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車企鬧分家!全球汽車產業進入新周期,福特奔馳大陸已經拆了

2020-11-25 易車網

文 | 車東西

蔚來IPO昨日刷了屏,與之相對的是不斷更新中的特斯拉私有化的消息。

當汽車產業中的新興玩家吸走了絕大多數關注度時,傳統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們的風頭似乎全被搶盡。

但其實,在汽車產業迎來四化的趨勢之際,眾多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都予以高度重視,不惜以「慘烈」的方式來實現轉身。

車東西發現,一大批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正在自我拆解,以謀求新生。

6大車企自我拆分

在車東西的不完全統計中,近兩年來,一共有6家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廠商等汽車企業實施了拆分或者已經完成了拆分動作。不約而同地,他們將自動駕駛、共享出行等新業務從原有的業務體系中拆分,提升它們的地位。

在這之中,最早完成拆分的是德爾福。去年11月,在經過4個月的程序後,德爾福正式拆分為德爾福科技與安波福,前者保留德爾福動力總成業務,後者則擁有德爾福的汽車電子及主被動安全業務。

作為一家體量未排到前十但在主被動安全領域頗有建樹的Tier-1,安波福此前面向自動駕駛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加入寶馬英特爾Mobileye聯盟、打造多域控制器、戰略投資雷射雷達公司Quanergy、收購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商與運營商nuTonomy。

德爾福進行分拆,顯然是將其相對優勢的自動駕駛相關的資產剝離出來,將更多的資源投注與此。

次年1月,掛著安波福(Aptiv)LOGO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就在CES期間出現在了拉斯維加斯的街頭,提供實驗性的無人駕駛載人服務。

同樣將自動駕駛作為重點業務拆分的,還有福特。上月25日,福特宣布成立新的自動駕駛子公司Ford Autonomous Vehicles,將此前斥資10億美元收購的Argo.ai併入其中,並計劃隨後追加30億美元投資在該自動駕駛公司中。

與同樣看重自動駕駛的安波福頻頻秀肌肉不同,福特由於糟糕的經營狀況,在收購了Argo.ai之後,似乎一直在自動駕駛的研發上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尤其是其美國同行通用相繼推出Super Cruise超級巡航輔助駕駛技術以及無人駕駛車隊後,福特更顯尷尬。

當年穀歌無人駕駛之路受阻後,應對的方式便是拆分出Waymo。而福特為了推動其自動駕駛商業化,顯然也將這一招學過了過去。

不過要進行拆分的車企們,也不都是上述地位相對弱勢的公司。同樣在上個月,大陸集團決定率先將旗下動力總成業務從汽車業務中剝離,囊括燃油車的動力系統以及電動車驅動,並在2019年上市。

而大陸汽車業務中的底盤與安全業務以及內飾業務,則可能會在2020年被改組為自動駕駛及車聯網部門。

大陸集團2017年的銷售額為440億歐元,比上一年還增長了8.5%,剔除橡膠業務的收益,大陸也是全球第四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實力雄厚。但大陸也嗅到了新趨勢對其企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快速改組予以應對。如果成行,大陸集團在2020年以後的旗下將下轄橡膠、汽車、動力總成三大板塊,其中汽車板塊將以自動駕駛和車聯網作為重點。

在與大陸體量、地位對應的整車廠這邊,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恰好也在此時發聲,戴姆勒集團大手一揮舞,將此前的5大事業部重組為三家新公司——移動出行集團、貨車/巴士集團和梅賽德斯奔馳集團,預計花費兩年拆分完畢,三家公司隨後將分別上市。

自2017年首次傳出將分拆的消息後,戴姆勒集團的重組計劃最終也塵埃落定。不過戴姆勒的拆分並非完全的獨立,仍然有一個集團一家運營控股公司將三個新公司維繫在一起,從而在整體上把握戴姆勒的發展方向。

兩年時間不到,就有四家著名車企進行了拆分工作,但這還不是全部。

車東西還得知,長於渦輪增壓技術的霍尼韋爾也將其渦輪增壓業務板塊拆分出去,成立新公司蓋瑞特,並向其中注入車聯網與電驅動業務;主被動安全大廠、為奔馳提供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奧託立夫,也將其被動安全與主動安全業務進行了拆分,其中主動安全業務升級、擴大至自動駕駛領域,由一家名為維寧爾的公司負責。

▲霍尼韋爾開始更多強調其「車聯網」屬性

這意味著,自2017年以來,6家汽車領域企業接連進行了拆分。如此密集的業務大調整,掀起了汽車行業新一輪的重組——上一輪如此劇烈的調整周期 ,還是在08年金融危機後。

新一輪汽車產業大重組的始作俑者,又是誰?

四大因素影響 拆分勢在必行

全球車企和供應鏈巨頭進入大拆分模式,主要的壓力來自於汽車四化的驅動——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的趨勢,如果跟隨不及,即使是百年老店也可能頃刻就變成歷史。

因此也可以看到,它們的拆分,無一不是優化組織結構以為四化方面的布局留足空間以及資金。在這個過程中,車企們受外部因素的驅動尤為明顯。

1、外來者的挑戰

原本汽車行業基本是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雙方的二人轉,然而在汽車的四化趨勢到來之時,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都發現,特斯拉領銜的新造車勢力、谷歌等在無人駕駛技術上領先的科技公司、定義了人們出行新方式的UBER等出行公司,從每一個角度都威脅著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2、全球貿易環境惡化

汽車產業早已是個全球競爭的產業,然而今年以來,由美國發起的無差別貿易戰已經使得全球汽車產業的「互通有無」遭到了嚴重打擊,各國分別出臺了針對整車與零部件的報復性關稅措施。

強勢如戴姆勒集團,儘管旗下的奔馳越賣越好,業績和利潤反而越來越差。奔馳在其第二季財報中明確表示,業績下滑與關稅有重要的關係。

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上,各路玩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惡化的貿易環境的負面影響。此時他們更需要通過發展新業務來增強競爭力、抵消不利影響。

當然,除了受外部因素驅動,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對拆分的好處也看得很明白。

1、方便找錢

上述提到的絕大多數車企的分拆企業,都明確表示將擇機上市。通過分拆、進行新一輪融資,車企們能夠獲得發展新業務所需要的資金。

一位汽車行業人士告訴車東西,車企和Tier1們的自動駕駛、車聯網、動力總成等業務進行分拆後,投資標的會凸顯出來,不會像在一個大集團中,「你不知道你的投資最終到底會用於哪一塊業務」。而相對於車企的傳統業務,這些分拆的新業務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2、更加靈活的決策機制

巨頭們將新業務拆分出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新業務的發展必須要求快,這必然要求更加精簡、扁平的決策機制——而這是龐大的車企集團無法提供的。此時將新業務拆分出來單獨成立公司,可以大大提高新業務發展的自由度以及速度。

其實他們的潛在競爭對手——谷歌早已有先例,在經歷了一波無人駕駛人才流失後,谷歌果斷將其無人駕駛業務拆分為Waymo,加速其商業化速度。在今年,Waymo的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就將正式開始運營,而Waymo的估值也被投行們「炒至」近2000億美金。

一位在矽谷工作的無人駕駛工程師向車東西表示,通用在發展無人駕駛業務時就吸取了這個教訓,在收購Cruise後,一直將後者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予以運營,而通用目前在無人駕駛商業化上的進度僅次於谷歌。近來,Curise或從通用旗下拆分的消息也不時傳出。

而從目前已經拆分完畢的安波福的業績來看,今年上半年,安波福營業額上漲了10%,達到73億美元。通過股份回購與股息分紅的方式,安波福還向其股東返還了2.7億美元。拆分發展已經顯現出了初步成效。

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將其關於四化的業務拆分完畢,更多的資金湧入他們更想去的汽車科技新技術、新趨勢領域,傳統汽車公司的在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上的發展速度無疑將會加快。

結語:全球車企大拆分——新一輪汽車產業整合的開始

毫無疑問,汽車四化的趨勢讓意識到其威力的車企們和供應鏈巨頭們如坐針氈——因為這是一場重構整個產業價值鏈的運動。尤其是那些存活了百年的老車企們,更是意識到了其中的威力。

因此在這兩年,我們清晰地看到,跨國的全球車企和配件商們紛紛祭出拆分的大招,盡力讓自己跟上新浪潮的腳步。

而這6家企業的拆分,相信也只是一個開始。在四化的前景愈發明晰之時,會有更多的公司意識到其重要性以及需要採取的應對措施。如果不主動拆分,或許未來等待他們的就是被兼併重組。

當然,對於沒有採取拆分措施的玩家,他們也有自己的應對動作。比如博世就主導成立了智能網聯事業部,向共享化、網聯化方向進一步發力;寶馬也將旗下的共享出行業務和充電業務與戴姆勒進行了合併;大眾則成立了第十一個品牌Moia專注於共享出行等等。他們以相對溫和的舉措針對新趨勢進行著革新。

一位汽車圈的管理人士向車東西評價四化的影響時談到,「汽車圈已經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四化過程中肯定會有掉隊者,到時候會有一波兼併重組潮。」這意味著,這一輪全球車企和配件商大拆分的實質,其實是新一輪汽車產業大整合的前兆。

相關焦點

  • 「汽車人」2021年打開了跨國車企「破壞性」轉型的加速器
    這個過程中,跨國車企不僅得到了豐厚回報,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也越來越高。自2012年起,中國就已成為美國通用汽車全球最大的單一零售市場,中國為德國大眾集團貢獻了近四成的銷量,同樣也是奧迪、奔馳、寶馬、凱迪拉克、別克、沃爾沃等品牌全球第一大市場。按照豐田最新戰略規劃,計劃到2025年之前,超過美國,將中國培育為旗下全球第一大市場。
  • 自主車企產業升級迎拐點 汽車風洞試驗將成為新選擇
    關注蓋世汽車WAP站:m.gasgoo.com,把握第一手行業新聞動態。近年來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日趨成熟,自主車企正在通過一系列的產業升級進一步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以迎合汽車消費市場的需求。
  • 當電池成為汽車「心臟」,車企與寧德時代們爭奪控制權
    畢竟到了現在,是否自產動力電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價格問題,而事關車企的商業命脈。 合資、參股,車企湧入電池製造 「目前來看,動力電池行業的整體集中度已較高,在此前提下,電池供應的穩定性與議價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主機廠的一個潛在挑戰。」
  • 汽車晶片缺貨,多家車企尋找替代料或停產應對
    據報導他們除了已經開始討論半導體的備選採購方案外,還考慮提前配備改變部件構成的新規格系統。不過,紅旗、廣汽、上汽通用、一汽豐田、北京奔馳等廠商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均表示影響不大,比亞迪更是表示,公司在新能源電池、晶片等方面有一整套產業鏈,不僅可以充分自給,還有餘量外供。
  • 美國2020年汽車銷量創2012年來新低 僅4家車企增長
    17大車企中,通用汽車、豐田汽車、大眾集團、斯巴魯、起亞和馬自達去年第四季度在美國的銷量均出現增長,特斯拉和沃爾沃汽車甚至實現兩位數的增幅;相比之下,福特汽車、FCA、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等車企去年第四季度在美國的銷量均有所下降。
  • 四川汽車(新能源車)產業投資促進分析報告
    投資促進四處 一、全球汽車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汽車產業經歷了近10年的持續增長。進入21世紀後,全球汽車產業的增長速度開始趨緩。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國家新汽車進入普通家庭。汽車是歐洲支柱產業,但其市場下滑的趨勢,迫使他們向國外發展,世界未來汽車生產的重心將逐漸移往中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顯著加快,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格局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1. 汽車產業鏈日益全球性配置。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顯著加快,汽車產業鏈包括投資、生產、採購、銷售及售後服務、研發等主要環節也日益全球性配置。
  • 奔馳也不玩了,僅剩日韓等車企堅持
    特斯拉在2008年推出的首款車就是一輛純電動車,此後特斯拉就堅持這一路線,美國其他車企通用、福特也都推出了純電乘用車,國內車企如北汽、比亞迪、蔚來等車企也在堅持純電路線。但在日韓方面則一直在堅持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開發,從產品上來看,豐田、本田、現代著三家車企都已經推出了可量產的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在氫燃料電池路線上的堅持非常強烈。
  • 口罩成為全球「硬通貨」 汽車巨頭紛向中國車企「抄作業」
    疫情之下,中國車企轉產醫療物資的反應速度和製造能力讓國人不禁為之點讚,從造口罩、消毒液到口罩機,「大材小用」的五菱、比亞迪們結合自身優勢成為戰役中的堅強後盾。而當疫情在全球蔓延之時,中國口罩已成「硬通貨」,各國汽車巨頭更是排隊在華「抄作業」,其中國工廠紛紛宣布轉產口罩。
  • 汽車行業深度報告:洞悉三大規律,把握歷史性崛起大機遇
    美國、日本、歐洲先後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集中地,隨之湧現以福特/通用為代表的美系、豐田/本田為代表的日系、大眾/奔馳/寶馬為代表的歐系全球車企,合縱連橫,彼此競爭。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居民消費力及消費習慣是直接動因,國家綜合國力則是重要基礎。多方因素協同作用方能成就繁榮的汽車產業。
  • 年底衝刺,車企競合譜新曲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新能源汽車目前在美國市場的高價格也存在一定的泡沫,但這種泡沫源於資本市場對汽車產業未來的良好預期。美國投資者認同中國汽車產業技術發展線路和看好未來趨勢,給了中國在美上市的車企更高估值,目前造車新勢力的產品獲得市場較高認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市場消費能力強,期待能有更高品質的新能源汽車。
  • 外貿訂單暴跌,汽車供應鏈遭到衝擊,多家車企工廠已經停產!
    而這次「黑天鵝」事件引起的「地震橫波」,正在襲擊國內外的汽車產業。國內為日產、三菱全球工廠供貨的廣州東昇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衛東表示:目前,包括美國、巴西、阿根廷、西班牙等在內的歐美工廠都直接取消了4月份起的訂單,預計海外業務量將大幅度下滑。
  • 盤點2015年國內車企 118位高管職位變動
    李雲飛 騰勢銷售與市場副總裁 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林密 某國際電池隔膜企業全球副總裁 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銷售副總裁 樂視 丁磊 樂視超級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全球副董事長、中國及亞太區執行長 上海浦東新區副區長
  • 新特汽車入駐AGL聯盟成首家加盟的中國車企
    來源:環球資訊網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車聯網已經成為每一個車企都在著力布局的重點技術。目前,最主流的車載系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黑莓的QNX、一類是基於Linux的作業系統。AGL聯盟作為汽車行業最大的車聯網開源平臺,吸引了包括奔馳、豐田、日產、捷豹路虎、福特、馬自達等主流汽車品牌的入駐。據了解,聯盟最近迎來了首家中國車企的加盟,國內新能源汽車新銳勢力新特汽車正式入駐,且在其首款量產車型DEV 1上搭載了以AGL為基礎打造的D-OS系統。
  • 任澤平:汽車百年大變局——2020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
    摘要變局之一:特斯拉等新勢力崛起,網際網路、半導體等科技巨頭跨界進入,汽車產業競爭格局重塑、核心價值鏈重構,部分OEM未來或淪為代工廠。1)格局重塑: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利用自身的先發優勢和網際網路基因,正不斷搶佔傳統車企市場份額。
  • 福特新老CEO電池問題上意見相左 吉姆·法利力主自產電芯為哪般
    、車聯網、人工智慧、自動駕駛以及新能源車領域的戰略研發布局。事實上,在電氣化時代下,傳統汽車企業一方面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產品和生產基地電氣化改造,另一方面在布局與新能源汽車產品相關的上下遊產業,其中,在新能源上遊產業布局中,自產電芯是眾多汽車企業首選的布局方向。據汽勢Auto-First統計,長城汽車、吉利汽車、比亞迪以及特斯拉都曾宣布自產動力電池電芯或已採用自產動力電池。
  • 汽車業變革鐘聲為誰而鳴,通用與福特大裁員把悲傷留給自己?
    風平浪靜之下暗潮湧動——這或許是全球汽車產業現狀的真實寫照。產業自身生命周期拐點、不穩定貿易因素、消費需求升級、智能網聯化變革等都讓汽車行業競爭加劇,即便是優質的「種子選手」,也不敢掉以輕心。混沌的變革風暴與「寒潮」共同來襲前,走過百年的跨過汽車巨頭未雨綢繆,對於「幼稚的」中國車企,這未嘗不是惡戰前的清醒劑。
  • 連奔馳都放棄了,氫燃料電池車還有沒有未來?
    氫燃料電池一直被認為是「終極能源」,戴姆勒(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在過去30多年來曾致力研發,以實現零排放汽車的目標。不過,氫燃料電池乘用車近期正式被奔馳放棄,原因是成本過高——製造一臺氫燃料電池車的成本大約是同類電池電動車的兩倍。奔馳不是第一家退出氫燃料乘用車賽道的車企,前不久大眾、本田均表達過對氫燃料電池車未來的質疑和擔憂。
  • 疫情之下,弱勢車企加速洗牌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駛入負增長軌道,諸多車企已經在「存量競爭」中墮入深淵,而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則成為車市淘汰的「催化劑」。 事實上,經過40餘年的飛速發展,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早在2017年,我國新車銷售超過2900萬輛,約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美國的1.7倍。與此同時,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17億輛。 「在2019年,我國乘用車產能利用率從2017年的66.55%降低至53.74%。」乘聯會專家張明生表示。
  • 全球車市遭遇罕見「倒春寒」 中國市場漸漸轉暖
    目前,疫情在歐美等地仍呈擴散趨勢,中國車市的消費信心正在逐漸恢復,但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汽車產業鏈中,沒有一家企業可以獨善其身。對全球汽車產業來說,危機並沒有解除。「疫」外休克:海外汽車產業按下暫停鍵新冠肺炎疫情仿佛一雙無形的手,推倒了全球汽車產業的多米諾骨牌。
  • 造車新勢力們要慌了,解讀奔馳純電動車EQC,為何意義非凡?
    夜晚看到EQC的尾燈可別以為這是一臺新卡宴。EQC還有AMG-Line運動套件版可選,僅在包圍、裝飾件和輪轂、輪胎上有所區別。內飾還是如出一轍的奔馳風,兩塊10.25英寸的屏幕組合而成的巨屏,整個風格和即將發布的新款GLE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