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棲息於海拔2000~5000米的高原地區,是我國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每年4~6月飛到青藏高原西南部和甘肅、四川北部等地繁殖,10月後又南遷至西藏南部及雲貴高原越冬。
黑頸鶴的體形與丹頂鶴相比稍小一些,頭頂也有一片鮮紅色的裸露皮膚,但不如丹頂鶴鮮豔奪目。它們黑色的頸羽像一條黑絲絨的圍脖圍在長長的頸部,黑色的翅膀和尾羽襯託著灰白色的體羽,猶如穿了一件淡雅的禮服,顯得格外婀娜多姿、挺拔俊美。
神秘的鶴
黑頸鶴是一種極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鳥類。由於生活在環境條件非常惡劣的高原地區,黑頸鶴的繁殖率和幼鶴的存活率都不高,致使種群數量稀少,加上分布地域狹窄偏遠,因此成為文獻中記載最晚的一種鶴。雖說在越冬地人們常能看到數百隻以上的大群體,但其繁殖地卻較少被人發覺,至今還有許多尚未揭開的謎團。正是因為這份神秘,黑頸鶴在產地被當地人稱為「神鳥」,藏語中則叫做「哥塞達日子」,即「牧馬人」,是高尚、純潔、權威的象徵。
黑頸鶴的繁殖地比較分散,主要在我國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肅、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澤地帶。雌鶴通常產2枚卵,雌雄輪流孵化,但以雌鳥為主,雄鳥更多的是負責保衛鳥巢。經過30餘天,雛鳥就出世了,一身金色絨毛的小傢伙剛出殼就能蹣跚行走,親鳥則在一旁守護照料。經過數月的精心哺育,到了秋天,親鳥們就帶著剛長大的幼鳥,與其他家庭組成十幾隻或數十隻的大群體,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的整齊隊伍,飛越崇山峻岭,到海拔較低、氣候相對溫和的溼地去越冬。
黑頸鶴的越冬地相對比較集中,主要在西藏南部及雲貴高原的沼澤、湖泊及河流等水域,這些地方大多自然條件比較好,又有豐盛的食物,所以每年來此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都較多,而且比較穩定。它們每年到達越冬地的時間大約在10月底,次年的2月下旬開始遷飛,越冬停留時間長達4個月以上。在越冬地,早晨它們會陸續飛到沼澤地或向陽的山坡上覓食,有時也到收割後的農田中刨食遺留的洋芋、蕎麥、燕麥等農作物,黃昏時又成群地回到棲息地休息。在越冬地,它們喜歡成群活動,有時集群的數量可達數十隻甚至數百隻,場面極為壯觀。
為了保護珍稀的黑頸鶴,我國在黑頸鶴的主要繁殖地、遷徙地和越冬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與此同時還與國際鶴類基金會等進行合作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黑頸鶴的保護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我被這群高原精靈深深地吸引,在雲貴高原持續數年拍攝考察,其中最主要的三個拍攝地點是貴州威寧草海、雲南會澤大橋、雲南昭通大山包,並對這三個保護區的總體環境進行了考察。
貴州威寧草海
威寧草海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氣候適宜、環境優越,海拔較低;湖面非常寬闊,水草繁茂,湖的四周青山環抱,林木茂密,湖邊還有大片退耕還湖露出水面的草甸。我原以為,草海是拍攝黑頸鶴最佳的地點,也是中國最能靠近鶴群的地方。可是,讓我有些心痛的是,現今的草海由於人為因素的幹擾,已不再是黑頸鶴的天堂了。
湖中大量的遊客乘坐遊船,隨意遊玩,驅趕鳥類。一些原本退耕還湖的草甸,由於人口的壓力,又復耕了,還在上面插了很多驅趕鳥類的破衣、塑膠袋。威寧城快速擴張,將大量生活汙水排入草海,汙染水質。湖邊草甸還修建了用水泥樁和鐵絲圍成的護欄,不僅影響了整體環境的美觀,還有可能傷到飛翔、降落的大型鳥類,也包括黑頸鶴。在我考察拍攝中,鶴群數量已大不如前,我聽當地的朋友說,這裡原本棲息著上千隻黑頸鶴和灰鶴,但由於各種問題,現在灰鶴已經飛往雲南會澤大橋,黑頸鶴也有大群遷飛到了大山包,留下的鶴群現在停留在距威寧城三小時船程的草海湖對岸去了。這讓我痛心疾首,照這樣發展下去,也許再過幾年黑頸鶴將在草海失去蹤影。
會澤大橋
會澤大橋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雲南省會澤縣,距昭通市只有134公裡,平均海拔2500米。這裡風光秀麗,上山的道路兩邊滿是大片濃綠的松樹林。山上,由於種了不同種類的大片農作物而呈現出極為豐富的色彩。山間清澈的溪流匯成小河,小河匯成湖泊,一派秀麗的溼地景色。這裡鳥類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在冬季,有近千隻灰鶴,數百隻黑頸鶴,上萬隻斑頭雁,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鳥類在此越冬。它們常聚集在農田中覓食,這裡的農民也非常愛護它們,鳥類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和睦。大橋水庫的尾部是一片灘涂溼地,每天晚上有上千隻灰鶴和黑頸鶴,還有其他水鳥在此過夜,數量達上萬隻之多,直到早晨太陽升起時才陸續飛走,這裡因而成為最佳的日出拍攝點。當太陽從湖對岸的山腰升起時,湖面反射出萬丈金光,而鳥群就在這燦爛的光芒下紛紛起飛,場面極為壯觀美麗。
雲南昭通大山包
雲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離昭通市79公裡,是一個群山環繞的高原,面積約192平方公裡,平均海拔2800米,最高處約3600米,屬於高山草甸地貌。這裡氣候惡劣,在海拔較低的半山腰間尚能見到這些年來種植的松樹,但山頂上只能看見大片的草原。這裡是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年都有1000隻左右的黑頸鶴來此越冬。平時它們常集群棲息在大海子、跳墩河等湖泊邊,覓食時會分散至四周的山坡或農田。
大海子是大山包最主要的鶴群棲息地,也是保護區主要的黑頸鶴觀察點和投餵點,每天傍晚鶴群和其他水鳥都會來到大海子邊棲息過夜,清晨太陽升起時外出覓食,而鶴群還會在下午來到湖邊覓食、洗澡、玩耍,這是觀察、拍攝它們最好的時機。當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時,雄鶴與雌鶴還會成對翩翩起舞,引吭高歌,那秀美的姿態、嘹亮的鳴聲,攝人心魄,讓人陶醉。
大山包對黑頸鶴的保護比較早也比較成功。這裡冬季大雪覆蓋,食物匱乏,早些年還有過黑頸鶴餓死的情況。為了保護黑頸鶴,保護區在大海子邊定點定時適當投餵食物,以補充自然界食物的匱乏。後來越來越多的觀鳥人和拍鳥人前去觀賞拍攝,為了避免驚擾黑頸鶴,保護區在投餵點前100米外建造了觀鶴樓,人可以隱蔽在房內觀察、拍攝,對黑頸鶴的棲息覓食不會發生幹擾。這是我國保護動物、宣傳科普併兼顧發展旅遊的一個較好的案例。
大山包保護區與大橋保護區相距並不是很遠,而且都屬於高原環境,然而現在他們的環境卻有著天壤之別,大山包土地貧瘠荒涼,大橋土地肥沃秀麗。據我觀察,這與森林的保護有著密切的關係。會澤大橋有大片的森林,森林不僅蓄存了大量的水源,改善了土壤,還改變了這裡的氣候,使這裡的環境條件更好,更適宜人類和野生動物居住、生存;而大山包過去砍伐了所有的森林,導致現在水土流失、土地貧瘠、氣候惡劣。黑頸鶴這種忠誠的鳥類,雖然家鄉發生了改變,但它們還是依戀大山包這片土地,不願離開。幸而人們及時糾正了自己的錯誤,補充投食、減少幹擾、恢復環境,讓黑頸鶴得以在此繼續生活。
動物保護、環境保護、城市建設、旅遊發展、經濟發展、人口增多等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要面面俱到,保持平衡,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在許多保護區都遇到這些問題,但不管如何都要將環境保護、動物保護,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去考慮。在雲貴高原,我看到了希望,大量保護區的建立,為黑頸鶴和其他鳥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只要處理好保護和開發者對矛盾,黑頸鶴一定會在這裡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