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晶片缺貨,多家車企尋找替代料或停產應對

2021-01-10 電子工程專輯

晶片供應短缺的波及面正在擴大,如今已經從消費電子蔓延到了汽車領域。剛從疫情中緩過勁,正在回暖的汽車行業,又遭受了一記悶棍,包括大眾、本田在內的部分汽車工廠出現了停產。

車企應對三連:減產,轉產,找替代

日前,廣汽集團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因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導致全球經濟情勢受到波及,我們個別企業也收到了供應商關於部分車型零部件供應將受到影響的預警信息,相關情況還在滾動確認中。」

廣汽本田、東風本田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收到了供應短缺的預警信息,但目前只是部分車型生產受影響,工廠整體運作正常,不會停止生產。而日本國內情況則不那麼樂觀,據財聯社報導,由於汽車晶片短缺,本田汽車準備削減產量,在日本國內已經因晶片短缺暫停了部分車型生產,目前本田正通過車型替代(即生產別的車型)來保證產量

稍早前,據《日經中文網》報導稱,由於汽車晶片供應緊缺,本田汽車宣布調整生產節奏,一月份在日本國內的產量將減少4000輛,將主要影響在日本三重縣鈴木市一家工廠生產的微型汽車「飛度(Fit subcompact)」。

由於供應不足,本田汽車在本周二、周三暫停了英國工廠的生產,不過已在周四恢復生產。根據相關人士預測,本田今年晚些時候減產的力度會加大,因為從二月份開始,缺少晶片的局勢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在第一季度就會影響日本國內成千上萬輛汽車製造。

此外,由於2020年10月旭化成的宮崎縣半導體工廠發生火災,加強了面向車載音響設備半導體的供應短缺。不過,本田針對該產品表示,「現階段已確保庫存」,此次減產被認為與此無關。

事實上,早在去年12月,汽車行業就已受到晶片緊缺影響,大眾汽車也正式承認了半導體晶片短缺的這一事實,有消息稱他們在中國合資廠因此幾近停產,並將調整其在中國、北美和歐洲工廠的生產計劃。受影響的車型包括大眾自家的品牌,以及斯柯達、SEAT、奧迪。大眾負責海外採購的董事會成員穆拉特 · 阿克塞爾(Murat Aksel)表示,「我們現在明顯感受到了全球半導體供應減少的影響。」

對此,大眾汽車集團回應稱,雖然晶片供應受到影響,但情況並沒有傳聞中嚴重,目前已與總部、相關供應商展開協調工作,相關車輛的交付沒有受到影響。

當時據《澎湃新聞》報導,大眾集團(中國)方面回應稱,新冠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了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晶片供應。同時,中國市場的全面復甦也進一步推動了需求增長,使得情況更加嚴峻,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的風險。

《財聯社》稱,接近上汽大眾的知情人士表示,上汽大眾暫停了部分低端車型的生產,但這也和公司今年整體產品向高端走的策略相一致。

豐田方面,在2020年11月下旬,就有高管表示「2021年4月以後的整車生產可能會停滯」,顯示出危機感。據報導他們除了已經開始討論半導體的備選採購方案外,還考慮提前配備改變部件構成的新規格系統。

不過,紅旗、廣汽、上汽通用、一汽豐田、北京奔馳等廠商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均表示影響不大,比亞迪更是表示,公司在新能源電池、晶片等方面有一整套產業鏈,不僅可以充分自給,還有餘量外供。

Tier 1廠商表示:都是上遊晶片廠不給力

除整車廠外,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面臨挑戰。

近年來,隨著汽車智能化速度加快,晶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汽車工業應用中,幫助汽車解決動力與傳動、自動駕駛、車身舒適性、車載信息娛樂等功能的實現。

一般來說,半導體從投入材料到形成產品需要3個月以上,難以靈活增加產量。2020年上半年疫情導致汽車需求銳減,車企暫時減少了半導體的採購,半導體廠商隨之調整了生產計劃

2020年下半年以來,由於疫情導致的「宅經濟」,讓居家辦公成為大趨勢,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需求增加。半導體廠商在爭奪產能的同時,導致了用於車輛控制系統的半導體產能被吃掉,面向汽車零部件廠商的半導體供應陷入停滯。但隨著2020年夏季以後中國控制住了疫情,汽車生產快速復甦,車載半導體的供給能力還來不及調整,跟不上需求

據了解,本次汽車晶片短缺問題主要出現在上遊企業。一家汽車零件製造商的負責人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透露,本次短缺的汽車晶片主要是在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標準叫法ESC,ESP是博世專利)和ECU(電子控制單元),可能導致車載電腦模塊無法正常生產,從而影響整車製造。

全球ESP供應商主要有7家,分別是豐田旗下的愛信,專供日產的日立,專供本田的日信,供韓系車型的萬都。這4家基本只供應本集團的。另外三家,都是德國廠家,包括博世,大陸集團和採埃孚。

國內汽車廠商的供貨主要來自博世和大陸集團。博世幾乎壟斷國內市場,特別自主品牌,此外在奔馳、奧迪、卡迪拉克、別克裡也比較常見。大陸集團主要供應大眾、寶馬、PSA、奔馳,採埃孚主要供應美系車。

有分析人士表示,大陸集團和博世集團通過採購晶片再組裝成相關模塊向車企供應,由於全球晶片行業面臨缺貨問題,大陸和博世的生產面臨難題。這兩大汽車零部件巨頭先後發出了供應鏈警告。

博世方面表示,「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製造越來越依賴於晶片,然而疫情大流行打擊了全球生產,汽車生產所需要的元件可能會短缺。「

大陸集團表示,儘管半導體廠商已經開始著手擴大產能來應對突然增加的供給需求,但考慮到半導體行業正常的交付時間,目前供應短缺的情況將在6-9個月的時間內改善,因此預計到2021年供應形勢依然嚴峻。

全球汽車晶片供應商陸續漲價

缺貨意味著漲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排名前五的汽車半導體廠商分別為英飛凌、恩智浦、瑞薩電子、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而從去年11月27日開始,全球汽車晶片供應商開始陸續漲價。

11月27日,恩智浦率先發布漲價函,信中表示,為解決供應商帶來的不可預見的成本增長,公司「很不情願地」提高所有產品的價格。

11月30日,日本半導體製造商瑞薩電子向客戶發送了一封產品提價通知,稱由於原材料和包裝基板成本增加,擬從2021年1月1日開始上調部分模擬和電源產品價格。瑞薩還解釋稱,公司近期面臨庫存、成本增加壓力和產品運輸風險,不得不上調價格來保證這些產品得到持續的投入和生產。

受疫情影響,位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封裝和測試工廠陸續宣布停工,意法半導體公司罷工,均加重了全球半導體產能損失。

「近年來,全球晶片行業產能投資相對保守,供需不平衡問題在疫情前就已有所表現。疫情加劇了產能投資的謹慎,上半年晶片行業對消費電子和汽車市場預測偏保守,對2020年下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趨好預判及準備不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方面認為。

但中國汽車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去年12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媒體集中報導的晶片供應短缺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並沒有部分媒體報導的那麼嚴重。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晶片供需矛盾在這一時間段集中顯現

「由於晶片供應短缺,部分企業的生產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較大影響。同時,中國汽車產業的各個環節應理性看待晶片供需失衡這一矛盾,市場層面的影響因素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得到緩解。」李邵華說,「不過,就明年(2021年)全年而言,晶片短缺的影響將不會太大,目前尚難以做出定量估計。」

海外晶片供應不足,中國廠商也無力填補市場

疫情影響海外晶片供應,導致短期內部分車企產能或將受限。專家認為,此次車企遭遇的晶片短缺,也暴露出當前國內車規級的自主研發晶片不足,難以抓住時機實現替代。

圖自:前瞻經濟學人

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汽車行業中車用晶片自研率僅佔10%,90%的汽車晶片都必須依賴從國外進口

諮詢公司羅蘭貝格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白皮書2020》顯示,在全球汽車半導體行業前20強中,中國本土企業僅佔一席。

《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白皮書2020》顯示,在中國每年2800萬輛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半導體產值佔全球不到5%,部分關鍵零部件進口量在80%-90%。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汽車晶片市場規模約為3100億元,國內車規級晶片產業規模不足150億元,而同期我國汽車產業規模佔全球市場達30%以上。

據《環球時報》報導,一位從事汽車發動機ECU研發的企業高管表示,目前在我國僅摩託車和一些麵包車發動機ECU可以使用國產晶片,其他發動機ECU基本是國外產品,通過國外軟體作業系統運行。國外汽車晶片製造商英飛凌、恩智浦等正在主導國內汽車晶片市場,一旦這些公司暫停供應,中國汽車工業可能會面臨危機。

地平線市場拓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表示:「當前,車載晶片行業處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不過,我國車載晶片企業起步晚,整體發展較慢。特別是車載晶片所需要的開發周期較長、創業門檻更高、回報周期更長等因素,導致市場玩家較少。」

基於此,2020年11月正式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將著力推動車控作業系統及計算平臺、車規級晶片等自動駕駛技術和裝備研製。

隨著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等趨勢的不斷加強,全球汽車晶片市場不斷增長,加速補齊關鍵汽車晶片自主供給體系或成為國內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而國產車如果加強應用國產晶片,能倒逼國產汽車晶片技術完善並推動生產,從而解決汽車晶片短缺難題,自主汽車晶片發展將迎來良機。

責編:Luffy Liu

本文綜合自澎湃新聞、財聯社、日經中文網、每日經濟新聞、環球時報、路透社、汽車咖啡館報導

相關焦點

  • 外貿訂單暴跌,汽車供應鏈遭到衝擊,多家車企工廠已經停產!
    據媒體報導,截止到3月28日,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整車製造業集中地合計有超過100家汽車工廠處於停產狀態現在,國內的情況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多地也已經陸續復工復產,很多與汽車產業鏈有關的製造工廠都重新步入了正軌。但與此同時,公共衛生事件卻在國外爆發,並且遠比國內的情況還要來的嚴重,這讓很多汽車企業和零部件商都感到非常焦慮。
  • 盧布貶值多家汽車品牌停產退市
    最近俄羅斯盧布貶值,讓諸多車企和品牌面臨退市、停產局面——前兩個月車市跌幅在三成以上,導致標緻雪鐵龍和三菱在俄合資工廠停產兩周、日產也停產兩周,通用則將旗下部分車型退市,此舉將導致通用損失6億美元。
  • 海外晶圓巨頭罷工停產,這款晶片強勢漲價,1600億市場規模之下,這些...
    以汽車這一應用場景來看,MCU是車規級晶片的一種,價值量佔車載半導體器件的30%,傳統汽車平均每輛車用到70顆以上的MCU晶片,而隨著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程度提升,每輛智能汽車有望採用超過300顆MCU。
  • TWS晶片為何缺貨嚴重?
    2020年下半年所掀起的「缺貨」潮,最根本的主因可以追溯到上遊8英寸晶圓產能的不足,當然TWS晶片的缺貨原因也不例外,仍然是上遊晶圓產能不足所導致。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影響之下,整個消費電子市場的需求下滑,市場情緒悲觀,加之中美貿易戰打亂了全球晶片供應格局。下半年以來,5G手機、筆電、汽車電子等需求增長,在8英寸晶圓總產能有限的情況下,產能供不應求的情況急劇升溫。
  • 上遊晶圓廠產能不足致快充晶片嚴重缺貨
    一、快充晶片為何缺貨?晶片缺貨這個詞一般很少出現在消費類電源領域,即使出現,也可能只是某一家的某幾顆晶片出現短時缺貨。因為對於電源晶片而言,可替代的競品較多,一般缺貨都可以通過更換物料緩解,並不會演變成如今這樣的群發性行業事件。為什麼今年的快充晶片會異常緊缺呢?
  • 空運急需配件 汽車供應鏈遭遇極限測試
    但在接近3000萬輛汽車年銷量的現在,這簡直是「大象感冒」。在經濟觀察報此前的統計中,東風本田日損失達到5億元,神龍汽車停產50天減收20億元。「一天損失幾個億,一點也不誇張。」在聽到多家車企的日損失數據時,在江浙某合資零部件企業任中層的翟迪表示,自己公司2月份的損失就可以論證這個數據。
  • MOSFET晶片需求加劇 缺貨之勢持續蔓延
    2017年第三季度至今,受產能供需吃緊的影響,大部分被動元件出現缺貨潮,其中以MOSFET晶片為最。據了解,儘管英飛凌以及恩智浦等IDM廠商不斷增加產能,但是其市場缺口仍保持在30%左右,且隨著消費類電子、電動汽車以及物聯網等相關領域需求的不斷增長,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
  • 外貿訂單暴跌 汽車供應鏈二次衝擊部分工廠再停產
    據時代財經梳理,截至3月28日,歐、美、日、韓等整車製造業集中地合計有超過100家汽車工廠處於停產狀態。同時,包括福特、通用、菲亞特克萊斯勒等行業巨頭,均決定將旗下北美工廠停產計劃延長至4月。另外,豐田也將在4月3日停產多條日本本土生產線。福特工廠停產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與受國內疫情的衝擊相比,當下疫情全球化帶來的危機更讓汽車零部件商感到焦慮。
  • 半導體巨頭突陷停產危機:產能受阻、行業新訂單價格暴漲 概念股
    這也意味著,此次SK海力士重慶工廠的臨時停產將會直接影響到SK海力士40%的快閃記憶體封測產能,若停產時間拉長將會影響全球快閃記憶體的出貨。根據TrendForce的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SK海力士在全球快閃記憶體市場的份額為11.3%。封測行業有望維持高景氣度18個月一邊是停產罷工,半導體缺貨嚴重,另一邊是產能爆滿,供不應求。
  • 缺貨潮引發的「蝴蝶效應」,正在半導體產業持續發酵
    在這次缺貨潮的席捲之下,作為行業風向標的蘋果公司,也備受波及。因iPhone 12的20W PD快充中的電源管理IC缺貨,加之蘋果取消隨機附贈充電器導致快充需求爆發,快充晶片市場也因此引發巨大震動。 快充晶片為何缺貨?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8英寸晶圓產能不足,扼制著快充晶片需求爆發的咽喉。
  • 2018年MEMS麥克風不再缺貨 國產化替代正在形成良性氛圍
    2018年MEMS麥克風不再缺貨 國產化替代正在形成良性氛圍 集微網 發表於 2018-10-07 08:36:55 (本文來自集微網,本文作為轉載分享)
  • 汽車晶片短缺致全球汽車巨頭減產
    但是在中國,汽車市場在下半年卻迎來了反常的火熱,尤其是新能源概念大放異彩,汽車銷量的攀升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一方面特斯拉市值猛漲將馬斯克送上全球首富的寶座,蔚來市值突破900億美元,並正式發布電動轎車ET7,小鵬飛行汽車開放試乘試駕,再一次打開未來汽車的想像空間。另一邊網際網路巨頭、傳統車企們也不甘落後:蘋果牽手現代,百度聯手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攀升同時對汽車晶片的需求急劇上升。
  • 賽騰微加速汽車電子國產晶片的滲透
    賽騰微電子有限公司( 簡稱「賽騰微」)是一家專注於汽車級主控晶片及其配套方案的提供商,其自主研發的汽車MCU晶片和配套電源管理晶片在多家汽車前裝零部件公司都已獲得認可
  • 華為成立5G汽車生態圈!18家車企已加入「群聊」!塑料產業或迎新機?!
    5G手機,大家已不再陌生,但「5G+汽車」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帶來怎樣的驚喜?日前,華為聯合中國首批18家車企組成了「5G汽車生態圈」,以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華為:永不造車,聚焦信息通信技術當前,多家車企都在積極探索5G技術在汽車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方向上的應用,5G智能網聯技術成為不少產品的銷售亮點。
  • 這些車企,沒有活過2020年
    ,成為2020年第一家宣布退市的汽車企業。 作為一家成立於90年代初的自主車企,華晨集團在中國汽車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6月23日開始,江蘇賽麟工廠和辦公樓被全面查封、帳戶被凍結,相關負責人也被立案偵查,「超跑品牌」賽麟的造車之路基本宣告結束。 6月30日,拜騰汽車內部郵件通知中國區全體員工,公司自7月1日起停工停產,全體員工待崗,公司不再安排工作。被譽為最有希望成功的拜騰,最終走到停工停產的地步。
  • 晶片供應緊張,汽車減產成定局
    據外電報導,福特表示,其位於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裝配廠將停產。菲亞特克萊斯勒表示,將推遲其墨西哥工廠生產重啟時間,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布蘭普頓的工廠也將停產。豐田表示,將削減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工厂部分皮卡的產量。 由於半導體供應短缺,本田計劃本月將汽車產量減少約4000輛。
  • 汽車內異味大是怎麼回事 車企有辦法解決嗎?
    汽車內異味大是怎麼回事 車企有辦法解決嗎?時間:2019-01-12 17:43   來源:果殼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汽車內異味大是怎麼回事 車企有辦法解決嗎?VOC的主要成分有烴類、   原標題:汽車內異味大是怎麼回事 車企有辦法解決嗎?
  • ...從依圖科技看國產AI公司的造芯困境;快充晶片缺貨背後的原因...
    多家半導體企業參與通富微電定增4、股票激勵計劃被質疑利益輸送,中穎電子收關注函5、中興通訊:公司今年在國內5G設備市場份額超過30%6、【每日收評】集微指數跌0.14%,臺積電啟動南京廠第2期擴建!近年來,包括依圖、商湯、曠視、雲從、雲知聲、思必馳等多家AI公司均傳出上市消息,曠視更是曾被業內人士寄望為「AI第一股」。不過,2019年10月,科大訊飛、曠視、商湯、依圖等數家AI公司被列入美國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由此曠視在香港的上市進程受阻,前景不明。與此同時,A股市場推出瞄準硬科技的科創板,寒武紀作為「國內AI晶片」第一股成功上市,並一躍跨過千億市值大關。
  • 六大車企鬧分家!全球汽車產業進入新周期,福特奔馳大陸已經拆了
    6大車企自我拆分在車東西的不完全統計中,近兩年來,一共有6家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廠商等汽車企業實施了拆分或者已經完成了拆分動作。當年穀歌無人駕駛之路受阻後,應對的方式便是拆分出Waymo。而福特為了推動其自動駕駛商業化,顯然也將這一招學過了過去。不過要進行拆分的車企們,也不都是上述地位相對弱勢的公司。同樣在上個月,大陸集團決定率先將旗下動力總成業務從汽車業務中剝離,囊括燃油車的動力系統以及電動車驅動,並在2019年上市。
  • 華為海思缺貨,國產高端晶片誰來續命?
    在未來情況尚不明朗的情況下,業界普遍關注海思的中高端安防晶片缺貨問題何時能緩解?在海思的標杆作用下,國產高端晶片如何實現破局和接力?安防行業的老兵張偉告訴雷鋒網:「海思的兩款高端晶片基本上沒有替代的方案,中低端方案的替代方案有比較多選擇。但切換到相對成熟的方案最快需要3-6個月時間,切換到一款全新開發的方案需要兩年時間。因此,市場的缺貨情況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