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成功發射,成為中國航天的第三個裡程碑。
從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成功至今,已經過去了十幾年時間,在這期間,中國航天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進入發射場準備階段,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發射。
據《今日印度》報導,中國計劃於11月下旬,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旨在將2千克月球樣品從月球表面帶回地球。該報導同時指出,我國很可能在今年的嫦娥四號系列中發射另一個月球任務。
美國航天局說,這次任務的目標是登陸大洋洲的蒙斯-魯克地區(北緯41-45度,西經49-69度),並返回2公斤月球重巖石樣本(覆蓋基巖的鬆散固體物質),可能從2米深處開始按照美國航天局的說法,嫦娥五號任務由四個艙組成,其中兩個艙將登陸月球,旨在一個艙收集樣本並將其轉移到第二個艙,第二個艙的設計目的是從月球表面升空進入軌道,它將與第三個艙對接,最後這些樣本都將被轉移到月球軌道上的4號艙,並返回地球。
美國航天局稱,嫦娥5-T1第一次試飛於2014年,目的是驗證樣品返回艙的大氣再入設計。另外,美國航天局認為,嫦娥六號任務預計在2013-2024年開始,旨在從月球南極返回樣本。但是,它是否會在近距離著陸,部分取決於嫦娥四號遠端任務的成功。
印媒表示,中國一直進行數個未來的月球飛行任務,其中包括嫦娥七號探測任務和嫦娥八號技術試驗。太空網上個月表示,中國國家空間局的月球探測和空間工程中心與各機構聯繫,為計劃於2024年左右發射的嫦娥七號任務,開發五個不同太空飛行器的有效荷載。
該報導指出,嫦娥七號任務的主要目的是探測永久陰影區的水冰並確定其來源。美國航天局說,他們的目標是對月球南極地區進行詳細的調查,包括地形、地質組成、水冰位置和太空環境。這次任務將包括一個軌道飛行器、一個中繼衛星、一個著陸器、一個漫遊者和一個「微型飛行器」。
近二十年來,我國按照深空探測三步走戰略規劃,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而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7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經過七個月左右的飛行,該探測器將於2021年實現火星繞、落、巡。
儘管我國在航天事業上有所成就,但重點要提出的是,我們如何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這是中國航天人面臨的一道難題,要知道,美國是通過人工採樣,而中國則要實現通過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自主完成月壤的採集。不過,相信我國的航天技術人員會堅持不懈,以完成偉大的航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