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斯特《行星組曲》第1225期

2021-03-01 音樂的力量

每日一曲

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是一首七個樂章組成的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間,組曲的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命名(地球和當時還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組曲的管弦樂隊編制非常龐大。

 

這首《行星組曲》雖然是以七顆行星為標題,但卻與純粹的天文學並無關係,而純粹是作曲家受到古代迦勒底人、中國人、埃及人與波斯人所熟悉的「佔星術」為發揮。對此作曲家霍爾斯特曾解釋說:「」這些樂曲的創作曾受到諸行星的佔星學意義的啟發。它們並不是標題音樂,也不與古代神話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聯繫。如果需要什麼音樂上的指引,那麼,尤其是從廣義上來說,每一曲的小標題足以說明與某些慶典活動有關的那種禮儀性的歡樂。例如,土星帶來的不僅是肉體的衰退,它也標誌著理想的實現,而水星則是心靈的象徵……

 

《行星組曲》的第六樂章標題為《天王星—魔術師》,作曲家在這一樂章中,運用了變幻無常的調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變化等現代作曲手法,起到了撲朔迷離的效果。

 

《行星組曲》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些評論者認為,《行星組曲》,反映了霍爾斯特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表示在眾行星間的宇宙中漫遊,而不再拘泥於關於行星的古代傳說,不再是宗教信仰,認為這部作品是科幻音樂的開端,並影響了後來的《星球大戰》、《異形》等電影配樂。

《陳立講音樂》聽賞系列節目

《50首優美動聽的小提琴曲》

點擊這裡收聽

相關焦點

  • 霍爾斯特 - 行星組曲
    其中最為偉大就是沃恩·威廉士,戴留斯和霍爾斯特。這期公眾號將給大家分享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本身也熱愛本國文學家的作品,深受哈代等詩歌,小說的影響。所以霍爾斯特的作品逐漸越來越有濃鬱的英國風情,和沃恩·威廉士開創了英國新民族樂派。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行星組曲》(The Planets, Op.32)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1934年5月25日作曲家霍爾斯特逝世。
  • 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薩金特
    薩金特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本輯曲目: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作品32倫敦愛樂合唱團/倫敦愛樂樂團
  • 【每日一曲】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木星」
    >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他曾他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每日一曲之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行星組曲》一趟百萬光年的旅行
    《行星組曲》是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最著名的作品,樂曲於1920年首次公開演出,大獲成功,廣受好評,使霍爾斯特成為國際知名的作曲家。樂曲分為七個樂章,以佔星術(而非天文學或神話人物)為靈感,分別就各個行星所對應的性格與情感進行描繪。
  • 霍爾斯特-《bE大調第一組曲》,現代交響管樂的開山之作!
    1874年,出生於切爾滕納姆,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於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1934年於倫敦辭世。霍爾斯特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其父是一名鋼琴教師。受家庭的影響,霍爾斯特18歲時,就已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開始進行音樂創作。霍爾斯特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有歌劇、管弦樂曲、鋼琴曲以及獨唱、合唱。其中,最為人們廣為熟知的,當數他的《行星組曲》。
  • 行星組曲:木星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 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 Op.32》+平原綾香演唱《木星》
    《行星組曲 Op.32》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第五樂章《土星~老年使者》是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經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成的固定節奏開始,象徵老年人蹣跚、滯重而單調的步態。它不僅表現「肉體的衰退」,更有著「理想的實現」的慰藉。這裡,有葬禮的節奏,晚禱的鐘聲,對人生的思考,也有美好的回顧。
  • 霍爾斯特 | 超越行星(附「星戰迷」的交響福利)
    霍爾斯特最為著名的音樂作品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大量其他作品,音樂風格橫跨了一系列流派,但都沒有能取得類似於《行星》那樣的成功。霍爾斯特獨特的創作風格受諸多方面的影響,其中華格納和理查·施特勞斯在其早期發展中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後續的啟迪則來自二十世紀初英國民歌的復興。而像拉威爾這樣崛起的現代作曲家,也引領霍爾斯特發展並提煉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
  • 【歐美經典音樂】快閃《行星組曲-木星》
    Gustav Holst(古斯塔夫.霍爾斯特,1874年---1934年),英國作曲家、教師。
  • 古典名曲欣賞28 歡樂使者,霍爾金特《行星組曲》
    曲目介紹《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可以說是最出色的管弦樂入門作品之一。如果說布裡頓的《青少年樂隊指南》讓你體會一個交響樂團各聲部、各樂器的作用和相互的配合與流動,霍爾斯特的《行星》則讓你通過由各個樂器的音響元素所編織出來的音畫效果,感悟絕美的音樂意境。所以,《行星》是世界各大樂團音樂會節目單上的常列曲目。
  • 科學家如何幫助重塑霍爾斯特的行星
    她和其他七位音樂家的任務是利用最新的科學知識更新霍爾斯特的《21世紀的行星》。霍爾斯特的傑作可能被定為現代經典,但今天有充分的理由重溫它。不僅僅是因為,當Holst在1914年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們對太陽系的理解還有一點不盡如人意。 「火星人在兩年內修建了兩條巨大的運河!引用受人尊敬的天文學家珀西瓦爾·洛厄爾的觀察,聲稱《紐約時報》有一篇報導。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奏,真精彩!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距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
  • 《流浪地球》裡的恐怖木星,《行星組曲》中竟是「歡愉之星」!
    不過在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中,木星是一顆歡愉之星,是一位歡樂使者。《行星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熱愛佔星與神話故事的霍爾斯特,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出了結合這兩項興趣與音樂的好主意,決定寫一首關於佔星的交響曲,最終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行星組曲》。
  • 行星組曲揭開2018年「打開音樂之門」暑期音樂會序幕
    在這場宇宙「探險show」中,觀眾們在欣賞中國交響樂團演奏的神秘莫測的「行星組曲」,想像其所描繪的每個行星各自的「性格特點」的同時,可以觀看科普類、故事類以及情懷類的行星趣味小知識視頻。  創立24年來,北京音樂廳「打開音樂之門」以其豐富的內容、親民的價格吸引了京城音樂愛好者,將不計其數的大小朋友引入這扇門,成為他們走進藝術殿堂的第一個啟蒙者。
  • [羽毛球]世錦賽男單第2輪:林丹VS霍爾斯特
    央視網消息:北京時間8月23日,2017年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男單第2輪展開爭奪,林丹對陣霍爾斯特。最終,林丹2-1擊敗霍爾斯特,順利晉級下輪比賽。 [羽毛球]世錦賽男單第2輪:林丹VS霍爾斯特 央視網消息:北京時間8月23日,2017年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男單第2輪展開爭奪,林丹對陣霍爾斯特。最終,林丹2-1擊敗霍爾斯特,順利晉級下輪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