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吾所愛 (I Love My Love)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之際,英國出了三位偉大的作曲家,他們分別是霍爾斯特,沃恩威廉士和戴留斯。這三位作曲家一直致力於收集,整理,研究和推廣英國自己本土的音樂,使得英國的音樂獨立出德奧音樂體系,成為世界主流的一部分,更是直接影響了當今美國和日本的影視、動漫、遊戲音樂。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 Gustav Holst 1874 - 1934
吾愛吾所愛(I Love My Love),又稱拜德蘭少女(A Maid in Bedlam),是一首蘇格蘭古老的敘事性民歌,它第一次被記錄是在1787年出版的《蘇格蘭音樂博物館》卷一裡。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這首歌出版的時期,正值歐洲大陸海頓和莫扎特的巔峰時期。
這首歌一直到現在還在被民間歌手們傳唱,最出名的就是英國歌手約翰·蘭博恩(John Renbourn 1944 - 2015)的版本。
約翰·蘭博恩(John Renbourn 1944 - 2015)
專輯:拜德蘭少女 A Maid in Bedlam
發布:1977年
歌詞大意,是指一個少女,過分思念自己出海的愛人,被關進了拜德蘭(英國古時候著名的瘋人院)。她不斷的期待,祈禱,編制各種花籃,期望能夠見到自己的愛人。在最終哭泣不已的時候,出海很久的愛人終於回國,直接去了拜德蘭,找到少女,兩人最終團圓在一起。
也許是因為當時海頓,莫扎特的德奧音樂獨霸天下,這首歌一直都默默無名,只在流浪歌手和民間藝人之間傳唱。而英國音樂也是一直受到德奧意音樂的壓制,很少作曲家去關心自己本民族的曲調,包括埃爾加在內。
直到戴留斯,沃恩威廉士和霍爾斯特這三駕馬車出現,英國獨特的,帶有教會調式的凱爾特音樂,才被整理推廣出來。直至現在凱爾特音樂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2009年,一支復古的民間樂隊在美國密西根文藝復興藝術節裡表演《吾愛無所愛(拜德蘭少女)》的現場,可以感受下,英國農民們數百年所享受的音樂情景。
Owain Phyfe and the New World Renaissance Band at the Michigan Renaissance Festival
音樂家與藝人最大的區別,就是音樂家能夠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將一首樸素的音樂徹底藝術化,將其內在美發揮到極致。下面就來聽聽作曲家改編的無伴奏合唱,多個聲部的不同搭配,讓每一段歌詞,都有著不同應景。將故事裡兩對情人的不同心境,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目前我所聽到最美的版本,就是下面這支來自匈牙利的華德福高中合唱團的錄音。
The Waldorf Student Choir
這是我截取的音頻,有興趣的,可以把頁面拉到底,下面有霍爾斯特合唱的總譜。可以邊聽音樂邊看總譜。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