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組曲》一趟百萬光年的旅行

2020-12-04 好樂譜

《行星組曲》是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最著名的作品,樂曲於1920年首次公開演出,大獲成功,廣受好評,使霍爾斯特成為國際知名的作曲家。

樂曲分為七個樂章,以佔星術(而非天文學或神話人物)為靈感,分別就各個行星所對應的性格與情感進行描繪。霍爾斯特也依此為每個樂章立下標題:

一、《火星,戰爭使者》(Mars, the Bringer of War)

二、《金星,和平使者》(Venus, the Bringer of Peace)

三、《水星,有翼信使》(Mercury, the Winged Messenger)

四、《木星,歡樂使者》(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lity)

五、《土星,老年使者》(Saturn, the Bringer of Old Age)

六、《天王星,魔術師》(Uranus, the Magician)

七、《海王星,神秘者》(Neptune, the Mystic)

既然命名為《行星組曲》,九大行星除去地球外,怎麼只有七顆?怎麼沒有「冥王星」的樂章?其實冥王星是在霍爾斯特完成這部作品後才被發現的,因此並沒有在「冥王星」的樂章,比較有意思的是,2006年「冥王星」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從太陽系行星中除名了,現在只剩八大行星了。

據霍爾斯特獨生女的轉述,《行星組曲》創作的啟發,源於霍爾斯特接受朋友的邀請,前往地中海馬約卡島度假時的經歷。「蕭邦與他的情人也曾經在這裡生活過,著名的前奏曲《雨滴》,就是在這裡創作的。」

霍爾斯特在度假期間,認識了當時歐洲重量級的佔星學家——裡奧,他的作品《合成的藝術》首版書,這本融合神智論(Theosophy)、印度吠陀哲學與古代佔星術的玄妙之作,奠定了現代佔星學的基礎,今天我們所聽過的佔星理,幾乎都從裡奧的著作延伸而成。

正因對東方玄學的喜愛,霍爾斯特與裡奧可說是一見如故。《合成的藝術》中嘗試以古印度佔星學觀點來修正西方體系的宮位解釋,霍爾斯特對此抱著濃厚興趣。大概也就在這個時候,一系列關於行星的神秘樂音,在霍爾斯特的腦海中逐漸成形。

然而霍爾斯特並不希望大家過分去解讀這些標題,因為它只是以佔星術中每個行星所代表的象徵有關,例如火星象徵戰爭,金星象徵和平,而許多人喜歡只演奏其中某一兩個樂章,可能是因為演奏全曲的時間太長,有些樂章也難以理解的關係,但這樣是違反了霍爾斯特的意願,其實細細聆聽,不難發現很多樂章與最後一首《海王星》有很多的相關性,可見這是一首互相呼應的完整作品,不宜拆開演奏,星際的聯想與壯觀的管弦樂,活潑生動的旋律,使《行星組曲》成為後世電影配樂的範本之一。

霍爾斯特將最早完成的《火星:戰爭之神》,放在組曲的第一首。如果從現代天文及佔星學觀點看來,是非常不符合邏輯的。然而,霍爾斯特主要是透過宇宙天體來描寫人性,凸顯出人類的原始本質:侵略、頑強與固執。智人的劣根性在音樂開頭立即呈現,以定音鼓、豎琴和弦樂奏出穩定、重複、野蠻、充滿威脅性的節奏,像是軍隊行進般肅殺,令人坐立難安。

第四首是全曲最著名的《木星:歡樂使者》,這是全曲規模最宏大,色彩最濃鬱,層次也最豐富的作品。簡潔、清新,充滿了令人愉悅的和聲,以及鼓舞歡欣的節奏。中間部分的行板,深受大眾喜愛,1921年被譜上歌詞,改編為合唱《我宣誓向祖國效忠》(I vow to thee, My country),成為英國大眾所熟悉的第二國歌。前首相邱吉爾、黛安娜王妃生前都喜愛這段旋律。後來,1965與97年,分別在兩人的葬禮上,特別演奏《我宣誓向祖國效忠》的弦樂版及管風琴版。

融合天文觀測、佔星神話、浪漫想像與過人才華的《行星組曲》,絕對是古典音樂中獨具風格的異數。後來也有許多人,嘗試以音樂揣摩人與宇宙的神秘關聯,但總是差了那麼一點。霍爾斯特重新定義「天體音樂」,詮釋了屬人也屬靈的星空經驗,這正是大家喜愛《行星組曲》的原因吧。

相關焦點

  • 霍爾斯特 - 行星組曲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行星組曲》(The Planets, Op.32)行星組曲的管弦樂編制非常的龐大,管弦樂團加合唱團就需要100多人演奏員和演唱者。霍爾斯特覺得行星組曲過於出名了,將他別的作品的光環給掩埋掉了,所以對行星組曲的興趣越來越少,除了土星,老年使者之外。
  • 行星組曲:木星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收聽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帶來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創作於1914至1916年,由七首樂曲組成,每首樂曲以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的名字作為標題,並各加有一個富有詩意的、能啟發人聯想的副題,各部分依次為:天王星——魔術師,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 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薩金特
    薩金特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本輯曲目: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作品32倫敦愛樂合唱團/倫敦愛樂樂團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第1225期
    每日一曲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是一首七個樂章組成的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間,組曲的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命名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
  • 【每日一曲】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木星」
    >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他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古典名曲欣賞28 歡樂使者,霍爾金特《行星組曲》
    曲目介紹《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可以說是最出色的管弦樂入門作品之一。如果說布裡頓的《青少年樂隊指南》讓你體會一個交響樂團各聲部、各樂器的作用和相互的配合與流動,霍爾斯特的《行星》則讓你通過由各個樂器的音響元素所編織出來的音畫效果,感悟絕美的音樂意境。所以,《行星》是世界各大樂團音樂會節目單上的常列曲目。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奏,真精彩!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距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
  • 【歐美經典音樂】快閃《行星組曲-木星》
    創作於1914年至1916年間的管弦樂組曲《The Planets(行星)》是古斯塔夫.霍爾斯特最有名的作品。管弦樂組曲《The Planets(行星)》有七個樂章,分別以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命名。
  • 每日一曲之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 Op.32》+平原綾香演唱《木星》
    《行星組曲 Op.32》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第五樂章《土星~老年使者》是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經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成的固定節奏開始,象徵老年人蹣跚、滯重而單調的步態。它不僅表現「肉體的衰退」,更有著「理想的實現」的慰藉。這裡,有葬禮的節奏,晚禱的鐘聲,對人生的思考,也有美好的回顧。
  • 《流浪地球》裡的恐怖木星,《行星組曲》中竟是「歡愉之星」!
    不過在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中,木星是一顆歡愉之星,是一位歡樂使者。《行星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熱愛佔星與神話故事的霍爾斯特,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出了結合這兩項興趣與音樂的好主意,決定寫一首關於佔星的交響曲,最終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行星組曲》。
  • 一光年能有多遠?可能適宜居住的行星距離地球僅4光年
    科學家們將目光盯在了系外類地行星(超級地球)上面了,假如我我們找到一顆能夠讓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我們或許就有了奮鬥的目標,否則,茫茫太空,我們真的不知該何去何從。科學家最先將目光盯準了克卜勒452b,經過詳細的觀測,科學家們發現這是一顆與地球極其相似的行星,甚至被稱為「地球的表哥」。這位表哥大概比地球大上10歲,是一位年長的老者,科學家們對它寄予厚望。但是這顆被寄予厚望的希望之星最終卻被無奈地放棄了。
  • 行星組曲揭開2018年「打開音樂之門」暑期音樂會序幕
    在這場宇宙「探險show」中,觀眾們在欣賞中國交響樂團演奏的神秘莫測的「行星組曲」,想像其所描繪的每個行星各自的「性格特點」的同時,可以觀看科普類、故事類以及情懷類的行星趣味小知識視頻。  創立24年來,北京音樂廳「打開音樂之門」以其豐富的內容、親民的價格吸引了京城音樂愛好者,將不計其數的大小朋友引入這扇門,成為他們走進藝術殿堂的第一個啟蒙者。
  • 為什麼天文望遠鏡可以幾百萬光年的行星,卻不能看到表面呢?
    今天看到這麼個問題,為什麼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幾百萬光年外的行星,卻不能很仔細的看到億光年外某顆行星的地面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先要更正一點,應該是除了光亮極高的巨型恆星外,絕大多數行星現在的天文望遠鏡根本無能為力。而就算是這些巨型恆星在望遠鏡中也只是一個光點。真正能被觀測到整體結構的都是一些巨大的河外星系,例如仙女座大星系。相比之下,行星的大小及光度就顯得微不足道。
  • 恆星際旅行有多難?為什麼旅行者1號40年才飛了1/450光年?
    茫茫星海似乎就在人類觸手可及之處,但星際旅行真的如此簡單嗎?人類離星際文明時代還有多遠?下面讓我們解讀一下!令人生畏的距離太陽系內行星之間的距離通常用天文單位(A.U.)來表示,1個A.U.取太陽和地球的平均距離,即1.5億千米。
  • 一場耳朵的旅行:譚建光組曲音樂會長沙唱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8日訊(記者 鄧正可)「古老的中國像一座山,千秋聳立氣勢巍蛾;今天的中國像一條河,萬古奔流波瀾壯闊……」12月27日下午,譚建光藝術歌曲組曲音樂會在湖南女子學院上演
  • 霍爾斯特-《bE大調第一組曲》,現代交響管樂的開山之作!
    霍爾斯特在皇家音樂學院求學期間正式開始作曲,霍爾斯特一生創作過多部歌劇和舞劇,還有二十多首管弦樂作品。一生的主要作品有歌劇《莎維德麗》、《大笨蛋》、《在野豬頭酒家》,管弦樂《薩默塞特狂想曲》、《聖• 保羅弦樂組曲》、《行星》、《賦格式序曲》、《賦格式協奏曲》、《埃格敦荒野》、《鍛工》,合唱作品《梨俱吠陀讚美詩》、《雲霧使者》、《耶穌讚美詩》、《死亡頌》、《合唱交響曲》、《合唱幻想曲》等,其中除著名的《行星組曲》外,較著名的還有歌劇《十足的傻瓜》、交響詩《埃格敦荒野》和為弦樂隊而作的《聖保羅組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