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光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主要過程。
a.光電效應(吸收過程)
b.康普頓效應(既有吸收又有散射過程)
c.電子對效應(吸收過程)
d.瑞利散射(散射過程)
速記法:⑴ 光 吸
⑵ 康 吸 散
⑶ 電 吸
⑷ 瑞 散
⑴⑵⑶有吸收過程,⑵⑷有散射過程,⑵既有吸收又有散射
2.寬束連續譜射線穿過物體時衰減的主要特點
a.對於連續譜射線穿過物體時,隨著物體厚 度的增加,連續譜射線中波長較長的部分 將被更多的吸收,連續譜的組成將不斷變 化
b.當厚度達到一定值之後,線衰減係數將近 似一個定值,此後變化很小,也就是連續 譜射線已可近似看成單色射線
3.X射線機的基本構造
a.射線發生器
b.高壓發生器
c.冷卻系統
d.控制系統
4.X射線機的冷卻方式
a.油循環冷卻
b.水循環冷卻
c.輻射散熱冷卻
三個:油 水 散熱,油最好其他以此類推
5.X射線機主要技術性能
a.工作負載特性
b.輻射強度
c.焦點尺寸
d.輻射角
e.漏洩輻射劑量
6.X射線機的工作過程
a.通電
b.欲置曝光參數
c.接通高壓
d.中間卸載
e.關機
7.產生X射線的基本過程
a. 陰極燈絲通過電流加熱至2000℃以上後 發射電子,電子聚集在燈絲附近。
b.在X射線管陽極和陰極間施加上高壓, 電子在這個高壓作用下被加速,高速穿過 陽極和陰極之間的空間後撞擊到陽極靶 上。
c.通過軔致輻射,電子的一部分動能(1%) 轉化為X射線,從X射線管窗口輻射出 來。另一部分動能(99%)轉化為熱。
(1%轉化X射線,99%轉化為熱能)
8.維護X射線機的注意事項
a.注意X射線管的老化訓練
b.充分預熱與冷卻
c.不能超負荷使用X射線機(額定電壓,額 定電流,工作方式)
d.日常定期維護
9.r射線機操作程序
a.準備工作(檢查r射線機有關部分是否完 好正常)
b.安裝主機
c.連接r射線機
d.設定控制區和監督區
e.完成曝光過程
10.存放膠片的要求
a.避免接觸有害氣體
b.遠離熱源和輻射源
c.存放中應使膠片避免受到較大的壓力
11.影響射線膠片感光特性的因素
a.膠片本身的因素,一般說,隨著粒度增大, 膠片的感光度將增高,梯度降低,灰霧度增 大。
b.射線的波長(光子能量)
c.暗室技術
d.存放時間、存放條件和暗室處理條件。
e.感光材料「老化」:
12.像質計分類
a.線型像質計
b.階梯孔型像質計
c.平板孔型像質計
d.槽型像質計
e.雙絲像質計
13.產生不清晰度的原因
a.幾何不清晰度(與射線源焦點尺寸大 小,射線源至膠片的距離,工件本身厚 度有關)
b.膠片固有不清晰度
c.屏不清晰度
d.運動不清晰度
14.射線照相靈敏度測定要求
a.像質計的材料應與經驗工件的材料相同 或相近
b.像質計的使用應符合標準規定
c.像質計應與被檢驗工件同時透照
15.缺陷影像對比度需要滿足的條件
a.缺陷影像的對比度必須不小於識別該 缺陷影像所需的最小黑度差
b.缺陷影像的對比度必須不小於射線照片 影像顆粒度的3~5倍
16.射線照相技術的基本構成
a.射線膠片選用;
b.透照布置設計:主要是透照方式、透照 方向、一次透照區;
c.透照參數設計:主要是射線能量、透照 焦距、曝光量;
d.輔助技術設計:主要是控制散射線技 術、增感技術、濾波技術等;
e.暗室處理技術;(包括顯影、停顯、定 影、水洗、乾燥等過程)
f.評片技術:(主要是評片條件控制、缺 陷識別、質量分級評定等。)
17.透照布置包括哪些內容
a.透照方式(指射線源,工件和膠片的相 對位置布置)
b.透照方向(指中心射線束的方向)
c.一次透照區(指一次可透照的最大範 圍,即有效透照區)
18.焊縫常用的透照厚度比規定
焊 縫 類 型 環 縫 縱 縫
A級技術 K ≤ 1.1 K ≤ 1.03
B 級技術 K ≤ 1.06 K ≤ 1.01
19.平板工件兩種規定的照射角比較
技術級別 一次透照區規定 照射角 º
A級技術 ≤ 1.03 /≥2 ≤13.86 ≤8.07
B級技術 ≤ 1.01 /≥3 ≤14.03 ≤9.46
20.射線能量提高時的影響
a.線衰減係數將減小,導致影像對比度降 低
b.膠片固有不清晰度將增大,導致影像總 的不清晰度增大;
c.將使影像的顆粒度增大;
21.低能X射線確定透照電壓基本原則
a.對應所採用的透照電壓,使用的曝光量 應不小於有關標準的要求;
b.透照電壓不能高於允許的最高透照電 壓。
22.射線照相檢驗互易律成立條件
a.不使用增感屏或僅使用金屬增感屏,互易 律成立;
b.採用螢光增感屏,互易律不成立;
C.使用可見光照相,互易律不成立。
23.影響金屬增感屏增感的因素
a.金屬箔的原子序數
b.增感屏金屬厚度
c.射線能量
23.處理變截面基本透照技術的方法
a.適當提高透照電壓(適用截面厚度連續 變化的工件)
b.採用雙(多)膠片技術(適應與由兩種 厚度組成的工件)
c.厚度補償技術
24. 從檢測角度(影像成像質量及檢驗效率)考慮,選取透照方式的次序依次應是:
周向透照方式→偏心透照方式→單壁單影透照方式→雙壁單影透照方式。
25.一次透照長度由被檢工件的結構(外徑D和壁厚T)、透照區的透照厚度比K(橫向裂紋檢出角:照相檢驗技術級別要求)、透照方式及焦距大小來決定。
在其他條件和檢驗要求確定的情況下,各種透照方式的一次透照長度與焦距大小變化的基本特點:
a.源在內偏心透照方式:焦距小於半徑時,焦距增大,一次透照長度也增大;
b.源在內偏心透照方式:焦距大於半徑時,焦距增大,一次透照長度將減小;
c.源在外單壁透照方式:焦距增大,一次透照長度也增大;
d.源在外雙壁透照方式:焦距增大,一次透照長度將減小。(經常取焦距F=D)
我只是想把我最好的給你,可是我不知道你喜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