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音樂三百年(九)——20世紀「新民族樂派」之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 1874 - 1934)
從20世紀開始,音樂流派非常多元化,沒有任何一個流派的音樂佔據著主流地位,但根據受眾群和對當代音樂影響來看,「新民族樂派」無疑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20世紀的「新民族樂派」和19世紀的「浪漫主義民族樂派」的相同點,都是作曲家們通過音樂,來描寫本民族,地區或國家的史詩傳說,文學巨著,自然風光和人文生活等等,藉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而不同點是在於,兩者雖然都採用本民族,地區或國家的民間曲調,作為創作素材,但是「浪漫主義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們依舊嚴格遵守「德奧音樂體系」,尤其是自然大小調調式。而「新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們,繼續努力挖掘,分析,研究民間音樂,在其基礎上,挖掘出古老的中古調式,並且開創出新興的新民族調式。關於調式,詳見調式,音樂裡的調味品!
20世紀以前,英國音樂相對於比較邊緣化,巴洛克時期雖然有中期的普賽爾和晚期的亨德爾,(亨德爾還是一個德國人,後面才加入英國國籍),但是他們的作品依舊還是當時流行的法國風格和義大利風格。
普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 - 1759)
亨德爾之後,英國一直遲遲沒有產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曲家,直到100多年後,才出現了浪漫主義民族樂派作曲家,埃爾加。
埃爾加(Edward Elgar, 1857 - 1934)
埃爾加雖然屬於浪漫主義民族樂派,創作大量的作品都是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比如說5首威風凜凜進行曲。
埃爾加最著名的威風凜凜進行曲第一首
但是埃爾加的作品依舊受當時主流的德奧音樂影響很深,英國音樂的特色並不多。19世紀和20世紀交匯之際,英國本土音樂才真正的展現給世人,並且一直持續影響著當今的音樂,尤其是好萊塢影視音樂,百老匯音樂劇音樂和日本動漫遊戲音樂等等。其中最為偉大就是沃恩·威廉士,戴留斯和霍爾斯特。這期公眾號將給大家分享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
霍爾斯特
霍爾斯特,1874年出生於英國西南部,一個以溫泉而著名的小城切爾滕納姆。
切爾滕納姆,格洛斯特郡 (Cheltenham, Gloucestershire)
霍爾斯特是德國後裔,整個家族都是職業音樂家,曾祖父曾經在聖彼得堡擔任俄國皇家宮廷作曲家和豎琴演奏家,後來帶著祖父移民英國,霍爾斯特的祖父也是一個豎琴演奏家,而他的父親是切爾滕納姆當地著名的管風琴家,鋼琴家和合唱指揮家。可想而知,霍爾斯特的父母對其作為音樂家的期望很高,從小就開始嚴格的鋼琴和小提琴課程。
小霍爾斯特在練習小提琴
但是霍爾斯特從小身體就不好,一直患有哮喘,為了幫助霍爾斯特的病情,他父親又讓他學長號。但是霍爾斯特本身是非常嚮往作曲,在14歲的時候就有野心創作一部合唱與交響樂團的作品。在少年時期,他已經創作不少為鋼琴,管風琴而作的作品,還有不少歌曲,風格深受孟德爾頌,蕭邦和格裡格的影響很深。
霍爾斯特的父親內心中期待自己的長子能夠成為一個職業鋼琴演奏家,但是霍爾斯特患有神經炎,造成右手一隻處於麻痺狀態,最後不得不放棄,鼓勵他去報考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霍爾斯特於19歲正式進入皇家音樂學院學習。
在霍爾斯特家鄉,切爾滕納姆裡的一個霍爾斯特在指揮的雕像,可以明顯看到霍爾斯特是左手拿指揮棒
在皇家音樂學院期間,霍爾斯特繼續學習長號,鋼琴,指揮等課程,直到遇到自己的恩師斯坦福,才開始專心學習作曲課程。並且結識了他的同門,另一位英國新民族樂派領導人物,沃恩-威廉士,兩人成為終身的摯友。
英國作曲家,作曲教授斯坦福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 1852 - 1924)
英國作曲家沃恩·威廉士 (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 - 1958)
畢業後,霍爾斯特和沃恩·威廉士加入了英國民歌協會,繼續不斷的挖掘,收集,並整理英國民間音樂和古代音樂,將其改編成歌曲和器樂曲。霍爾斯特本身也熱愛本國文學家的作品,深受哈代等詩歌,小說的影響。所以霍爾斯特的作品逐漸越來越有濃鬱的英國風情,和沃恩·威廉士開創了英國新民族樂派。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行星組曲》(The Planets, Op.32)
太陽系八大行星
霍爾斯特和他的一個朋友,英國文學家,克利福德·巴克斯(英國皇家音樂大師阿諾德·巴克斯的弟弟)加入了一個小小的佔星術社團。在1913年,巴克斯鼓勵他為太陽系的每個行星寫一部作品,增加佔星術的趣味性。霍爾斯特也覺得挺有意思,開始研究大量的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勳伯格的五首管弦樂小品等等,並且特意買了一本佔星術的書,來增加靈感。
這部作品創作於1916年至1918年,為太陽系裡七個行星(人類居住的地球除外)命名,將其組成一個組曲。英語的行星本身都是以古希臘古羅馬的神祇來命名,比如說金星,英語裡是愛神兼美神,維納斯;火星,是戰神馬爾斯等等。這些古老的神明加神秘的天文學給霍爾斯特帶來無限的想像力。
剛開始,霍爾斯特為兩架鋼琴而作,目的是希望通過鋼琴來檢驗一下大致音響效果。
作曲家手稿,雙鋼琴版本第1樂章火星裡的片段
霍爾斯特兩個朋友試奏完後,作曲家表示很滿意,在其基礎上開始配器。行星組曲的管弦樂編制非常的龐大,管弦樂團加合唱團就需要100多人演奏員和演唱者。
行星組曲樂隊編制
樂隊版的首演是在倫敦女王音樂廳,日期是1918年9月29日,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一個星期。長達4年的殘酷戰爭,使得演出條件非常的簡陋,大部分英國音樂家們不是仍在軍隊裡服役,就是已經戰死沙場,臨時召集的演奏員們都是在演出前兩小時才拿到自己分譜,女子合唱團都是霍爾斯特任教的聖保羅女子學校裡找來的的稚嫩的學生們,聽眾也才250個人左右。所以演出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但是霍爾斯特仍舊對指揮家波爾特Adrian Boult,表示衷心的謝意。
1918年行星組曲在女王音樂廳首演場景
霍爾斯特在總譜封面上給指揮家波爾特的獻詞,內容是「這份總譜是獻給指揮家波爾特,來感謝他將這部作品升華並帶給公眾們,以展現霍爾斯特的感激之情」
英國指揮家波爾特 (Adrian Boult, 1889 - 1983)
全部七個樂章都有作曲家自己取的小標題,分別是:
1,火星——戰爭使者
2,金星——和平使者
3,水星——飛行使者
4,木星——歡樂使者
5,土星——老年使者
6,天王星——魔術師
7,海王星——神秘者
所以說這部作品的內容,相對天文學來看,作曲家更傾向於佔星學。
火星(戰神馬爾斯)——戰爭使者
Mars
火星一開始就很不尋常的讓全體弦樂演奏員們用弓杆敲擊琴弦,造成古代軍隊行軍時候兵器碰撞聲,或者戰車木軲輪的滾動聲,而管樂低聲嘶鳴,模仿古羅馬軍團的號角聲,預示著血腥的兇兆。隨著軍隊越走越近,廝殺不可避免的開展開來,最後樂曲在人嘶馬鳴的慘烈中結束。
金星(愛神維納斯)——和平使者
Venus
圓號悠揚的吹奏出來,帶來一片寧靜祥和的伊甸園,大提琴的歌聲是溫暖的,小提琴的歌聲更是如天使一般,其餘樂器輕輕襯託著,讓人能夠感受到維納斯的溫柔,與之前戰神馬爾斯產生明顯的對比。
水星(信使墨丘利)——飛行使者
Mercury
根據古羅馬傳說,信使之神墨丘利,飛行速度非常的快,而水星又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運行最快,所以以其來命名。通過作品,可以發現墨丘利在作曲家的心目中,不僅飛行速度很快,而且還非常的淘氣頑皮,小提琴獨奏的愛爾蘭曲調,形象的描寫了在他飛行時候,如彗星一般,後面總是留下金燦燦的星片。
木星(眾神之神朱比特)——歡樂使者
Jupiter
這是全曲最為恢弘的一個樂章,也是經常被單獨拿出來演奏的一個樂章。朱比特的原型是古希臘眾神之神宙斯,而相對於宙斯來看,朱比特顯得更有親和力,他不僅主宰者眾神和雷電,他更是代表一切歡樂之神。樂曲中的朱比特氣勢輝煌,喜慶之中而不失莊嚴。中段的聖詠神聖但又令人振奮,後面霍爾斯特和英國外交官斯普林-賴斯重寫填詞,成為英國著名的愛國歌曲《祖國我向你立誓》(I Vow to Thee, My Country)。和前面埃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第一號一樣成為英國音樂的標杆,其中段聖詠部分被填詞成為英國愛國歌曲《希望與榮耀的土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
土星(農神薩圖爾努斯)——老年使者
Saturn
前面四根長笛交替演奏,代表著老年人緩慢的步伐,空洞的和聲和低音弦樂器壓抑的旋律,似乎在描寫老年人一步步正在走向死亡,後面全曲發出令人恐懼的鐘鼓齊鳴之聲,就像臨終前的搶救一般,但是最終全曲還是在祥和寧靜中結束,代表人的生命雖然結束了,但靈魂卻升華了,受到天使們的接受,被帶入了天堂。
天王星(天空之神烏剌諾斯)——魔術師
Uranus
烏剌諾斯這個魔術師,似乎是一個性格多變的傢伙,時而正經,時而鬼祟,讓人摸不著頭腦,與其說是個魔術師來戲弄別人,更像一個酒鬼,連帶著自己都被戲弄了。
海王星(海神尼普頓)——神秘者
Neptune
這首最終樂章,真正的將聽眾們帶入了虛無縹緲,神秘朦朧的太陽系邊緣,一些似乎都是靜止的,但似乎又是再有規律的浮動著,尤其是後面藏在幕後的女子歌喉,更讓人感受到宇宙的無限大,最終全曲逐步消失在無盡無際的黑暗中。
在1930年,科學家們又發現了太陽系第9顆行星,冥王星。霍爾斯特已經因為行星組曲而在全世界名聲鵲起,很多人都來詢問作曲家,是否再為冥王星——地獄之神普路託,再增加一個樂章,作曲家都婉言謝絕了。霍爾斯特覺得行星組曲過於出名了,將他別的作品的光環給掩埋掉了,所以對行星組曲的興趣越來越少,除了土星,老年使者之外。
太陽系九大行星圖
在2000年,也就是20世紀最後一年,英國曼城哈雷管弦樂團正式委約英國作曲家柯林斯·馬修斯創作了冥王星——再生者,終於將太陽系裡的九大行星給補充完整了。但諷刺的是,時隔六年後,也就是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宣布將冥王星給降格為矮行星,開除太陽系九大行星行列,最終,還是維持了太陽系八大行星體系。(霍爾斯特在世的話肯定笑死了,馬修斯的冥王星樂章也尷尬了)
行星組曲全曲(包含冥王星樂章)
指揮:Edward Gardner
樂團:英國國家青少年管弦樂團
合唱:伯明罕城市青年合唱團
火星,戰爭使者 0:00
金星,和平使者 7:15
水星,飛行使者 15:09
木星,歡樂使者 18:58
土星,老年使者 26:42
天王星,魔術師 35:32
海王星,神秘者 41:20
冥王星,再生者 49:17
行星組曲對我們當今音樂的影響非常的大,很多地方都用其作為背景音樂,比如說上海地鐵常熟路站在2015年一直將第4樂章的中段聖詠作為車站的背景音樂。後面20世紀作曲家們也更是直接借用行星組曲的素材,比如說美國影視作曲家約翰·威廉士,承認《星球大戰》的配樂受行星組曲,尤其第一樂章火星的影響很大。另一個美國影視作曲家詹姆斯·霍納,在1995年《勇敢的心》裡直接套用了第四樂章木星中段的聖詠。還有日本光榮公司出品的《三國志VIII》的配樂,作曲長谷部徹,也大量借用了行星組曲裡木星和火星的元素。
行星組曲裡面大量的英國中古聖詠,和民間音樂,不會讓已經習慣德奧音樂的聽眾們昏昏欲睡,反而更能被帶入作曲家所構造的繽紛多彩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