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鳥類貴族」它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

2020-11-22 騰訊網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棲息於海拔2000~5000米的高原地區,是我國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每年4~6月飛到青藏高原西南部和甘肅、四川北部等地繁殖,10月後又南遷至西藏南部及雲貴高原越冬。

黑頸鶴的體形與丹頂鶴相比稍小一些,頭頂也有一片鮮紅色的裸露皮膚,但不如丹頂鶴鮮豔奪目。它們黑色的頸羽像一條黑絲絨的圍脖圍在長長的頸部,黑色的翅膀和尾羽襯託著灰白色的體羽,猶如穿了一件淡雅的禮服,顯得格外婀娜多姿、挺拔俊美。

神秘的鶴

黑頸鶴是一種極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鳥類。由於生活在環境條件非常惡劣的高原地區,黑頸鶴的繁殖率和幼鶴的存活率都不高,致使種群數量稀少,加上分布地域狹窄偏遠,因此成為文獻中記載最晚的一種鶴。雖說在越冬地人們常能看到數百隻以上的大群體,但其繁殖地卻較少被人發覺,至今還有許多尚未揭開的謎團。正是因為這份神秘,黑頸鶴在產地被當地人稱為「神鳥」,藏語中則叫做「哥塞達日子」,即「牧馬人」,是高尚、純潔、權威的象徵。

黑頸鶴的繁殖地比較分散,主要在我國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肅、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澤地帶。雌鶴通常產2枚卵,雌雄輪流孵化,但以雌鳥為主,雄鳥更多的是負責保衛鳥巢。經過30餘天,雛鳥就出世了,一身金色絨毛的小傢伙剛出殼就能蹣跚行走,親鳥則在一旁守護照料。經過數月的精心哺育,到了秋天,親鳥們就帶著剛長大的幼鳥,與其他家庭組成十幾隻或數十隻的大群體,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的整齊隊伍,飛越崇山峻岭,到海拔較低、氣候相對溫和的溼地去越冬。

黑頸鶴的越冬地相對比較集中,主要在西藏南部及雲貴高原的沼澤、湖泊及河流等水域,這些地方大多自然條件比較好,又有豐盛的食物,所以每年來此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都較多,而且比較穩定。它們每年到達越冬地的時間大約在10月底,次年的2月下旬開始遷飛,越冬停留時間長達4個月以上。在越冬地,早晨它們會陸續飛到沼澤地或向陽的山坡上覓食,有時也到收割後的農田中刨食遺留的洋芋、蕎麥、燕麥等農作物,黃昏時又成群地回到棲息地休息。在越冬地,它們喜歡成群活動,有時集群的數量可達數十隻甚至數百隻,場面極為壯觀。

為了保護珍稀的黑頸鶴,我國在黑頸鶴的主要繁殖地、遷徙地和越冬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與此同時還與國際鶴類基金會等進行合作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黑頸鶴的保護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我被這群高原精靈深深地吸引,在雲貴高原持續數年拍攝考察,其中最主要的三個拍攝地點是貴州威寧草海、雲南會澤大橋、雲南昭通大山包,並對這三個保護區的總體環境進行了考察。

貴州威寧草海

威寧草海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氣候適宜、環境優越,海拔較低;湖面非常寬闊,水草繁茂,湖的四周青山環抱,林木茂密,湖邊還有大片退耕還湖露出水面的草甸。我原以為,草海是拍攝黑頸鶴最佳的地點,也是中國最能靠近鶴群的地方。可是,讓我有些心痛的是,現今的草海由於人為因素的幹擾,已不再是黑頸鶴的天堂了。

湖中大量的遊客乘坐遊船,隨意遊玩,驅趕鳥類。一些原本退耕還湖的草甸,由於人口的壓力,又復耕了,還在上面插了很多驅趕鳥類的破衣、塑膠袋。威寧城快速擴張,將大量生活汙水排入草海,汙染水質。湖邊草甸還修建了用水泥樁和鐵絲圍成的護欄,不僅影響了整體環境的美觀,還有可能傷到飛翔、降落的大型鳥類,也包括黑頸鶴。在我考察拍攝中,鶴群數量已大不如前,我聽當地的朋友說,這裡原本棲息著上千隻黑頸鶴和灰鶴,但由於各種問題,現在灰鶴已經飛往雲南會澤大橋,黑頸鶴也有大群遷飛到了大山包,留下的鶴群現在停留在距威寧城三小時船程的草海湖對岸去了。這讓我痛心疾首,照這樣發展下去,也許再過幾年黑頸鶴將在草海失去蹤影。

會澤大橋

會澤大橋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雲南省會澤縣,距昭通市只有134公裡,平均海拔2500米。這裡風光秀麗,上山的道路兩邊滿是大片濃綠的松樹林。山上,由於種了不同種類的大片農作物而呈現出極為豐富的色彩。山間清澈的溪流匯成小河,小河匯成湖泊,一派秀麗的溼地景色。這裡鳥類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在冬季,有近千隻灰鶴,數百隻黑頸鶴,上萬隻斑頭雁,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鳥類在此越冬。它們常聚集在農田中覓食,這裡的農民也非常愛護它們,鳥類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和睦。大橋水庫的尾部是一片灘涂溼地,每天晚上有上千隻灰鶴和黑頸鶴,還有其他水鳥在此過夜,數量達上萬隻之多,直到早晨太陽升起時才陸續飛走,這裡因而成為最佳的日出拍攝點。當太陽從湖對岸的山腰升起時,湖面反射出萬丈金光,而鳥群就在這燦爛的光芒下紛紛起飛,場面極為壯觀美麗。

雲南昭通大山包

雲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離昭通市79公裡,是一個群山環繞的高原,面積約192平方公裡,平均海拔2800米,最高處約3600米,屬於高山草甸地貌。這裡氣候惡劣,在海拔較低的半山腰間尚能見到這些年來種植的松樹,但山頂上只能看見大片的草原。這裡是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年都有1000隻左右的黑頸鶴來此越冬。平時它們常集群棲息在大海子、跳墩河等湖泊邊,覓食時會分散至四周的山坡或農田。

大海子是大山包最主要的鶴群棲息地,也是保護區主要的黑頸鶴觀察點和投餵點,每天傍晚鶴群和其他水鳥都會來到大海子邊棲息過夜,清晨太陽升起時外出覓食,而鶴群還會在下午來到湖邊覓食、洗澡、玩耍,這是觀察、拍攝它們最好的時機。當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時,雄鶴與雌鶴還會成對翩翩起舞,引吭高歌,那秀美的姿態、嘹亮的鳴聲,攝人心魄,讓人陶醉。

大山包對黑頸鶴的保護比較早也比較成功。這裡冬季大雪覆蓋,食物匱乏,早些年還有過黑頸鶴餓死的情況。為了保護黑頸鶴,保護區在大海子邊定點定時適當投餵食物,以補充自然界食物的匱乏。後來越來越多的觀鳥人和拍鳥人前去觀賞拍攝,為了避免驚擾黑頸鶴,保護區在投餵點前100米外建造了觀鶴樓,人可以隱蔽在房內觀察、拍攝,對黑頸鶴的棲息覓食不會發生幹擾。這是我國保護動物、宣傳科普併兼顧發展旅遊的一個較好的案例。

大山包保護區與大橋保護區相距並不是很遠,而且都屬於高原環境,然而現在他們的環境卻有著天壤之別,大山包土地貧瘠荒涼,大橋土地肥沃秀麗。據我觀察,這與森林的保護有著密切的關係。會澤大橋有大片的森林,森林不僅蓄存了大量的水源,改善了土壤,還改變了這裡的氣候,使這裡的環境條件更好,更適宜人類和野生動物居住、生存;而大山包過去砍伐了所有的森林,導致現在水土流失、土地貧瘠、氣候惡劣。黑頸鶴這種忠誠的鳥類,雖然家鄉發生了改變,但它們還是依戀大山包這片土地,不願離開。幸而人們及時糾正了自己的錯誤,補充投食、減少幹擾、恢復環境,讓黑頸鶴得以在此繼續生活。

動物保護、環境保護、城市建設、旅遊發展、經濟發展、人口增多等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要面面俱到,保持平衡,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在許多保護區都遇到這些問題,但不管如何都要將環境保護、動物保護,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去考慮。在雲貴高原,我看到了希望,大量保護區的建立,為黑頸鶴和其他鳥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只要處理好保護和開發者對矛盾,黑頸鶴一定會在這裡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黑頸鶴,世界上唯一生長和繁殖在高原的鶴,你見過嗎?
    棲息於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沼澤地、湖泊及河灘地帶,主要以植物葉、根莖、荊三稜、塊莖、水藻、玉米、砂粒為食。繁殖於拉達克,中國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北部一帶,越冬於印度東北部,中國西藏南部、貴州、雲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
  • 比青海湖低調,比滇池人少,她是雲貴高原上一顆遺落的明珠!
    那一片水域,我未敢忘懷威 寧 草 海在雲貴高原的烏蒙山上,有一個被稱為高原明珠的湖泊,和青海湖、滇池並稱中國高原三大高原湖泊,以顏值聞名天下。位於貴州省威寧縣的草海,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在高原上,碧波蕩漾,溫暖著草海100多萬的父老鄉親。
  • 全國1/4野生鳥類青海有分布
    它們中有嚴格實行著一夫一妻制的痴情鳥黑頸鶴、大天鵝等,還有可以飛越珠穆朗瑪峰、號稱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斑頭雁,以及被稱為猛禽之王的金雕。  黑頸鶴:世界上唯一生長在高原的鶴  黑頸鶴,青海省的省鳥,屬鶴形目,鶴科,是一種大型涉禽,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種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為我國所特有的珍貴鳥類。
  • 愛鳥影廊 | 2020世界候鳥日:鳥類連結世界
    2020年,世界候鳥日的主題是「鳥類連結世界」,強調保護和恢復全球生態系統的貫通和完整,這對全球鳥類的遷徙至關重要。黑頸鶴 作者:紫蘇 拍攝地:西藏,山南黑頸鶴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是唯一在高原繁殖的鶴類,每年夏候鳥季從
  • 帶著松下G9上青藏高原
    神奇的高原,野生動物棲息之地,是無論怎麼拍都拍不夠、拍不完的。所以我只能一路隨拍,有啥拍啥。 這次帶上了松下的微單G9,並帶了KIPON轉接佳能鏡頭的轉接環,準備全程用轉接的方式進行拍攝。
  • 【藏北故事】神奇迷人的藏北高原
    每到六、七月份,眾多的高原湖泊堅冰漸漸解凍,在麗日下露出藍藍的湖水。風和日麗的日子,平靜的湖面倒映著藍天和雪山,寧靜而明麗,從遠處和高處眺望,有的湖泊像明鏡鑲嵌在草原;有的像藍色綢緞鋪蓋在群山之間;有的像閃光藍寶石藏在雪山背後;有的像碧玉落在石山之巔……  這些湖泊魚類繁生、鳥類群集,打破了藏北高原上的單調與幽靜,為寂寞的原野增添了難以形容的天然情趣。
  • 現存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鶴鴕
    但是現存世界上最危險的鳥你一定沒聽過叫鶴鴕。鶴鴕又叫食火雞學名南方鶴鴕(Casuarius casuarius) , 英文名 為Cassowaries, 又稱雙垂鶴鴕, 是一種人們知之甚少的鳥類, 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等地, 被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它光用爪子就能把人割喉,甚至開膛破肚、將人的內臟扯出。
  • 青藏高原珍貴動物——高原鼠兔
    清晨當你邁步在西藏草原上的時候,就會聽到吱吱的叫聲,原來是高原鼠兔在活動。高原鼠兔沒有尾巴,習性如鼠,形似兔,故名「鼠兔」,因它善於鳴叫,又稱它為「鳴聲鼠」,藏語叫「阿不扎」。高原鼠兔主要分布於西藏高原,青海、甘南、川西高原等地也有分布,它最喜歡棲居在氣候比較溫暖溼潤,陽光充足的寬谷、灘地和坡麓地帶的草甸草原中。
  • 高原鼠兔的關鍵地位:對本土鳥類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在青海省高山草地上被毒殺和未毒殺高原鼠兔的地方對鳥類種群密度進行了標準化調查,在高原鼠兔被毒殺的地方高原鳥類物種的豐富性與種群密度要多於沒有被毒殺的地方,特別是那些棲息在高原鼠兔洞穴裡的鳥類,比如褐背擬地鴉(Pseudopodoces humilis)和六種雪雀類物種(褐翅雪雀Montifringilla和雪雀屬Pyrgilauda)以及捕食高原鼠兔的物種(大Buteo hemilasius,黑耳鳶
  •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與世界上最大的平原相鄰,物產豐富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地形,因為有了這些不一樣的地形,才有了各式各樣的自然景觀。現如今地形大概分為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每種地形都有其獨特景觀,這樣自然景觀才豐富多彩。人們說起高原,一般會想起我們國家的青藏高原,這個地方是非常出名,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的屋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峰為8848米。不過有個高原雖然沒有青藏高原這麼高,但是也非常有名,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資源非常豐富。這個高原就是巴西高原。
  • 草海,雲貴高原上一顆被遺忘的璀璨明珠
    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雲貴高原上屬亞熱帶溼潤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差別顯著。該區石灰巖厚度大,分布廣,經地表和地下水溶蝕作用,形成落水洞、漏鬥、圓窪地、伏流、巖洞、峽谷、天生橋、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典型地區之一。
  • 高原鼠兔:朋友還是敵人
    整整六年,他每年都會花上5個月時間,在青藏高原地區早出晚歸,研究它們的一舉一動。  他發現,隨著海拔的上升,鼠兔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低海拔地區,它們體型較小,體重在130克左右,一次可以繁殖3~4胎,而到了高海拔地區,體型變大,體重最大的甚至可以達到200多克,但每次繁殖只有1~2胎。  鼠兔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們是典型的社會性動物。
  • 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高原—巴西高原和青藏高原,它們有什麼不同?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特別的地方,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嘿嘿,它特別的大!它就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嗯……不過要把南極的冰雪高原排除在外,畢竟南極的冰雪高原不適合人類居住。什麼是高原呢?就是海拔高度平均在五百米以上的地區才能稱為高原。巴西高原位於南美大陸東部,表起伏比較平緩,地勢向北和西北傾斜,海拔在三百到一千五百米之間。
  • 青海黑頸鶴繁殖分布密度全國最大
    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獲悉,青海是國內黑頸鶴種群繁殖密度分布最大和繁殖率最高的區域,每年大致有2000對至2200對黑頸鶴在青海繁殖。鶴科在全球有4屬15種,目前國內記錄到的鶴類共有9種,青海或整個青藏高原記錄到的鶴類有3種,分別是黑頸鶴、灰鶴和蓑羽鶴。灰鶴和蓑羽鶴在青藏高原是遷徙路過的旅鳥。黑頸鶴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區域完成了整個生活史過程,即繁殖、遷徙和越冬的全過程。
  • 讓「高原明珠」更璀璨——草海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綜述
    它是黑頸鶴等數百種鳥類的重要越冬地和遷徙中轉站,是中國著名三大高原湖泊之一、貴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十大觀鳥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草海,光是聽一聽這樣的名字,便足以令人陶醉,讓人神往,讓人想見它的廣袤無垠、它的綠草成茵…… 這顆鑲嵌在烏蒙山腹地的「高原明珠」,我們可以用最美的詞句來形容它,卻也不得不以最現實的眼光正視它
  • 世界上十大最危險的鳥類!第九名居然捕獵人類。
    、兩棲類、爬行類等,它的翅膀和腳爪異常有力,能夠輕鬆抓 起五倍於自身體重的獵物自由飛翔,因此可以捕捉狒狒、羚羊等體型較大的獵物。這種遊隼裝備有強大的翅膀,令人難以置信的剃刀般鋒利,鉤狀的喙,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之一,飛行時速達320公裡。
  • 格桑花,是一種生長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
    格桑花,是一種生長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屬翠菊科,又稱娑蘿、格桑梅朵。在藏語中,格桑是美好時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就是幸福花。其實,格桑花並沒有統一的植物認定,沒有特指某一種花。通常情況下把八瓣梅稱為格桑花的。
  • 中國鶴的數量和現狀
    直到1991年發現黑龍江省通北林業局有一處繁殖地,見到巢和卵,數量為2到3對,後來又在內蒙古發現52隻夏季集群,未見到幼鳥。白頭鶴的越冬地主要在長江下遊,1996年ICF報告全球共有白頭鶴估量為9400~9600隻之間,鶴類研究專家馬逸清估計中國有1000~1500隻。
  • 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世界上只有一個青藏高原,因此,全世界也只有這一片硬葉常綠櫟類資源。這片常綠櫟類資源有其特殊性、唯一性。它最大的特點是屬於青藏高原冰凍圈生態系統。我們自己不去研究這個青藏高原櫟類常綠硬葉資源,將沒有人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