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學名毛柄金錢菌,又稱毛柄小火菇、構菌、樸菇、冬菇、樸菰 、凍菌、金菇、智力菇等,英文為:「Enoki Mushroom」。植物學名為Flammulina velutiper (Fr.) Sing。因其菌柄細長,似金針菜,故稱金針菇,屬傘菌目白蘑科針金菇屬,是一種菌藻地衣類。金針菇具有很高的藥用食療作用。
金針菇在自然界廣為分布,中國、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國北起黑龍江,南至雲南,東起江蘇,西至新疆均適合金針菇的生長。
金針菇不含葉綠素,不具有光合作用,不能製造碳水化合物,但完全可在黑暗環境中生長,必須從培養基中吸收現成的有機物質,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降解物,為腐生營養型,是一種異養生物,屬擔子菌類。金針菇是一種木材腐生菌,易生長在柳、榆、白楊樹等闊葉樹的枯樹幹及樹樁上。
江蘇灌南、河北、安陽、林州等。河北石家莊靈壽大量種植白金針菇,每到十一二月份當量產銷各地。
據測定,金針菇胺基酸的含量非常豐富,高於一般菇類,尤其是賴氨酸的含量特別高,賴氨酸具有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功能。金針菇幹品中含蛋白質8.87%,碳水化合物60.2%,粗纖維達7.4%,經常食用可防治潰瘍病。
有研究又表明,金針菇內所含的一種物質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金針菇既是一種美味食品,又是較好的保健食品,金針菇的國內外市場日益廣闊。金針菇人工栽培技術並不複雜,只要能控制好環境條件,就容易獲得穩定可靠的產量。
金針菇由營養器官(菌絲體)和繁殖器官(子實體)兩大部分組成。
⑴菌絲體由孢子萌發而成, 在人工培養條件下,菌絲通常呈白色絨毛狀,有橫隔和分枝,很多菌絲聚集在一起便成菌絲體。和其它食用菌不同的是,菌絲長到一定階段會形成大量的單細胞粉孢子(也叫分生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可萌發成單核菌絲或雙核菌絲。有人在實驗中發現,金針菇菌絲階段的粉孢子多少與金針菇的質量有關,粉孢子多的菌株質量都差,菌柄基部顏色較深。
⑵子實體主要功能是產生孢子,繁殖後代。金針菇的子實體由菌蓋、菌褶、菌柄三部分組成,多數成束生長,肉質柔軟有彈性。菌蓋呈球形或呈扁半球形,直徑1.5~7釐米,幼時球形,逐漸平展,過分成熟時邊緣皺摺向上翻卷。菌蓋表面有膠質薄層,溼時有粘性,色黃白到黃褐,菌肉白色,中央厚,邊緣薄,菌褶白色或象牙色,較稀疏,長短不一,與菌柄離生或彎生。菌柄中央生,中空圓柱狀,稍彎曲,長3.5~15釐米,直徑0.3~1.5釐米,菌柄基部相連,上部呈肉質(亦有書說菌柄為纖維質、膠質),下部為革質,表面密生黑褐色短絨毛,擔孢子生於菌褶子實層上,孢子圓柱形,無色。
(一)培養料的配製
主要配方:(1)棉籽殼89%,米糠或麩皮10%,石膏1%;(2)鋸木屑80%,米糠或麩皮20%;(3)玉米芯73%,鼓皮25%,石膏1%,蔗糖1%。將上述培養料加水充分拌勻,然後調節ph值到6左右,含水量以手捏料有水滴滲出但不形成水流為宜。培養料配好後選用規格(長x寬)17cmx28cm,厚0.6mm的塑膠袋,裝料300g左右,兩頭扎口。
鋸木屑以闊葉樹木屑為好,松杉木屑不適合栽培,木屑主要起保溼和通氣作用,粗木屑多,培養基易幹,木屑過細,通透性差。米糠和麩皮含有金針菇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養分,但多加米糠或麩皮則發菌慢,容易產生水菇,產量低,質量差。
培養基裝袋時要裝入等量的培養基,這樣發菌一致,出菇同時,便於下時,在無菌條件下接種,菌種接於袋兩頭。這種應在無菌條件或接近無菌狀態的房中進行,菌種選用生活力旺盛、健壯、無雜菌汙染的適期菌種。
(二)發菌期管理
接種後將栽培袋放入乾淨的培養室內發菌培養,室內溫度保持22-25℃,正常情況下,接種後10-15天菌絲可伸入培養基20-25mm。如果發菌順利,接種後20-25天菌絲可覆蓋整個料面,此階段要求挑出雜菌,並將發菌未滿袋的菌袋排在一起繼續發菌。
(三)搔菌及催蕾
發菌結束後要立即進行搔菌,把接下去的菌種塊挖掉,使子實體從培養基表面一齊發生,如果培養基表面很乾,可以採用刮搔,即把老菌種菌皮和5-10mm培養基一起成塊刮掉。
菌絲受搔菌的機械刺激和低溫刺激就可形成原基,要保持空氣溼度90%-95%和加強通風,可抑制搔菌後袋錶面形成的氣生菌絲形成,有利於催蕾出菇。此期應保持空氣相對溼度95%左右為宜,溫度控制在10-15℃為好,用報紙覆蓋或蓋膜保溼,以誘發出菇,一周後,陸續長出尖狀菌蕾,蕾頭白色為正常。
(四)均育和抑制均育
均育和抑制均育是利用抑制工藝的低溫,使抵抗力弱的原基不致於枯死,增加抵抗力,能均勻發育。均育要求溫度約8℃,空氣溼度85%-90%,一般2-3天。
抑制是為了控制先伸長的金針菇的生育,促進後長的金針菇的伸長,使所有的菌柄長度整齊一致,抑制始期以菌柄長1mm,菌蓋直徑為1.5mm為適,抑制期溫度保持在3-5℃,溼度為85%-90%。co2濃度在0.1%以下,抑制期7天左右。還可採用降溫、降溼,通風措施,延緩子實體形成,使其同步進行,以利出菇整齊,成批採菇。
(五)生育階段的管理
當菌柄長0.5-1.0cm時,增加光照,有增產和提高品質的作用。由於金針菇子實體具有很強的向光性,從菇體長2-3cm時開始套紙筒到收穫,用一定的光照可誘導菌柄向光伸長,因此,在床架上方每隔3-5m吊一個15w燈泡,產生垂直光,促進菌柄伸長。
此階段以溫度8-15℃,空氣相對溼度85%-90%,菇房中co2含量保持0.10%-0.15%為宜,這樣可達到抑制菌蓋開傘,促進菌柄伸長的目的。約15天,菌蓋直徑可達1-2cm,菌柄長可達8-15cm,即可進行採收。
(六)適期採收
當菌柄長13-14cm,整齊,菌蓋直徑1cm左右,邊緣內卷,沒有畸變,菌柄菌蓋不成吸水狀,菌柄根根分清,又圓又粗,全體純白色,菇體結實,含水量不過多時為採收期。
採收前幾天要檢查菌蓋含水量,如果含有很多水分,採收前2天要通風促進水分蒸發。採收後把菌柄基部和培養基連接的部分培養基及生長不良的菇剔除,按市場要求進行小包裝,或用聚乙烯薄膜袋抽氣密封,低溫保藏。二潮菇後,為提高產量和品質,可將菌柱脫出調頭裝袋,也可封閉原出菇袋口,打開另一頭出菇。
金針菇性寒,味甘、鹹,具有補肝、益腸胃、抗癌的功效,主治肝病、胃腸道炎症、潰瘍、腫瘤等病症。金針菇中鋅含量較高,對預防男性前列腺疾病較有幫助。而且金針菇還是高鉀低鈉食品,可防治高血壓,對老年人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