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機器人只會動「手」,而高智商的機器人還能動「腦」,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一枚小小的晶片。
最近,蘇州企業中科融合感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融合」)自主研發的高精度3D-AI雙引擎SOC(系統級)晶片成功進入量產階段,這也是全世界第一顆AI-3D雙引擎集成SOC晶片!
國產晶片「攻堅者」
研發全球首顆AI-3D晶片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門鎖對老百姓來說並不陌生。出門不用帶鑰匙也能進門,這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但是大家知道嗎?目前的生物識別,是基於二維信息關鍵點的識別,這使得「多款智能門鎖被輕易打開,用照片竟能通過人臉識別……」等安全事件屢見不鮮。
但如果通過對生物信息進行三維掃描,在增加深度信息後,即可使智能門鎖變得更加安全,精準識別每個人的生物信息。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一顆小小的晶片。
「2019年,我們自主研發的微鏡晶片獲得中科院重大突破專項優秀獎,目前已實現初步量產,它相當於3D之『眼』。今年研發的這顆3D之『腦』——AI-3DSOC晶片已於6月進入流片階段。」(流片指像流水線一樣通過一系列工藝步驟製造晶片)中科融合首席技術官劉欣告訴看蘇州記者。
據劉欣介紹,傳統機器人只有「手」,通過前期計算好的程序完成既定操作,而隨著人工智慧的推進,對機器人的靈活性有了更高要求。它們要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自由控制動作。
「要想讓機器人像人一樣對物體有敏銳性,首先就要讓機器人對周圍環境有高精度的感知,而AI-3D晶片正是引導機器人完成各類自主動作的關鍵,它相當於機器人的『大腦』。」
(精度對比圖)
值得一提的是,這顆晶片也是全世界第一顆AI-3D雙引擎集成SOC晶片,打破了國外企業長期以來對晶片市場的壟斷,具有高精度、低成本、高速實時處理數據的特點。
「價格和國外方案相比降至1/3,功耗降低1/10,且支持個性化再設計。」劉欣說。
(晶片模組圖)
多學科交叉融合
「晶片人才」最稀缺
看蘇州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內第一家專注於「AI+3D」自主核心晶片技術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中科融合的創業史可以追溯到2006年設立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簡稱為「蘇州納米所」)
2009年,國產第一代半導體晶片技術的先驅——中科院王守覺院士,牽頭在蘇州納米所成立高維仿生信息學實驗室,為蘇州納米所播下了人工智慧的種子。
數年間,多位海內外高校博士加入納米所晶片專業團隊,從SOI(矽技術)的晶圓開始,歷經七年開發了包含工藝,驅動,算法,設計和光機電整合等一系列自有智慧財產權工藝技術,使得納米所獲得中科院「重大突破專項」優秀的核心技術之一。
2018年,在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的支持下,中科融合正式成立。立足傳感器和深度學習融合、晶片底層硬科技,助力國家實現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MEMS(微機電系統)微鏡晶片對DLP(數字光處理)晶片的國產替代。
「尤其感謝園區管委會在企業創立初期,就提供了研發啟動資金,甚至打破先例,給工程師發工資,解決了企業在爬升階段最需要的資本,簡直就是『及時雨』。」劉欣感慨道。
然而對於晶片研發來說,有資金和政策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人才。
「目前我們研發團隊將近30人左右,有算法、軟體、晶片架構、電路等不同領域的精英人才,是一支國內少有的跨學科領域的綜合性人才團隊,各個學科交叉融合,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技術生態鏈。」
在劉欣的辦公室,看蘇州記者發現了一面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各種公式,而就在距劉欣辦公室不足5米的實驗室,研發團隊仍在埋頭做著各種實驗。
劉欣說,不管是在哪個國家,「晶片人才」都十分稀缺,因為這才是晶片研發的關鍵力量。「目前中科融合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AI-3DSOC晶片已經在中芯國際順利開始流片,預計於今年10月投入使用。屆時,中科融合聚焦核心3D晶片和相機技術,將為5G和AI催生的天量物聯網,提供強力的3D視覺賦能,預期可以很快進入銷售快車道,實現10億元以上的銷售。」
【看蘇州專稿 文/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