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質公園有許多難得一見的地質景觀。(資料圖片)
鳳凰山是香港看日出的好所在。(資料圖片)
香港市民林小姐是健身愛好者,但近期她改為平時去公園跑步,周末去郊外行山。「行山時可以看到很美的風景」,她說:「而且還是要多運動才能增強免疫力。」疫情期間,商場、茶樓和健身房都顯得「不夠安全」,但香港人還有一個放鬆身心的好去處,那就是遍布香港的郊野公園。
一般人對香港的印象,都停留在密集的摩天大樓和摩肩接踵的人流,而想不到香港有超過2/3的土地仍保留著自然生態,其中大部分被劃為法定不可開發的24個郊野公園。從空中俯瞰的話,會發現香港其實多數地方是綠地山林,水泥都市點綴其間。
香港24個郊野公園各有特色。若想釣魚吃海鮮,或躺在沙灘上曬太陽聽海,可以去長洲、南丫島、大澳等離島;若想登山鍛鍊,可以走麥理浩徑,背上帳篷橫穿新界九龍,在翻山越嶺中看日出日落;若是家人同遊,梅窩、金山郊野公園就十分合適,那裡地勢平緩,視野開闊,還有設施完善的燒烤場所。
郊野公園每年吸引超過1000萬人次的遊客到訪,一些不再滿足於「買買買」而轉向深度遊的內地訪港遊客,也開始越來越多地走進郊野公園,「離島一日遊」「挑戰麥理浩徑」等成了熱門路線。
香港多山地,如今滿山遍野是綠樹和灌木。但在上世紀中葉,這些樹木曾遭遇濫砍濫伐,許多地方山體裸露,成了光禿禿的一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開始重新造林計劃。1976年,香港製定《郊野公園條例》,劃定了城門、金山、獅子山等第一批郊野公園,香港的郊野保護工程由此展開。
為了方便遊客遊玩,郊野公園設有許多公共康樂設施,包括桌椅、燒烤爐、廢物箱、兒童遊戲設備、涼亭、營地和廁所等。這些設施精心設計,在儘量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起到「服務自然」的作用。此外,特區政府還修建行人小徑和家樂徑,供遊人在山林中漫步,欣賞大自然景色。
有內地訪港遊客遊覽郊野公園後,對郊野公園設施的人性化印象深刻。比如,主要山徑都設置了路標,不用擔心迷路;每隔一段路會有洗手間方便遊客;提供了專門的露營聚集場地可以過夜。
郊野公園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為市民提供自然教育。香港漁護署在郊野公園的各自然教育徑及樹木研習徑沿途均裝設解說牌,以助遊人認識郊野的動植物和各類生態。在大埔滘等地,還設立了野外研習園及蝴蝶園,並不定期舉辦讓公眾及學生參與的教育活動。
從首批郊野公園設立至今40多年來,郊野公園成了港人逃離水泥叢林,親近自然調劑身心的好去處,也讓香港市民更懂得青山綠水的可愛可貴,愈加珍惜這城市的「秘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