構和通風能力不同,短的1次通15分鐘,長的須通30分鐘,長時間的通風對溼度影響很大,在進風管道加霧化效果很好的水嘴,微電機帶動與通風或製冷同步運行。加溼降到地面的水當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最好能導出庫。此階段溼度恆定就會更易形成菇蕾,過高的溼度會使端面菌絲旺長,過低的溼度會使端面板結菌絲結皮不出菇。10~12天,培養料表面就會出現琥珀色的水珠,這是菇蕾出現的前兆,不久,米白色的原基就會整齊地出現在培養料表面。抑制期:當庫內80%菌袋現蕾,幼菇長至0.8~1.5釐米時,庫溫降至4℃~6℃,增加庫與外界通風和庫內循環風量,使子實體生長受到抑制,使幼菇變得粗壯。此時溼度80%~90%,時間5~7天,是增加菇體重量,提高商品性的關鍵時期。此階段還可有弱光存在。伸長期:減少通風增加二氧化碳濃度,促使菌柄迅速伸長生長。庫溫10℃~12℃,溼度85%~90%,通風次數要少,時間略長,保持乾濕交替,利於菌柄的伸長和防止細菌性斑點病的發生。15天後,菌蓋直徑0.8~1.3釐米,菌柄長12~15釐米,進入採收期。
三、管理難點分析。通風:冷庫是一個缺氧的環境,半個小時的通風,再經0.5~1小時,二氧化碳濃度又恢復常量,故風量不足是個普遍問題。易形成菇帽尖、柄細長的菇體,就是缺氧的標誌。菇體只要處在袋內就不怕通風,庫內空氣循環對改善菇體狀態是必需的。通風與降溼增溫的矛盾可通過少通勤通或通風噴霧狀水來解決。同時可加噴石灰水來吸收二氧化碳。溫度:現蕾、抑制、伸長三個階段所需溫度為高、低、中。現蕾前的低溫誘導、現蕾期的相對高溼能加速原基發生;抑制期的低溫輔以強風,能改善菇體品質,增加產量;伸長期的低溫亦有助於增加產量,延長存架期,此階段亦要改變不敢通風的傳統管理辦法,因為庫內缺氧明顯,將嚴重影響菇柄加粗及其商品性。溼度:溼度的大小隨溫度變化,低溫高溼、升溫降溼能預防病害發生;高溼利於出菇密,低溫高溼利於增加菇重。利用冷庫的溫度變化為金針菇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保證金針菇的生產要求,最大程度的增加金針菇的產量,實現種植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也幫助種植戶提供種植品質最佳的。
金針菇的冷藏保鮮程序為:採收→修整→包裝→冷藏→起運。(1)採收,金針菇子實體在高溼和含水量過大時常出現黏液,採收前切忌水分過大,應於採收前24小時停止噴水,或通風,以利保鮮。採收後先行粗修剪,即留菇柄較上市要求長1釐米左右。(2)排溼,將鮮金針菇按等級分開,整齊擺放於曬簾上,置於陽光下通風處,自然排溼1~2小時。(3)裝筐冷藏,按規格分別裝入塑料筐或紙箱內,內襯無毒塑料薄膜,置於1~4℃冷庫內保鮮。(4)修整包裝起運,起運前一天去柄1釐米左右,包裝。大包裝為泡沫塑料箱,內襯無毒塑料薄膜,外套專用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