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組曲》是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最著名的作品,樂曲於1920年首次公開演出,大獲成功,廣受好評,使霍爾斯特成為國際知名的作曲家。
樂曲分為七個樂章,以佔星術(而非天文學或神話人物)為靈感,分別就各個行星所對應的性格與情感進行描繪。霍爾斯特也依此為每個樂章立下標題:
一、《火星,戰爭使者》(Mars, the Bringer of War)
二、《金星,和平使者》(Venus, the Bringer of Peace)
三、《水星,有翼信使》(Mercury, the Winged Messenger)
四、《木星,歡樂使者》(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lity)
五、《土星,老年使者》(Saturn, the Bringer of Old Age)
六、《天王星,魔術師》(Uranus, the Magician)
七、《海王星,神秘者》(Neptune, the Mystic)
既然命名為《行星組曲》,九大行星除去地球外,怎麼只有七顆?怎麼沒有「冥王星」的樂章?其實冥王星是在霍爾斯特完成這部作品後才被發現的,因此並沒有在「冥王星」的樂章,比較有意思的是,2006年「冥王星」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從太陽系行星中除名了,現在只剩八大行星了。
據霍爾斯特獨生女的轉述,《行星組曲》創作的啟發,源於霍爾斯特接受朋友的邀請,前往地中海馬約卡島度假時的經歷。「蕭邦與他的情人也曾經在這裡生活過,著名的前奏曲《雨滴》,就是在這裡創作的。」
霍爾斯特在度假期間,認識了當時歐洲重量級的佔星學家——裡奧,他的作品《合成的藝術》首版書,這本融合神智論(Theosophy)、印度吠陀哲學與古代佔星術的玄妙之作,奠定了現代佔星學的基礎,今天我們所聽過的佔星理,幾乎都從裡奧的著作延伸而成。
正因對東方玄學的喜愛,霍爾斯特與裡奧可說是一見如故。《合成的藝術》中嘗試以古印度佔星學觀點來修正西方體系的宮位解釋,霍爾斯特對此抱著濃厚興趣。大概也就在這個時候,一系列關於行星的神秘樂音,在霍爾斯特的腦海中逐漸成形。
然而霍爾斯特並不希望大家過分去解讀這些標題,因為它只是以佔星術中每個行星所代表的象徵有關,例如火星象徵戰爭,金星象徵和平,而許多人喜歡只演奏其中某一兩個樂章,可能是因為演奏全曲的時間太長,有些樂章也難以理解的關係,但這樣是違反了霍爾斯特的意願,其實細細聆聽,不難發現很多樂章與最後一首《海王星》有很多的相關性,可見這是一首互相呼應的完整作品,不宜拆開演奏,星際的聯想與壯觀的管弦樂,活潑生動的旋律,使《行星組曲》成為後世電影配樂的範本之一。
霍爾斯特將最早完成的《火星:戰爭之神》,放在組曲的第一首。如果從現代天文及佔星學觀點看來,是非常不符合邏輯的。然而,霍爾斯特主要是透過宇宙天體來描寫人性,凸顯出人類的原始本質:侵略、頑強與固執。智人的劣根性在音樂開頭立即呈現,以定音鼓、豎琴和弦樂奏出穩定、重複、野蠻、充滿威脅性的節奏,像是軍隊行進般肅殺,令人坐立難安。
第四首是全曲最著名的《木星:歡樂使者》,這是全曲規模最宏大,色彩最濃鬱,層次也最豐富的作品。簡潔、清新,充滿了令人愉悅的和聲,以及鼓舞歡欣的節奏。中間部分的行板,深受大眾喜愛,1921年被譜上歌詞,改編為合唱《我宣誓向祖國效忠》(I vow to thee, My country),成為英國大眾所熟悉的第二國歌。前首相邱吉爾、黛安娜王妃生前都喜愛這段旋律。後來,1965與97年,分別在兩人的葬禮上,特別演奏《我宣誓向祖國效忠》的弦樂版及管風琴版。
融合天文觀測、佔星神話、浪漫想像與過人才華的《行星組曲》,絕對是古典音樂中獨具風格的異數。後來也有許多人,嘗試以音樂揣摩人與宇宙的神秘關聯,但總是差了那麼一點。霍爾斯特重新定義「天體音樂」,詮釋了屬人也屬靈的星空經驗,這正是大家喜愛《行星組曲》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