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衝刺,車企競合譜新曲

2020-12-05 EV新能源汽車

在「金九銀十」之後,乘用車行業的競爭合作、優勝劣汰達到了今年的高潮。隨著我國車市的逐步復甦,乘用車行業的競爭越發激烈,競爭格局也正在改變。

狂歡盛宴 廣州車展熱鬧非凡

11月下旬,廣州車展如約而至。在常態化抗疫、存量競爭的背景下,廣州車展作為今年最後一次大型汽車展會,其導向意味濃重。在廣州車展上發布的新車中,多款車型表現非常亮眼,包括傳統轎車、SUV及混動車型等多種車型。

一汽豐田發布了三款基於TNGA架構的全新車型,其中最搶眼的莫過於全球首發車型ALLION。該車是專門為中國市場量身定製的全新產品,預計於明年3月上市。在A級車卡羅拉和B級車亞洲龍之間,一汽豐田通過ALLION填補A+級轎車短板,有望帶來新的銷量增長點。

在廣州車展這個主場上,廣汽傳祺正式發布全新品牌口號——「一祺智行更美好」,同時GPMA架構首款運動轎車EMPOW55首秀亮相,新車將於2021年年中正式上市。此外,廣汽集團還正式發布了「雙子星計劃」,未來在品牌和產品力的打造上還將有更多實際動作。

隨著消費升級,旅行車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福特汽車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市場變化,推出了福克斯獵裝版。在助力福特品牌年輕化的同時,福克斯獵裝版也將成為長安福特搶佔年輕消費市場的重要車型。

今年以來,小型電動車的熱銷有力地撐起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五菱宏光MINIEV上市之後短短幾個月就成為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單的冠軍。在本屆廣州車展上,小微電動車紛紛亮相,吸引了不少關注。

長城汽車旗下純電動小型SUV歐拉好貓出現在本屆廣州車展上,基於長城汽車「檸檬+咖啡」智能平臺打造,歐拉好貓正式上市後,將與黑貓、白貓共同強化歐拉品牌影響力。同時,奇瑞旗下純電小型SUV新款瑞虎e也迎來上市後的車展首秀。此外,上汽通用五菱旗下電動小車新寶駿小Biu、零跑汽車旗下微型電動車T03等車型也亮相本屆廣州車展。

在新車型外觀吸睛的同時,不少硬核技術也讓人們感嘆於自主品牌的進步。吉利星瑞在廣州車展期間發布了首次FOTA升級暨上新計劃,實現燃油車整車OTA」的承諾,成為行業首個實現整車OTA的燃油車,同時也印證了吉利已具備從雲端服務、安全管理到電器開發的能力。

疫情期間,比亞迪與眾不同的全產業鏈體系體現出其特殊價值,在廣州車展上,比亞迪首次亮相了秦PLUS,秦PLUS是繼漢、2021款唐、宋PLUS之後,比亞迪今年新上市的第四款重磅車型。作為比亞迪全球首款超級混動轎車,秦PLUS搭載了DM-i超級混動技術,其核心部件驍雲-插混專用1.5L高效發動機熱效率高達43%,創下全球量產汽油發動機最高熱效率。

擺脫「水逆」 汽車股普漲

11月,除廣州車展讓人眼花繚亂之外,汽車股票更是驚喜不斷。在「雙十一」之前,汽車股票就一路上漲,到11月下旬,汽車股票更是一片飄紅,尤其以新能源汽車股票更甚。首先,這得益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良好表現。數據顯示,10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多元化發力,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有上汽通用五菱29711輛、比亞迪22395輛、上汽乘用車12785輛、特斯拉中國12143輛。蔚來、理想、威馬、小鵬、合眾、零跑等造車新勢力均有不錯表現。當前,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產品持續發力,預計年末兩個月的國內新能源車市將環比持續高增長。從上汽大眾ID.4X的高關注度,也可見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浪潮下放手一搏的決心。

11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 2035年)的發布,新能源汽車相關概念股猶如「坐上了火箭」。《規劃》指出,力爭經過15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這無疑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是一大利好。

不可否認,國內汽車銷量的連續上漲重振了資本市場對汽車企業的信心,而政策的加持無疑加大股市利好。11月5日,國內「新能源汽車一哥」比亞迪市值正式突破5000億大關。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本土汽車品牌,在新能源動力、汽車智能化及產品性價比等方面開始顯露出優勢。在11月下旬,造車新勢力股價的上漲格外猛烈,蔚來股價漲幅達12.45%,蔚來市值已達754.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47.3億元),在全球車企中位列第4。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也分別大漲33.98%和14.48%。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新能源汽車目前在美國市場的高價格也存在一定的泡沫,但這種泡沫源於資本市場對汽車產業未來的良好預期。美國投資者認同中國汽車產業技術發展線路和看好未來趨勢,給了中國在美上市的車企更高估值,目前造車新勢力的產品獲得市場較高認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市場消費能力強,期待能有更高品質的新能源汽車。而造車新勢力產品力相對較強,智能化水平較高,品質逐漸得到消費者認可,渠道也經受住了考驗,它們將逐漸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形成較強競爭力。

然而,造車新勢力的高估值也引來業內擔憂。做空機構香櫞的一份報告指出,蔚來的估值不可持續。香櫞在報告中稱,近期投資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狂熱,顯示出他們並未深刻認識到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尤其是車企之間的價格戰。報告指出,考慮到市場競爭格局,蔚來股價已經脫離合理範圍。蔚來汽車股價的相對估值是特斯拉兩倍,存在明顯的高估。

在「羊群效應」之下,截至11月底,大批汽車股票仍處於上漲態勢。11月25日上午,長安汽車漲停,長城汽車漲逾5%;小康股份再度漲停,江淮汽車、中通客車等也紛紛大漲。

在崔東樹看來,估值是資本市場評價,對企業的發展沒有實際的促進意義。沒有上市的華為等公司也是全球一流企業,企業發展的根本是做好產品。

中外合作持續深入

11月以來,中外合作項目持續深入。近日,吉利控股集團與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宣布,將會就面向下一代混動車型技術的高效動力技術系統展開合作,且該發動機未來有可能會用于吉利旗下包括沃爾沃、領克等品牌的產品上,發動機的生產工廠將在合作方的歐洲及中國工廠進行生產。據悉,戴姆勒與吉利的合作協議將為戴姆勒節省數億歐元。在中德兩大汽車集團努力分擔研發成本之際,內燃機的增長潛力正面臨疫情危機和監管機構限制尾氣排放的雙重威脅。

誠然,汽車工業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提高中國汽車工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就必須更加深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整個全球化的過程中,更有效、更優化地利用全球資源。而對於外資企業來說,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深入綁定中國合作夥伴已經是必然選擇。

日前,江淮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接到江淮大眾的通知,江淮大眾增資相關事宜已獲得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備案通過。這也意味著大眾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另一把利刃蓄勢待發。根據大眾和江淮此前籤訂的協議,江淮大眾計劃引入的4~5款純電動汽車產品,將基於大眾純電動平臺打造;2025~2030年,江淮大眾將建設一家生產節拍60輛/小時(年產量40萬輛左右)的工廠,並實現全負荷運轉。

此外,大眾增資江淮也正式獲批。江淮汽車發布公告表示,在大眾中國投資成為直接持有合資公司75%股權的股東後,大眾集團有意願在合資公司引入大眾集團旗下的主流品牌及一系列新能源產品。合資公司將逐漸擴大規模,並力爭在2029年間達到年產量35萬~40萬輛。業內人士認為大眾增資江淮,給江淮汽車未來發展打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內企業有先發優勢,跨國公司的『腳步』確實慢了,因此他們也希望與國內企業合作,補齊本土供應鏈的短板。」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鹿文亮對記者表示,國內企業也希望通過加深合作得到品牌、生產、質量和銷量等多方支持。當前新能源汽車領域產量比較小,成本比較高,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發以攤薄成本,這對於中外雙方來說是共贏。

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方寅亮對記者表示,跨國公司加強對中國市場投入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股比放開之後,在中國業務比較強的跨國公司希望通過擴大股比來提升影響力、決策權和利潤。二是中國市場是全球市場的一個亮點,而且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外資企業會不斷加強對中國市場的投入。三是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跨國公司希望可以通過合資合作來強化公司戰略布局。

品牌之上做文章

在今年的廣州車展可以看到,為了進一步提升品牌溢價能力,自主車企紛紛在品牌提升方面「搞事情」。在本屆廣州車展上,長安汽車高端產品序列UNI第二款車型UNI-K正式亮相。作為一款定位旗艦車型的中大型SUV,UNI-K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正式上市。作為長安汽車品牌向上和戰略轉型的重要落點,UNI-K這次釋放出的產品信息很清晰地表明,長安品牌的高端化正在按下「加速鍵」。不難發現,主打「高端化」的車型已經成為重點。前些年一些自主品牌開始試水高端化打法,隨著效果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開啟品牌向上之路。

再比如,江淮汽車在廣州車展發布「refine」瑞風商務車品牌,瑞風商務車首款高端旗艦車型瑞風L6MAX正式上市。未來5年,瑞風將推出10餘款MPV產品,覆蓋從入門級到中高端的各個細分領域,滿足從商用到商務接待場景的需求,轉型成為「高價值出行方案服務商」。

如果說前些年的「高端化」還是個別自主品牌的新玩法,那麼時至今日,高端化已經成為這些中國品牌的必選項。特別是汽車市場從增量向存量的轉化過程中,產品競爭已經逐步擴大至品牌競爭,高端化是自主品牌的必經之路。隨著新四化的到來,自主品牌可以依託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技術再次向高端化發起衝擊。

「高端化是每個車企追求的目標,新能源化之後,汽車產業鏈變簡單,整車廠如果不掌握電池等核心部件,用戶被吸引的大部分是品牌。」鹿文亮說。

此外,廣汽埃安品牌在廣州車展期間宣布獨立,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表示,廣汽埃安成立後,將加速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品的打造,並尋求品牌向上突破。

在汽車產業的持續變革中,新能源汽車品牌獨立已經成為車企轉型的一種方式。在此之前,奇瑞、北汽、廣汽、長城、吉利都相繼將新能源汽車業務獨立出來,從事新能源汽車的研、產、銷。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擺脫消費者對傳統車企的固有印象,傳統品牌對於其新能源汽車的業務發展有一定限制。在一些固有印象之下,有些新能源汽車再掛上其傳統汽車的LOGO就很難賣了。」鹿文亮說。

在方寅亮看來,歷史原因導致中國汽車品牌在以前長期處於低質、低價的發展階段,但隨著消費升級,需求不斷提升,自主品牌都紛紛有了品牌向上的驅動力。「由下向上很難,因此與原有的品牌體系做隔離,更容易打造成功的獨立品牌。」方寅亮說。

淘汰的時候到了

11月13日,東風公司與中國臺灣裕隆集團的合資企業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納智捷汽車退出中國大陸市場已成定局。

2019年,納智捷在中國大陸市場銷量僅為1947輛,2020年1~10月,其在中國大陸累計銷量也只有兩位數。資料顯示,東風裕隆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的負債總額約為人民幣19.58億元,因該公司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經債權人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無獨有偶。11月20日,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也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方寅亮指出,企業的實力是產品競爭力和服務競爭力等一些真正能夠影響消費者決策的能力,如果一些企業前期太依賴於合資品牌,沒有把精力投放在自主品牌的打造上,就會逐步落後。產品競爭力不足或者服務競爭力不足的企業,自然而然就會被消費者所放棄。

「汽車企業破產重組是必然的,『十四五』發展建議提到推動企業重組,重點指的就是汽車企業。」鹿文亮對記者表示,破產重組可以使得閒置資源用起來,資金流動起來,有能力的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資源與能力平衡與對等。「國內有200家左右的汽車企業,整合是必然趨勢,使小企業變成大集團,規模效應才能實現持續的研發投入,降低成本。」

如果說上述車企是傳統車企經營不善,沒有跟上產業發展步伐。那麼長江汽車的破產清算則是造車新勢力倒下的案例。

近日,長江汽車進入破產清算階段。2013年,五龍電動車注資重組長江汽車。2016年,長江汽車成為最早一批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文的新能源車企。雖然長江汽車是為數不多手握「雙資質」的造車新勢力,但其後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在乘用車產品上,曾經推出過三款概念車之後就再無量產消息。

隨著補貼的退坡,大批沒有產量、未能形成競爭優勢造車新勢力倒在了激烈的競爭中。風停了,豬還會飛嗎?汽車行業的洗牌仍在繼續。

文:趙玲玲 編輯:黃蓓 版式:趙方婷

相關焦點

  • 當電池成為汽車「心臟」,車企與寧德時代們爭奪控制權
    車企與電池廠的競合與博弈,正在逐漸滲透進彼此的深處。   自產還是外採,車企曾徘徊   提到車企自產電池,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比亞迪,它不僅是一家整車製造企業,同時也是中國新能源電池領域的頭部供應商之一。
  • 廣汽集團石墨烯電池年底實車量產測試 正式上市仍需時日
    日前,廣汽集團在互動平臺透露,目前石墨烯電池研發工作在持續進行中,預計今年底此項技術將進入實車量產測試。廣汽埃安將是率先使用石墨烯電池的品牌。石墨烯電池進入實車量產測試2014年,廣汽集團啟動石墨烯技術研發;到2019年11月,正式對外公布基於三維結構石墨烯(3DG)材料的「超級快充電池」;2020年底,石墨烯電池量產研發工作進入實車量產測試階段。
  • 疫情之下,弱勢車企加速洗牌
    「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在一片哀嚎中,那些強大的車企尚可通過調整戰略節衣縮食來渡過難關,而那些邊緣車企則無路可退。 01 馬太效應加劇 如今的中國車市似乎已經成為那些「寡頭」們收割資本的戰場。
  • 車企高管面臨職業十字路口 聚光失焦該何去何從
    伴隨這一過程,很多在車企浸淫多年的精英人士,不滿足於現狀,需要改換門庭去證明自己,也使得幾家老車企成為了人才流動的黃埔軍校。與此相契合的是,這一時期正逢造車新勢力風雲乍起,所以跳槽到新勢力,成為很多主機廠老總的重要選擇。有些車企的特定部門,甚至被連鍋端。
  • 國內車企的飛天夢:第一步是「撞」下特斯拉,開越野去月球
    為了突出自己是個造車的,而不是企圖搶美國宇航局的飯碗,馬斯克同志還在火箭內部放上了一臺紅色特斯拉跑車,裡面還有個假太空人烘託氛圍。最重要的是,這樣出格的舉動,讓他和他的車在第二天就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省了好大一筆汽車營銷費用。
  • 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進入年底任務衝刺模式
    至此,除遠望7號船正在江南造船廠進行船舶維修改造外,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其餘3艘測量船即遠望3號、5號、6號,均已奔赴大洋,為實現全年任務滿堂紅「滿格」奔跑,遠望號船隊進入年底前發射任務「衝刺」收官模式。
  • 奔馳也不玩了,僅剩日韓等車企堅持
    特斯拉在2008年推出的首款車就是一輛純電動車,此後特斯拉就堅持這一路線,美國其他車企通用、福特也都推出了純電乘用車,國內車企如北汽、比亞迪、蔚來等車企也在堅持純電路線。但在日韓方面則一直在堅持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開發,從產品上來看,豐田、本田、現代著三家車企都已經推出了可量產的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在氫燃料電池路線上的堅持非常強烈。
  • 或遭主流車企大軍「打得找不著北」?
    在全球汽車市場數以千萬計的年銷量面前,特斯拉50萬的年銷量難以抵擋主流車企轉型的強大力量。目前,電動汽車的發展正在不斷加速,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特斯拉若不能快速「治癒」因狂飆突進帶來的「生長痛」,保持產品的競爭力,那麼在主流汽車製造商迎頭趕上之時將可能難以避免被「碾壓」的命運。產銷量是「痛點」特斯拉股價在2020年上漲超過700%,市值在上周首次突破7000億美元。
  • 擴大市場份額 特斯拉考慮收購傳統車企
    據外媒報導,馬斯克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為了拓寬市場佔有率和業務範圍,特斯拉有收購傳統車企的打算,只是馬斯克並未透露對哪家傳統車企感興趣。截至當地時間12月1日收盤,特斯拉總市值已經達到5542.94億美元,是通用汽車(市值639.51億美元)的8.7倍,的確有收購傳統車企的底氣。    但從實際上來看,特斯拉目前的經營狀況也有一定隱憂。
  • Great 5000 Secs 新曲+精選
    Great 5000 Secs 新曲
  • 網際網路造車正封神,傳統車企嫑慌!數位化轉型看這裡|解決方案
    在豔羨資本股民的同時,也急壞了傳統車企。移動出行,營造國內汽車新生態當特斯拉市值超過豐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時,對於傳統車企而言,數位化轉型似乎已經關係到企業的發展前景。車企的數位化轉型,觸達用戶的能力、理解用戶的能力和響應用戶的能力就成為關鍵。而且,對於很多國內車企而言, 與許多歐美日系車企相比雖然在軟硬體、晶片供應商方面沒有優勢,但我們擁有相對更為開放的網際網路開發和應用的生態體系,這也將有利於國內車企自主品牌實現更快速的數位化轉型。
  • 2021新能源車補貼再退坡,消費者和車企都有哪些影響?
    2021年新能源車又貴了。去年12月31日,相關部門發文稱2021年新能源車的補貼額度會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並且在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整個過程沒有過渡期。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新能源補貼新政,不僅關係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還對車企和市場未來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 「汽車人」2021年打開了跨國車企「破壞性」轉型的加速器
    特別是對跨國車企來說,後疫情時代遠未安定的世界,沒有哪個市場能夠有與中國比肩的車市規模與活力。文/《汽車人》管宏業2021年,中國市場倒逼跨國車企亮出各自「絕活」,競爭再度加劇。如大流行暴發之初的一個假說,新冠肺炎很可能是一個規模最大的歷史加速器。改變不會隨時間淡化,經歷過去一年醞釀,到2021年有可能加速到令人目眩的程度。
  • 這些車企,沒有活過2020年
    作為一家成立於90年代初的自主車企,華晨集團在中國汽車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與熱度持續走高的蔚來、理想、小鵬相比,部分新造車品牌也在2020年最終倒下,拜騰、博郡、綠馳、賽麟、前途等車企陸續被曝光陷入經營困境。
  • 美國2020年汽車銷量創2012年來新低 僅4家車企增長
    17大車企中,通用汽車、豐田汽車、大眾集團、斯巴魯、起亞和馬自達去年第四季度在美國的銷量均出現增長,特斯拉和沃爾沃汽車甚至實現兩位數的增幅;相比之下,福特汽車、FCA、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等車企去年第四季度在美國的銷量均有所下降。
  • 車企喊話BAT:業內共生,業外多贏
    2018下半年,遊戲業低迷,P2P暴雷,車聯網領域卻熱鬧異常。車聯網涉及了交通、汽車、娛樂、信息、金融、通信等行業,體現了製造業、金融業與服務業間的跨界融合,是萬億級規模的超大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各大汽車廠商、網際網路企業、車企、通信運營商都在蠢蠢欲動,試圖在這個產業鏈中分一杯羹,爭取更大利益。
  • 空間利用率最高車企,為何偏偏是本田!
    今日話題提到日本技術車企,莫過於本田,它不僅在發動機製造上遙遙領先,同時還在空間利用率上獨步武林,這都是MM設計理念功勞;1、日本技術車企?據公開資料顯示,日本三強車企分別是豐田、本田和日產,其中豐田獨創精益製造模式,收穫了開不壞美譽,日產則在成本殺手戈恩帶領下,贏得移動大沙發名號,唯有本田堅守技術車企底線,其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更是被業內評為亨利福特以後最傑出的機械工程企業家,獨創VTEC可變氣門技術,讓它在發動機製造上遙遙領先(本文屬於原創,貓視汽車首發,轉載請註明);
  • 特斯拉降價 成為中國電動車企的「鯰魚」?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1月5日電 (夏賓)中國電動車企2019年經歷過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縮水」,2020年又面臨特斯拉下調中國製造Model3價格。特斯拉降價或成為中國電動車企的「鯰魚」,激活同行業企業。從市場環境看,去年6月26日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實施調整,地方政府補貼取消,同時國家補貼標準降低50%以上。雖符合市場預期,但短期內車企必須熬過「斷奶」後的陣痛期。「補貼正在加速退坡。」
  • 盤點2015年國內車企 118位高管職位變動
    2015年中國汽車市場先冷後熱,在華業績的起落也間接影響著車企高管的職位變動,加之網際網路造車、眾籌造車等新興製造模式的興起,也吸引眾多汽車職業經理人加盟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