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 Op.32》+平原綾香演唱《木星》

2021-01-20 看見你就好


《行星組曲 Op.32》


第一樂章

《火星~戰爭之神》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確實,這一樂章的音樂,尤其是由打擊樂器和弦樂器弓杆擊弦奏出的蠻橫、激昂的漸強節奏型,暗示出軍隊在行進,給人以一種咄咄逼人的緊迫感。


第二樂章

《金星~和平之神》與上一樂章兇殘的戰爭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樂章顯得格外寧靜安謐。它使人想起了一個沒有電閃雷鳴、遠離戰爭喧囂的世外桃源,到處呈現出一派和平安樂的景象。評論家認為,長笛和法國號的延音表達蟬鳴,豎琴表現溪水,種琴和鋼片琴表現清泉,小提琴表現情歌。


第三樂章

《水星~飛行使者》傳說中水星是帶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徵,也是竊賊的保護神。因而,這一樂章的音樂機敏靈活,是一首急板諧謔曲。第一主題輕捷而又俏皮,表示信使忙碌地走家串戶,為人類帶來福音;第二主題帶民歌風格,表現人類歡迎信使的情景。


第四樂章

《木星~歡樂使者》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浩蕩,歡樂的情緒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它又分為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為C大調,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第二主題充滿生機,熱情洋溢,富有氣勢;第三主題轉為3/4拍,象一首民間舞曲,氣氛熱烈。第二部分由原來的快板轉為行板,為一首雄壯的「歡樂頌歌」,類似東方五音音階的旋律,親切感人,樸實生動,又不失莊嚴與偉岸。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反覆,又體現了宇宙的遼闊與未知的神秘。本樂章是全曲中最著名的部分,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英國古典音樂段落之一。


第五樂章

《土星~老年使者》是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經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成的固定節奏開始,象徵老年人蹣跚、滯重而單調的步態。它不僅表現「肉體的衰退」,更有著「理想的實現」的慰藉。這裡,有葬禮的節奏,晚禱的鐘聲,對人生的思考,也有美好的回顧。


第六樂章

《天王星~魔術師》作者在這裡運用了變幻無常的調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變化等現代作曲手法,起到了撲朔迷離的效果。


第七樂章

《海王星~神秘主義者》這最後一個樂章在給人以寂靜溫柔之感的同時,又表現出神秘莫測與朦朧的太空景象。樂章的第一主題就是以這種色調構築起來的。鋼片琴、豎琴和小提琴的大量運用,渲染出迷茫的神奇景象。這一樂章使用用了合唱來增加效果。總譜上註明:「合唱隊應置於舞臺邊鄰近的房間內,房門要開著,直到全曲的最後一小節,這時門要輕輕地、靜靜地關上。合唱隊。以及可能需要的人和一些副指揮,都要用屏幕與聽眾隔開。」

行星組曲中的樂章常作為電影、遊戲配樂或者是影響配樂作者的創作,然而整組樂曲卻很少被人記住。組曲中的一些樂章,尤其是《木星》常被填詞演唱。

相關焦點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作品富有獨特的個性,偏愛於運用多調性技法。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收聽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帶來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創作於1914至1916年,由七首樂曲組成,每首樂曲以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的名字作為標題,並各加有一個富有詩意的、能啟發人聯想的副題,各部分依次為:天王星——魔術師,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 霍爾斯特 - 行星組曲
    霍爾斯特本身也熱愛本國文學家的作品,深受哈代等詩歌,小說的影響。所以霍爾斯特的作品逐漸越來越有濃鬱的英國風情,和沃恩·威廉士開創了英國新民族樂派。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行星組曲》(The Planets, Op.32)
  • 【每日一曲】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木星」
    >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他曾他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每日一曲之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本輯曲目: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作品32倫敦愛樂合唱團/倫敦愛樂樂團
  • 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薩金特
    薩金特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
  • 行星組曲:木星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 【歐美經典音樂】快閃《行星組曲-木星》
    Gustav Holst(古斯塔夫.霍爾斯特,1874年---1934年),英國作曲家、教師。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第1225期
    每日一曲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是一首七個樂章組成的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間,組曲的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命名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奏,真精彩!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距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
  • 《行星組曲》一趟百萬光年的旅行
    《行星組曲》是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最著名的作品,樂曲於1920年首次公開演出,大獲成功,廣受好評,使霍爾斯特成為國際知名的作曲家。樂曲分為七個樂章,以佔星術(而非天文學或神話人物)為靈感,分別就各個行星所對應的性格與情感進行描繪。
  • 古典名曲欣賞28 歡樂使者,霍爾金特《行星組曲》
    曲目介紹《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木星——歡樂使者》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浩蕩,歡樂的情緒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
  • 霍爾斯特 | 超越行星(附「星戰迷」的交響福利)
    霍爾斯特最為著名的音樂作品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大量其他作品,音樂風格橫跨了一系列流派,但都沒有能取得類似於《行星》那樣的成功。霍爾斯特獨特的創作風格受諸多方面的影響,其中華格納和理查·施特勞斯在其早期發展中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後續的啟迪則來自二十世紀初英國民歌的復興。而像拉威爾這樣崛起的現代作曲家,也引領霍爾斯特發展並提煉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
  • 霍爾斯特-《bE大調第一組曲》,現代交響管樂的開山之作!
    1874年,出生於切爾滕納姆,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於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1934年於倫敦辭世。霍爾斯特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其父是一名鋼琴教師。受家庭的影響,霍爾斯特18歲時,就已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開始進行音樂創作。霍爾斯特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有歌劇、管弦樂曲、鋼琴曲以及獨唱、合唱。其中,最為人們廣為熟知的,當數他的《行星組曲》。
  • 《流浪地球》裡的恐怖木星,《行星組曲》中竟是「歡愉之星」!
    春節期間火爆上映的《流浪地球》受到國人的熱捧,也引發了豐富的太空想像,不過那種觀影的感覺並不是美妙愉悅的:地球上一片藍灰的色調,讓人感覺恐怖而壓抑;深不可測的幽暗太空,又予人一種永恆的墜落感;那顆父子相約的木星,在影片中也像是一個突兀的怪物——一顆碩大無朋佔據了半個天空的「眼睛」——科普一下,那幅圖是木星大紅斑,為木星上最大的風暴氣旋,長約25000千米,上下跨度
  • 科學家如何幫助重塑霍爾斯特的行星
    她和其他七位音樂家的任務是利用最新的科學知識更新霍爾斯特的《21世紀的行星》。霍爾斯特的傑作可能被定為現代經典,但今天有充分的理由重溫它。不僅僅是因為,當Holst在1914年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們對太陽系的理解還有一點不盡如人意。 「火星人在兩年內修建了兩條巨大的運河!引用受人尊敬的天文學家珀西瓦爾·洛厄爾的觀察,聲稱《紐約時報》有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