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喊話BAT:業內共生,業外多贏

2020-11-2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8下半年,遊戲業低迷,P2P暴雷,車聯網領域卻熱鬧異常。車聯網涉及了交通、汽車、娛樂、信息、金融、通信等行業,體現了製造業、金融業與服務業間的跨界融合,是萬億級規模的超大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各大汽車廠商、網際網路企業、車企、通信運營商都在蠢蠢欲動,試圖在這個產業鏈中分一杯羹,爭取更大利益。隨著自動駕駛、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BAT也開始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如:百度Duer OS、騰訊AI in Car和阿里Ali OS。

百度:用語音和底層服務架個平臺

BAT三巨頭中,最早涉獵車聯網業務的是百度。早在2012年7月12日,百度地圖宣布為車聯網行業提供量身定製的API服務,為車聯網行業在線服務提供支持。2013年8月,百度收購中國第三大地圖資質商瑞圖萬方,首先獲得了圖層數據。2014年北京車展中,百度又推出了車聯網產品Car Net(Car life前身),並與奔馳、寶馬、沃爾沃、豐田等廠商達成深度合作,眾多車型將接入百度LBS車聯網API,完成汽車的移動網際網路化。2015年,百度整合旗下Car Life手機車機投射、My Car車輛私有雲、Co Driver智能語音副駕駛、Car Guard汽車衛士四大解決方案組成一套初具規模的車聯網生態系統。

百度Duer OS是百度針對物聯網開發的對話式人工智慧開放平臺,涵蓋了應用層、核心層和能力層,通過智能語音的交互方式來讓設備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務。聽懂人話,自我進化,是Duer OS最大亮點。作為開放平臺,Duer OS提供了多個場景的解決方案,企業開發者可以將整套系統直接用於自家的產品上,而第三方開發者也可以在Duer OS的平臺上進行新功能的開發,讓系統的功能更加完善。目前,Duer OS已經和東風、北汽、起亞、哈曼等多家汽車行業相關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力圖打造車聯網的安卓系統。

騰訊:提供輔助解決方案

同樣以「端」為入口,騰訊在2014年5月5日,「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大會」上發布了自己的首款車聯網產品硬體——路寶盒子,表示開始進軍車聯網行業。同月,騰訊以11.73億元入股四維圖新,持股11.28%,成為繼四維圖新12.58%股份之後的第二大股東,搶佔作為移動網際網路入口的手機地圖資源。2015年9月,又推出車聯開放平臺和三款產品:車聯ROM、車聯APP和微信、QQ連接汽車的My Car服務,力圖實現人車交互。

騰訊AI in Car不是底層的作業系統,它包含了智能語音服務、場景化服務、內容服務、社交服務、和運營增值服務五大體系,更像是提供給合作夥伴的一個工具箱,可以根據車廠的實際需要提供支持。也就是說,車企可以自己開發自己的車機系統,但當需要社交、安全、語音等功能需求時即可引入AI in car系統。甘當綠葉,是AI in car系統與百度和阿里的最大不同。

阿里:自主開發車載系統

阿里是入局車聯網領域最保守的,2014年,阿里才與上汽籤署「網際網路汽車」戰略合作協議,阿里的武器是Yun OS,融合了阿里通信、高德地圖、蝦米音樂、支付寶、阿里雲計算等資源,利用「高德地圖+系統+娛樂應用」意圖從平臺層進入,嵌到整車廠的中控屏內。

阿里Ali OS是阿里為物聯網全新推出的作業系統,Ali OS的重心更多地向汽車傾斜。Ali OS的技術架構主要有三層:核心層的作業系統、中層的雲端一體化架構和外層的輕服務,通過阿里雲計算讓系統實現更智能和更精準的服務。阿里和上汽合作推出的斑馬系統正是Ali OS落地的典型,目前神龍汽車和福特也成為了Ali OS的合作夥伴。

由此可見,BAT巨頭在車聯網上面的布局,基本都是通過從車端到雲端,引入高大上的技術,AI,無人駕駛,組建深度學習研究院等等形式與製造廠商捆綁,恨不得覆蓋汽車所有的使用場景。然而車聯網主要有網絡連接,智能、自動駕駛和服務新業態三大要素。

實現車聯網的組建,不是簡單地給車輛裝上通信模塊,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從端(車輛、道路)——管(通信)——雲(雲計算)三者入手,這要求整個產業鏈抱團架設整個車聯網。BAT的動作更多是實現「網聯車」而不是「車聯網」,整體思路是將OS融合已有資源嵌到整車廠的中控屏(「第四屏」),類似於把車輛變為手機的終端設備。但是,BAT想得太過簡單,汽車的使用場景畢竟和手機不同,安全和便捷是最高級別的需求,而社交、娛樂等功能只是錦上添花項。要想發展車聯網,必須得從車聯網技術和用戶真實需求入手,而非簡單聯網,或將自己的業務簡單植入。

傳統車企在用戶體驗上更有話語權

車聯網的本質是車主和車,想要在用戶體驗上有所作為,就要把握核心技術,如:通信能力、數據服務能力、語音交互能力和位置服務能力。就目前國內的格局來看,還談不上哪家網際網路企業或傳統車企誰更勝一籌。但可以看出,就BAT的強勢進入和特斯拉風潮的持續帶動,加速了整個車聯網智能化進程。智能網聯汽車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未來發展可期。

作為最終的整合方,車廠需要把軟硬體供應商、功能服務商等各方角色集中起來,並且平衡各方權益。軟體平臺的使用能夠使車企更好的適應消費市場。車企通過軟體平臺可以在不更換產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豐富和迭代,用戶體驗也會隨之積累並提升。

特斯拉利用OTA方式解決了車載信息娛樂系統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比如:迭代速度,自動駕駛,車載終端等。通過前裝產品與車輛的配合。車廠、端到端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其它行業橫縱的供應商的共同努力,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用戶體驗將會更加流暢。網絡電臺、遠程車況診斷、智能車載導航、電臺、語音、手勢識別等,都是需要考慮的。汽車內置的豐富傳感器可以提高駕駛者的駕駛技巧,甚至提醒後面的車輛,現在很多車輛都配置了車道檢測傳感器,通過實時數據交換讓駕駛更安全。

車聯網未來:從「各自為政」走向「創新聯盟」

通常情況下,汽車的基礎研發大體有3年時間。我們看到的汽車都是前3年前規劃的產物,由此可見,車聯網產品的體驗,迭代速度遠不及手機。

汽車從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製造、上市營銷再到產品交付消費者,這個的生命周期是很漫長的,需要整合上下遊資源,智能汽車更是設計了車廠、車主、網絡運營商、系統提供商、應用提供商和硬體提供商,任何一個角色的缺位都是影響效果的。

從長遠來看,BAT的全面布局會加速國內車聯網未來格局,但標準化缺失下的安全問題會阻礙車聯網進一步發展,所以在標準需要統一的現實下,產業鏈上的諸位是選擇繼續「各自為政」還是「創新聯盟」,將是決定國內車聯網格局的關鍵。目前也有一些車聯網翹楚企業在開始布局paas雲服務平臺,深挖底層技術,以滿足用戶群體的真實需求,如:網闊信息在2018年部署的智慧出行雲服務平臺,聚焦安全指數,通過開放雲技術,賦能各大廠商,道路運輸企業,力求達到業內共生,業外共贏。

本文由 @Annie嶽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騰訊眾創空間入駐企業翌擎科技獲騰訊A輪投資,助力車企數位化轉型
    「那時車聯網的概念停留在軟體車載服務階段,主要由行車安全服務和車載娛樂服務組成,」陸維琦回憶到,「當時看到了車聯網市場有發生巨大變化的可能。」 主機廠的「車聯網」意識正在覺醒 「對於車企,車聯網技術正從外圍附加服務逐步轉變為車企的核心能力,成為車企數位化能力的一種基礎設施。
  • 吳迎秋:中國車市危中有機 「共生」仍是主流
    吳迎秋指出,儘管車市出現下降態勢,但單月來看,中國車市產銷已經連續5個月保持增長態勢,其中銷量已經連續4個月保持10%以上,可以說車市危中有機呈現出韌性;另外,「共生」仍是當下車市發展主流,其中包括技術路線,至今未到分水嶺階段。
  • 上市車企「翻車」:去年10餘家淨利下跌,海馬賣房回血
    如果說2019年車企的銷量成績讓人真實感受到了「寒冬刺骨」,那麼在各家車企陸續發布了去年財報之後,這陣「寒意」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新京報記者梳理國內整車上市公司已經發布的2019年財報發現,上汽、廣汽、吉利、長城等企業的淨利潤下滑幅度均超過了兩位數。而少數逆勢扭虧為盈的車企,大多不是主營業務好轉。
  • 空間利用率最高車企,為何偏偏是本田!
    今日話題提到日本技術車企,莫過於本田,它不僅在發動機製造上遙遙領先,同時還在空間利用率上獨步武林,這都是MM設計理念功勞;1、日本技術車企?據公開資料顯示,日本三強車企分別是豐田、本田和日產,其中豐田獨創精益製造模式,收穫了開不壞美譽,日產則在成本殺手戈恩帶領下,贏得移動大沙發名號,唯有本田堅守技術車企底線,其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更是被業內評為亨利福特以後最傑出的機械工程企業家,獨創VTEC可變氣門技術,讓它在發動機製造上遙遙領先(本文屬於原創,貓視汽車首發,轉載請註明);
  • 福建省建寧縣委副書記、副縣長郭斐:提供品質保障 構建多贏格局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提供品質保障 構建多贏格局福建省建寧縣委副書記、副縣長 郭 斐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是著名的建蓮之鄉,年種植蓮子5萬畝,年產通心白蓮0.4萬噸,「建寧通心白蓮」入選中歐地理標誌協定首批保護名錄。
  • 早知道:雙積分管理辦法出臺 促進更多車企生產新能源車
    精研科技、金辰股份、萬隆光電今日申購;雙積分管理辦法出臺,促進更多車企生產新能源車;工信部加大對水泥、玻璃去產能政策支持,加速過剩產能退出;國家存儲器基地廠房提前封頂,產業迎加速發展期;阿里巴巴重兵布陣雲通信,開啟千億級市場;環保汽車需求推動,16年來鈀金價格首次超越鉑金;阿里將在杭州建「智能加油站」。
  • 這家印度車企想出了用巨型充氣罩運輸
    新冠病毒的出現改變了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病毒短時間內不會被有效抑制,所以我們要學會如何與它共生。對汽車行業來說,也是如此,新車照樣要生產、銷售、交付給用戶,不過如何有效減少病毒在新車交付過程中的傳播,成了車企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 上半年同比增幅最高車企 廣汽豐田做對了什麼?
    上半年同比增幅最高車企 廣汽豐田做對了什麼? 廣汽豐田同比暴增44% 威蘭達、凱美瑞持續熱銷 大眾怕了嗎?業內早有這樣的說法:世界上有兩種混合動力,一種叫豐田,一種叫其他。足以見得其在混動界的影響力。再加上TNGA加持,這是豐田新全球架構,囊括了豐田近些年在各個領域的革新成果,足以讓其產品力得到脫胎換骨的進化。 因此,強大品牌和硬核技術的背書,讓廣汽豐田的產品價值能夠做到不斷更新,滿足市場用戶多元化需求,在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優勢地位,為其高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內核驅動力。
  • 年底衝刺,車企競合譜新曲
    在11月下旬,造車新勢力股價的上漲格外猛烈,蔚來股價漲幅達12.45%,蔚來市值已達754.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47.3億元),在全球車企中位列第4。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也分別大漲33.98%和14.48%。
  • 十大車企遭遇遠程點火故障 一氧化碳洩露致人死亡
    據統計,目前已有500萬輛車受到影響,13人因此喪生。目前受到起訴的十家車企包括:寶馬(含MINI)、戴姆勒旗下梅賽德斯-奔馳、菲亞特-克萊斯勒、福特、通用汽車、本田(含謳歌)、現代(含起亞)、日產(含英菲尼迪)、豐田(含雷克薩斯)、大眾(含賓利)。實際上,遠程點火的相關故障已有年頭,從2009年至今,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業已收到27起相關投訴。
  • 百度造車?率先耕耘智能駕駛,這是百度重塑BAT輝煌的唯一機會
    當前業內有一個共識:汽車市場正進入 「電動化」和「智能化」時代。就「電動化」而言,電動汽車未來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全球知名諮詢公司貝恩的《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汽車:未來已來》報告預測,到2025年,電動車佔全球新車銷量的比重將達到12%左右,到2040年,這一比例或將高達50%以上。
  • 疫情之下,弱勢車企加速洗牌
    「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在一片哀嚎中,那些強大的車企尚可通過調整戰略節衣縮食來渡過難關,而那些邊緣車企則無路可退。 01 馬太效應加劇 如今的中國車市似乎已經成為那些「寡頭」們收割資本的戰場。
  • 產業規劃未提補貼 中國新能源車企急需「強筋壯骨」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產業規劃未提補貼,中國新能源車企急需「強筋壯骨」《規劃》並未提及補貼問題,這些表述引發了業內部分企業關於補貼退坡過急的擔憂。12月3日,工信部開始就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公開徵求意見。
  • 緩解成本壓力 磷酸鐵鋰電池受車企歡迎
    結合前幾天國產Model Y低價入市的新聞,可以看出,磷酸鐵鋰電池越來越受到車企的歡迎了。 磷酸鐵鋰電池市場升溫 汽車動力電池有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兩大主流技術,兩者的區別在於電池正極材料不同。
  • 數字解讀十大中國車企財報
    行至9月初,主流車企基本都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財報,而15家上市乘用車公司的財務數據顯示(北汽集團尚未披露),66%的企業盈利水平不及去年同期水平,7家車企陷入虧損泥潭,眾泰、力帆、海馬三家企業還因大幅下跌的業績等「披星戴帽」。那麼在受疫情波及且車市整體下行的大環境下,又有誰賺到錢了呢?本期文章讓我們先行走近排名Top 5的企業一探真相。
  • 車企的禦寒「新方」:與供應商共成長
    正如薛旭所言,近兩年,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從「增量時代」轉入「存量時代」,一方面銷量增速放緩,競爭日益激烈,淘汰速度加劇;另一方面,人們的消費能力升級,對於汽車品質、品牌、性能、外觀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也在考驗著中國汽車產業和車企發展的質量。  與此同時,今年年初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給中國汽車市場蒙上了一層未知的陰霾。
  • BAT「賽」車誰更強?|極刻
    BAT造車賽道完成集結 網際網路緣何青睞造車新勢力? 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入局造車新勢力,並非心血來潮。時下的車市除了被各路造車新勢力攪動得天翻地覆外,網際網路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也在造車賽道集結完畢。
  • 當電池成為汽車「心臟」,車企與寧德時代們爭奪控制權
    車企與電池廠的競合與博弈,正在逐漸滲透進彼此的深處。   自產還是外採,車企曾徘徊   提到車企自產電池,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比亞迪,它不僅是一家整車製造企業,同時也是中國新能源電池領域的頭部供應商之一。
  • 【拍賣公告】聊城巨龍新能源車業有限公司破產資產一宗
    【拍賣公告】聊城巨龍新能源車業有限公司破產資產一宗 2020-06-10 0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車展「眾生相」:新能源「唱主角」車企加碼黑科技
    國內外參展車企共展出新能源車142臺,其中國外企業展車60臺。  記者實地探館發現,除去有上汽通用(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沃爾沃等乘用車品牌亮相外,還有特斯拉、蔚來、威馬、高合HiPhi、賽力斯、零跑等眾多新能源汽車品牌同場競技。  眾所周知,今年初特殊時期和行業下行的雙重壓力,曾給汽車行業帶來不小的挑戰。而後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汽車行業逐漸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