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車東西
蔚來IPO昨日刷了屏,與之相對的是不斷更新中的特斯拉私有化的消息。
當汽車產業中的新興玩家吸走了絕大多數關注度時,傳統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們的風頭似乎全被搶盡。
但其實,在汽車產業迎來四化的趨勢之際,眾多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都予以高度重視,不惜以「慘烈」的方式來實現轉身。
車東西發現,一大批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正在自我拆解,以謀求新生。
6大車企自我拆分
在車東西的不完全統計中,近兩年來,一共有6家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廠商等汽車企業實施了拆分或者已經完成了拆分動作。不約而同地,他們將自動駕駛、共享出行等新業務從原有的業務體系中拆分,提升它們的地位。
在這之中,最早完成拆分的是德爾福。去年11月,在經過4個月的程序後,德爾福正式拆分為德爾福科技與安波福,前者保留德爾福動力總成業務,後者則擁有德爾福的汽車電子及主被動安全業務。
作為一家體量未排到前十但在主被動安全領域頗有建樹的Tier-1,安波福此前面向自動駕駛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加入寶馬英特爾Mobileye聯盟、打造多域控制器、戰略投資雷射雷達公司Quanergy、收購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商與運營商nuTonomy。
德爾福進行分拆,顯然是將其相對優勢的自動駕駛相關的資產剝離出來,將更多的資源投注與此。
次年1月,掛著安波福(Aptiv)LOGO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就在CES期間出現在了拉斯維加斯的街頭,提供實驗性的無人駕駛載人服務。
同樣將自動駕駛作為重點業務拆分的,還有福特。上月25日,福特宣布成立新的自動駕駛子公司Ford Autonomous Vehicles,將此前斥資10億美元收購的Argo.ai併入其中,並計劃隨後追加30億美元投資在該自動駕駛公司中。
與同樣看重自動駕駛的安波福頻頻秀肌肉不同,福特由於糟糕的經營狀況,在收購了Argo.ai之後,似乎一直在自動駕駛的研發上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尤其是其美國同行通用相繼推出Super Cruise超級巡航輔助駕駛技術以及無人駕駛車隊後,福特更顯尷尬。
當年穀歌無人駕駛之路受阻後,應對的方式便是拆分出Waymo。而福特為了推動其自動駕駛商業化,顯然也將這一招學過了過去。
不過要進行拆分的車企們,也不都是上述地位相對弱勢的公司。同樣在上個月,大陸集團決定率先將旗下動力總成業務從汽車業務中剝離,囊括燃油車的動力系統以及電動車驅動,並在2019年上市。
而大陸汽車業務中的底盤與安全業務以及內飾業務,則可能會在2020年被改組為自動駕駛及車聯網部門。
大陸集團2017年的銷售額為440億歐元,比上一年還增長了8.5%,剔除橡膠業務的收益,大陸也是全球第四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實力雄厚。但大陸也嗅到了新趨勢對其企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快速改組予以應對。如果成行,大陸集團在2020年以後的旗下將下轄橡膠、汽車、動力總成三大板塊,其中汽車板塊將以自動駕駛和車聯網作為重點。
在與大陸體量、地位對應的整車廠這邊,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恰好也在此時發聲,戴姆勒集團大手一揮舞,將此前的5大事業部重組為三家新公司——移動出行集團、貨車/巴士集團和梅賽德斯奔馳集團,預計花費兩年拆分完畢,三家公司隨後將分別上市。
自2017年首次傳出將分拆的消息後,戴姆勒集團的重組計劃最終也塵埃落定。不過戴姆勒的拆分並非完全的獨立,仍然有一個集團一家運營控股公司將三個新公司維繫在一起,從而在整體上把握戴姆勒的發展方向。
兩年時間不到,就有四家著名車企進行了拆分工作,但這還不是全部。
車東西還得知,長於渦輪增壓技術的霍尼韋爾也將其渦輪增壓業務板塊拆分出去,成立新公司蓋瑞特,並向其中注入車聯網與電驅動業務;主被動安全大廠、為奔馳提供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奧託立夫,也將其被動安全與主動安全業務進行了拆分,其中主動安全業務升級、擴大至自動駕駛領域,由一家名為維寧爾的公司負責。
▲霍尼韋爾開始更多強調其「車聯網」屬性
這意味著,自2017年以來,6家汽車領域企業接連進行了拆分。如此密集的業務大調整,掀起了汽車行業新一輪的重組——上一輪如此劇烈的調整周期 ,還是在08年金融危機後。
新一輪汽車產業大重組的始作俑者,又是誰?
四大因素影響 拆分勢在必行
全球車企和供應鏈巨頭進入大拆分模式,主要的壓力來自於汽車四化的驅動——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的趨勢,如果跟隨不及,即使是百年老店也可能頃刻就變成歷史。
因此也可以看到,它們的拆分,無一不是優化組織結構以為四化方面的布局留足空間以及資金。在這個過程中,車企們受外部因素的驅動尤為明顯。
1、外來者的挑戰
原本汽車行業基本是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雙方的二人轉,然而在汽車的四化趨勢到來之時,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都發現,特斯拉領銜的新造車勢力、谷歌等在無人駕駛技術上領先的科技公司、定義了人們出行新方式的UBER等出行公司,從每一個角度都威脅著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2、全球貿易環境惡化
汽車產業早已是個全球競爭的產業,然而今年以來,由美國發起的無差別貿易戰已經使得全球汽車產業的「互通有無」遭到了嚴重打擊,各國分別出臺了針對整車與零部件的報復性關稅措施。
強勢如戴姆勒集團,儘管旗下的奔馳越賣越好,業績和利潤反而越來越差。奔馳在其第二季財報中明確表示,業績下滑與關稅有重要的關係。
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上,各路玩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惡化的貿易環境的負面影響。此時他們更需要通過發展新業務來增強競爭力、抵消不利影響。
當然,除了受外部因素驅動,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對拆分的好處也看得很明白。
1、方便找錢
上述提到的絕大多數車企的分拆企業,都明確表示將擇機上市。通過分拆、進行新一輪融資,車企們能夠獲得發展新業務所需要的資金。
一位汽車行業人士告訴車東西,車企和Tier1們的自動駕駛、車聯網、動力總成等業務進行分拆後,投資標的會凸顯出來,不會像在一個大集團中,「你不知道你的投資最終到底會用於哪一塊業務」。而相對於車企的傳統業務,這些分拆的新業務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2、更加靈活的決策機制
巨頭們將新業務拆分出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新業務的發展必須要求快,這必然要求更加精簡、扁平的決策機制——而這是龐大的車企集團無法提供的。此時將新業務拆分出來單獨成立公司,可以大大提高新業務發展的自由度以及速度。
其實他們的潛在競爭對手——谷歌早已有先例,在經歷了一波無人駕駛人才流失後,谷歌果斷將其無人駕駛業務拆分為Waymo,加速其商業化速度。在今年,Waymo的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就將正式開始運營,而Waymo的估值也被投行們「炒至」近2000億美金。
一位在矽谷工作的無人駕駛工程師向車東西表示,通用在發展無人駕駛業務時就吸取了這個教訓,在收購Cruise後,一直將後者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予以運營,而通用目前在無人駕駛商業化上的進度僅次於谷歌。近來,Curise或從通用旗下拆分的消息也不時傳出。
而從目前已經拆分完畢的安波福的業績來看,今年上半年,安波福營業額上漲了10%,達到73億美元。通過股份回購與股息分紅的方式,安波福還向其股東返還了2.7億美元。拆分發展已經顯現出了初步成效。
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將其關於四化的業務拆分完畢,更多的資金湧入他們更想去的汽車科技新技術、新趨勢領域,傳統汽車公司的在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上的發展速度無疑將會加快。
結語:全球車企大拆分——新一輪汽車產業整合的開始
毫無疑問,汽車四化的趨勢讓意識到其威力的車企們和供應鏈巨頭們如坐針氈——因為這是一場重構整個產業價值鏈的運動。尤其是那些存活了百年的老車企們,更是意識到了其中的威力。
因此在這兩年,我們清晰地看到,跨國的全球車企和配件商們紛紛祭出拆分的大招,盡力讓自己跟上新浪潮的腳步。
而這6家企業的拆分,相信也只是一個開始。在四化的前景愈發明晰之時,會有更多的公司意識到其重要性以及需要採取的應對措施。如果不主動拆分,或許未來等待他們的就是被兼併重組。
當然,對於沒有採取拆分措施的玩家,他們也有自己的應對動作。比如博世就主導成立了智能網聯事業部,向共享化、網聯化方向進一步發力;寶馬也將旗下的共享出行業務和充電業務與戴姆勒進行了合併;大眾則成立了第十一個品牌Moia專注於共享出行等等。他們以相對溫和的舉措針對新趨勢進行著革新。
一位汽車圈的管理人士向車東西評價四化的影響時談到,「汽車圈已經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四化過程中肯定會有掉隊者,到時候會有一波兼併重組潮。」這意味著,這一輪全球車企和配件商大拆分的實質,其實是新一輪汽車產業大整合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