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陸續開始揭曉諾貝爾各類獎項的獲得者,率先揭曉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對發現C型肝炎病毒作出決定性貢獻。接下來陸續將公布物理、化學、文學、經濟學的獎項。
諾貝爾獎有兩個特殊之處給世人印象留下頗深,第一個是這個獎不會頒給近期做出貢獻的科學家,這一點很科學,不會被短期左右,時間才是檢驗成績的重要標尺;第二個是這個獎項的獎金好像永遠用不完,特別是今年(2020年),獎金還要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按理說獎金會越發越少,怎麼還越來越多呢?原因就是諾貝爾基金會對獎金進行投資理財的運作,實現了獎金像滾雪球一樣能夠越來越大。
諾貝爾獎金一開始發放的意願是:獎金額度應該能夠保證一位教授在20年不領取薪水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進行科研。諾獎的獎金最早為3100萬瑞典克朗,在1901年首次頒發的獎金數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基本上相當於當時一位教授20年的薪水。
當時這筆基金為了避免挪用,規定資金只能投資在銀行存款和國債上面,有點像現在我們很多企業的投資要求。這樣資金確實安全了許多,但是存款和公債的利息遠遠不能覆蓋獎金髮出的速度,坐吃山空這個詞也體現在了諾獎的獎金上。
僅僅發了22年之後的1923年,諾貝爾獎金就已經捉襟見肘,當時只有11.5萬克朗。因為當時不僅僅要發放獎金,還要擔負10%的投資稅率。一直到1946年,瑞典政府才因為諾獎的影響力給予了免稅的待遇。
圖片來自網絡
即使這樣,這樣算下去,五十年代諾獎將發放殆盡,1953年的時候,基金帳面上只剩下300萬美元。為了避免這樣一個有影響力的獎項消失,基金會的理事們請了麥肯錫諮詢,將所剩的300萬美元開始尋求投資。也是在這一年,獲得了政府對基金進行獨立投資的許可。
這時候他們做了資產增值的兩件事情,一個是開源,一個是節流。開源就是對股票和房地產開展投資,同時接受外部捐贈。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捐贈了大筆獎金設立了經濟學獎。另外,節流是在發放上緩慢的增長,這個小幅的增長也就剛剛抵消瑞郎貶值的速度。
從1923年到1991年,諾獎基本上發放的水平是1901年實際購買力的30%左右。在這樣的運作之下,諾貝爾獎金開始變大,所以從1991年開始提升發放額至600萬克朗,這已經和當年1901年的購買力相當了。根據官網數據,2019年底諾獎基金規模已經到了49億瑞典克朗,年化收益在20%左右,投資改變生活啊。
劃重點,他們的投資結構是怎麼樣的?基金會2011年年報顯示他們的投資策略原則是:
很簡單的投資邏輯背後其實是專業的體現。一是進行了資產配置,覆蓋了多元化的投資,進行不同風險梯度的配置;二是權益投資佔比比較大,雖然承受了風險,但是也是拉動收益的核心因素。我們普通人確實也要借鑑這兩個理財的邏輯,看長遠,不能總在短期的回報舒適區。
今年諾獎支出為5000萬克朗,佔比也就是1%左右。雖然新冠疫情影響,但是仍然抵禦今年的投資收益,基金進一步增厚。回頭看來,幾十年諾獎正因為開展了科學的理財投資,才能夠實現細水長流,基業長青。
能發119年獎金,不靠理財是不行的。
ps:諾獎獲得者獎金都怎麼用?有的用於科學研究,有的做了慈善,有的還債,不過還是我們中國人最實在,諾獎獲得者莫言先生是用於買房。
新聞: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在接受採訪時笑著說:「我準備在北京買套房子,大房子,後來有人提醒我說也買不了多大的房子,5萬多一平方米,750萬也就是120多平方米。」有人說:寫的作品魔幻,買房還是要回歸現實……
現在看來,2012年買房,應該也是個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