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面隕石樣品的偽彩色顯微鏡照片中,可以觀察到獨特的角閃石晶體。
livescience.com網站近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中發表論文闡述了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它隱匿在太陽系中某處,曾向地球「投擲」出了一塊巨大隕石。
2008年在蘇丹上空爆炸的一顆隕石,向人類提供了這顆神秘星體的證據。早在其撞擊地球之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發現了這顆重達9噸,長約13英尺的隕石的蹤跡。研究人員前往蘇丹沙漠,收集了大量隕石殘骸。
隕石母星的尺寸與矮行星穀神星類似,而穀神星是小行星帶中最龐大的天體。與落入地球的部分隕石一樣,這顆被稱作阿瑪哈塔西塔(AhS)的隕石也是由碳質球粒構成的。這種黑色巖石中含有有機化合物、礦物質以及水。研究人員稱,這類太空巖石的礦物組成為分析孕育特定流星的「母體小行星」提供了線索。論文作者、美國博爾德西南研究所的行星地質學家Vicky Hamilton說:「AhS的主要成分為礦物質,這是它們在低溫高壓條件下接觸水分的證據。其他隕石成分表明,無水條件下也有加熱作用產生。」
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分析了AhS的樣品,發現它具有獨特的礦物組成。隕石中含有一系列不同尋常的礦物質,它們是在「中等」溫度和壓力(高於普通小行星,但低於行星內部)下形成的。其中,礦物角閃石需要長時間接觸水分才能形成。雖然角閃石在地球上很常見,但研究人員只在阿連德隕石(迄今發現的最大的碳質球粒隕石)中發現過微量角閃石。AhS的角閃石含量極高,說明AhS是從母體小行星上脫落的,但這顆小行星從未與地球有過其他接觸。
研究人員預測,日本的Hayabusa2和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從小行星Ryugu和Bennu帶回的樣品可能會揭示更多地球隕石中罕見的太空巖石礦物。Hamilton表示,也許某些類型的碳質球粒隕石在穿越大氣層時消失了,這使得科學家們錯失了了解它們的機會。她說:「我們認為,太陽系中的碳質球粒隕石種類,可能比目前收集到的隕石類型更多。」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天文學》
期刊編號:2397-3366
原文連結:
https://www.livescience.com/mysterious-giant-asteroid-evidence.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