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11時04分,上海中心氣象臺更新高溫黃色預警信號為高溫橙色預警信號,當天最高氣溫達到38.6℃,成為今年「最熱的一天」。不過,季峰和葉佳宙的工作環境早就超過38.6℃——他們是黃渡變電站的安全人員,每周至少要對變電站所有露天設備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溫度監測。通常,只要達到35℃高溫線,他們的工作環境溫度就會超過40℃。
氣溫越高,全社會用電量越大,供電部門的責任也越重。今年對黃渡變壓站來說,更是不一樣。作為上海首座500千伏變電站,該變壓站運行至今已超過30年,隨著站內設備逐漸老化及變電容量所限,已無法滿足周邊地區日益增長的負荷需求。為此,國網上海電力啟動黃渡站增容改造工程。
「這是上海今年以來難度最大的供電改造工程,因為不能影響周邊企業居民用電,必須邊改造邊運行。這就需要在大範圍內進行交叉施工,好比螺螄殼裡做道場。」 國網上海檢修公司副計劃工程部主任徐曉明介紹說。
季峰和葉佳宙的任務之一就是監測仍在運行的老設備,包括定期測溫:通過設備運行溫度評估運行狀態,因為一旦存在故障隱患,設備溫度會發生變化。
測溫看起來不難——使用紅外測溫儀,瞄準設備,記錄溫度。但想測得準,沒那麼簡單。露天設備受光照影響很大,太陽直射下的溫度要比陰影中的溫度高好幾度,所以測溫是個精細活兒。同一個設備,得在不同位置上測上幾次,形成立體的測溫數據,以便全面評估設備的運行情況。即使是一個很小的變壓器,也要測9個點位;整個站區內所有點位加起來,超過3000個。通常,測完3000個點位,至少得花2小時。在沒有任何遮擋的變壓站裡,汗流浹背早已是家常便飯。
這還不是最辛苦的。「如果要留圖譜,工作量得翻番。」季峰和葉佳宙解釋說,留圖譜好比對電力運行設備進行更加全面的檢測,除了溫度數據,還有圖像數據,3000個點位測下來,要花七八個小時。此外,如果有設備運行溫度異常,那麼監測頻率將從原先的每周一次提高每天一次乃至每兩小時一次,「我們會根據溫度、負荷等綜合數據判斷設備到底是一般缺陷還是緊急缺陷,然後確定搶修方式,儘可能不停電。」
針對老設備的巡檢工作酷熱難當,安裝新設備的車間則悶熱無比。黃渡變電站改造後,很多供電設備將從室外轉移至室內,能提高運行穩定性。但在安裝期間 ,車間內不能使用空調。「如果使用空調,管線內外會形成溫度差,容易引發管線內部結露,這對後期通電是很大的安全隱患。」黃渡變壓站安全負責人周霖說。
根據安全要求,進入車間還得穿長袖長褲的額工作服。在安裝車間站了10分鐘,汗就從厚厚的工作服中透出來。徐曉明說,改造工程直接關係上海西北部供電可靠性,所以安裝車間根據天氣情況調整了作息時間,既是在高溫盛夏,也要確保工程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