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熱·颱風眼

2020-12-02 新民周刊

上海熱·颱風眼

日期:2018-10-24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閱讀提示:在臺灣有著持續不退的「上海熱」——吸引廣大臺胞在上海學習、生活、創業就業,使上海成為臺胞在大陸最大的聚居區域。

  跨過一灣淺淺的海峽,上海和寶島臺灣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也讓這座開埠較早、海納百川的城市在兩岸重啟交流交往31年來,成為臺灣同胞最喜歡的大陸城市之一。

  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對《新民周刊》表示,在臺灣有著持續不退的「上海熱」——吸引廣大臺胞在上海學習、生活、創業就業,使上海成為臺胞在大陸最大的聚居區域。

  那麼,上海為什麼會成為「颱風眼」的呢?



惠臺政策接地氣


  「這真是我們臺胞期待已久的歷史性一刻,大陸政府真心是為我們臺胞著想!」接過上海發出的首張臺灣居民居住證,78歲的李茂盛笑逐顏開。2018年9月19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與上海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為首批30名上海市常住臺胞頒發了臺灣居民居住證。

  作為上海市臺協榮譽會長,李茂盛來大陸已經24年。他原來在臺灣時,生意並不景氣,工廠眼看著就要關門大吉,但來大陸投資後,生意很快就蒸蒸日上。「我親身感受到,大陸經濟越來越好,臺商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大陸政府真心是為我們臺胞著想,尤其是今年還發布了一系列惠臺政策,相信有了居住證,臺胞生活一定會更幸福,我們在這裡一定可以安居樂業!」

  臺胞居民居住證,極大方便了在大陸的臺胞生活。「大陸的高鐵現在非常方便,但我們原來買火車票只能線下在窗口排隊購買,因為網上購票需要18位的身份證號,而我們的臺胞證只有8位,卡在了證件號上。在網絡發達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反倒有些原始。」上海市臺協副會長蔡世明介紹,以往臺胞在購買火車票、飛機票,或是辦理銀行業務等方面,都並不是很方便,有了臺灣居民居住證,他們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出行將便利許多,「感覺更加融入上海了!」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惠臺政策方面緊跟中央,又兼具海派特色。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2018年2月,國臺辦、國家發改委共同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惠臺31條」)。

  4個月後,上海就出臺了全市層面的惠臺55條政策。在內容上有著明顯的「上海+」特色,其中的新意與亮點頗多。盛九元指出,從內容上看,惠臺55條中有28條措施涉及努力為臺資企業在上海投資及經濟合作領域給予與本市企業同等待遇,另外有27條措施涉及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上海在31條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從金融合作、自貿區平臺、進出口博覽會、涉臺法律與仲裁、臺胞執業等先行先試的領域,進行積極的探索與開放,充分有效地體現出上海的特色與風格,也有人將此概括為「31條的上海+」。

  這些年,在惠臺政策方面,上海早已走在全國前列。例如,上海住房難、租房貴等現實原因,成為臺灣青年留滬創業、就業的一大難題。今年3月,作為國家「雙創」示範基地之一,上海楊浦區推出了《臺灣創業青年楊浦人才公寓申請指南》,成為上海率先推行該項惠臺政策的城區。據悉,楊浦區的這項新政以臺灣同胞的身份適用、社保繳納兩大問題為突破口,明確了臺灣同胞與大陸居民同等待遇原則,大大降低了臺胞申請相關政策扶持的門檻與成本。

  來自臺灣的林哲3月正式入住了上海楊浦人才公寓皓月坊,就其在大陸18年的租房經歷來說,林哲表示:「該人才公寓不僅租金比一般公寓便宜近一半,而且硬體設施和中庭環境都很令人舒適,相比其他公寓,更有家的感覺。」而臺灣創業青年袁亮天表示:「在上海最不容易的就是居住,解決了漲租金的壓力,就意味著給臺灣同胞提供了更安定的環境,可以讓我們更安心地留下來,在大陸進行創業和就業。」

  而在今年8月,《閔行區落實〈關於促進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若干工作措施》(試行)正式發布實施。在最新的「閔行惠臺38條」中,涵蓋了教育、醫療、實習、就業、居住等臺胞更加關心的民生問題,讓閔行區的5萬臺胞切實感到了溫暖。

  在盛九元看來,上海的政策公開透明具有一定的制度優勢,這也讓臺胞在上海更安心、放心。


魔都的優勢


  從歷史上講,1949年很多企業是從上海遷到臺灣的。在臺灣,很多大企業的創始人屬於「上海幫」。盛九元說,「在如今的臺灣,有時還會遇到說一口地道上海話的老年臺胞,會主動和你聊天。」這也讓不少臺胞對於上海感到「很親」。

  雖然海峽兩岸同胞是從1987年才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但滬臺兩地的交流之花卻早已以經濟形式悄悄萌芽——1984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聯華合纖股份有限公司」落戶上海。

  當時,上海的經濟遠遠落後於臺灣,但不到20年,臺灣就感到了被趕超的苗頭。2000年的9月,臺灣某商業雜誌封面用了上海一張照片——隔黃浦江遠眺陸家嘴。照片上面寫著豪邁的5個大字——「前進大上海」。當時的臺灣媒體,已經感受到上海的巨大變化,得出的結論是,上海越來越繁榮,到上海發展肯定機會無窮,能創造美麗前景與人生。

  也是在2000年,在上海做生意的臺商陳彬出書《我的上海經驗》,一夜爆紅,成為當時來滬臺商的必讀書籍。從此,「上海熱」這個詞在臺灣不脛而走。

  盛九元回憶說,一般的臺灣人在大陸,以往總有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但是在上海就沒有了。到上海的臺胞,感嘆上海的發展與進步連臺北都望塵莫及。「上海熱」最火的時候,臺灣曾經有過一檔節目,每天一個多小時,裡面專門講上海話,教大家說上海話。哪怕在今天,臺灣還有一個《雙城論壇》的節目,專門介紹上海的各種情況,包括重要活動,臺商生活、美食、教育等等,大陸還沒有其他城市有這樣的待遇。

  「如今的上海人未必那麼關注臺灣,但臺灣人十分關註上海。」曾多次去臺灣調研的盛九元表示,臺灣人最喜歡工作的城市,首選是上海,這一數據遙遙領先於第二名的深圳和第三名的廈門。

  事實證明,上海作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與產業合作高地,一直在兩岸交往與經貿關係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累計吸引臺商投資項目為12396項,佔上海吸引外資項目數的15%;合同臺資總額392.77億美元,佔上海吸引外商投資總額的10%左右;臺資企業的發展對上海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什麼是上海?盛九元認為上海的區位優勢是主要原因之一。「臺胞進入大陸,一半是從上海口岸入境的。」盛九元說,一般來往兩岸的臺胞以企業家居多,但在上海卻不同,超過一半的臺胞是專業人士,如會計師、律師和技術人員等。「你去張江軟體園看一下,很多企業都有臺灣技術人員。這就是上海獨特的魅力——更開放,更包容。」

  據盛九元透露,上海也是長三角臺商的中心——很多在崑山、太倉或嘉善經商開廠的臺灣人,很多人其實家在上海。「為什麼臺灣人喜歡聚集在上海?因為上海是重要口岸,而一開始的臺商開廠往往是出口型企業,因此就以上海為中心建廠。」而浦東開發開放、自貿區成立,也讓上海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

  據盛九元調研,在長三角開廠的臺胞,1/3是「1001工廠」——100%產品出口,一天內完成,所以離上海一小時車程;餘下的是「9002工廠」——90%產品出口,兩天內完成,離上海三小時車程。

  與此同時,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也為臺胞提供了多種就業可能。上海的臺灣人多了,服務臺胞的臺胞專業人士也隨之增多,從商務談判到會計師、從律師到設計師,很多公司的臺灣業務也喜歡交給臺灣人來打理。而且,臺胞普遍覺得上海更宜居。盛九元說,「現在上海飛臺北一個半小時,上海臺胞完全可以做到『同城生活』,一天往返都行。如果在崑山,到上海也要一個多小時。所以上海的這種優勢其他城市完全不能比。」

  根據「2018臺灣人才西進滿意度大調查」,大陸薪酬是臺灣的1.72倍,高於2017年的1.57倍;但大陸生活費已比臺灣高,是臺灣的1.63倍;45%的西進者對工作感到滿意,44%對生活感到滿意,不滿意的比率皆低於10%,願意繼續留在大陸工作的更超過八成。

  而根據「大陸企業招聘臺籍員工偏好度」調查發現,臺灣員工西進最嚮往的行業中,網際網路、電子商務以49.07%排名第一;專業服務(財會、法律、人資)排第二;教育、培訓第三。因此,到大陸求職者最想去的城市中,上海、杭州和北京排前三位。杭州的崛起得力於當地網際網路、新經濟的高速發展。

  盛九元表示,這幾年上海薪資水平、生活成本都超越臺灣。「臺灣從1997年至今基本上工資沒怎麼漲、物價也沒怎麼漲。對於臺灣青年而言,上海的薪資待遇更有優勢,但生活成本太高,所以一些臺胞去了上海的周邊城市發展。但臺灣人在上海的集聚和創業趨勢,還會繼續。」



宜居之城如何發揮新作用?


  根據2016年10月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公布的數字,居住在大陸的臺灣民眾總計約200萬人,包括眷屬與學生,佔臺灣總人口的近9%。

  根據2014年的入戶調查,當時上海的常住臺胞有22萬人。「考慮到有些臺胞家在上海,但在崑山等地工作。所以預估目前在上海的臺胞至少有30萬人。」盛九元表示。

  在上海的臺灣人正日益融入這座城市,「臺灣人聚居區」或者臺企聚集區也不再那麼明顯。以前臺灣人少,上海交通不便,大家喜歡住在古北,去虹橋機場坐飛機方便。古北西郊花園第一屆業委會主任汪美華回憶,1990年代剛來上海時,彼時的古北新區還在開發階段,遠不及如今的成熟宜居,既找不到臺灣常見的羅森和「7-11」超市,也買不到生活必需品,比如麵包、童鞋和電器。那時,離古北最近的商業區是5公裡外的徐家匯,但周邊公共運輸並不完善,汪美華聯繫了徐家匯的東方商廈,對方專門為小區業主開設班車,解決了居民們購物難的問題。如今,汪美華已經當上了外婆,上海成了她「永久的家」。

  盛九元表示,現在上海四通八達,臺灣人在上海各個角落安家落戶了。不過,相比較浦東,臺胞更喜歡浦西的社會形態,因為這裡更接近臺北,隨處可逛的小馬路、街邊商業很繁華,生活也十分便利。滬臺兩地的好感度,也在不斷升溫。

  不過,盛九元表示,過去大陸對臺灣有資金、技術需求,臺灣有優勢,現在這種優勢在弱化,未來兩岸經貿合作怎麼走?「也許上海在兩岸關係中可以扮演新的角色,更好地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追入颱風眼 探颱風奧秘
    3月28日,這項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通過驗收,項目展現了他們數次追擊颱風的成果。  該項目負責人雷小途與其所在的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團隊,是中國最成熟的「颱風捕獵團隊」之一。「威馬遜」「海鷗」「鳳凰」「燦鴻」「蘇迪羅」「彩虹」「尼伯特」「莫蘭蒂」「鯰魚」「莎莉嘉」,是這支團隊從2014年到2016年「捕獲」到的颱風的名字。
  • 颱風巴威撐起遮陽傘,南方降溫了!權威預報:江蘇上海高溫結束
    8月26日上午,颱風巴威已經越過江蘇省南通市同緯度,來到黃海海面。衛星雲圖可見,巴威的強度仍然非常的強,颱風眼非常的清晰,與此同時颱風的環流在擴大,山東、上海、江蘇、安徽以及浙江的一部分已經被颱風的雲系覆蓋。
  • 颱風眼——溫柔的陷阱
  • 衛星之眼太空俯瞰颱風「玲玲」
    中國天氣網訊 據颱風最新情況,今年第13號颱風「玲玲」(超強颱風級)6日4時的中心距離浙江省舟山市東南方向約420公裡,從雲圖上可見颱風眼區清晰,預示其實力強悍,未來「玲玲」將以每小時2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動,強度維持。
  • 高清衛星圖確認:玲玲颱風眼犀利,將成強颱風或超強颱風!
    9月4日午後,今年第13號颱風玲玲位於我國臺灣以東不到500千米的西太平洋洋面上,從衛星雲圖上看,它的結構緊密,犀利風眼隱約出現,是正在快速加強的特徵,隨著颱風玲玲風眼的出現及結構的進一步完整,其即將加強為強颱風,並衝擊超強颱風強度。
  • 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追風小組」在舟山
    從8月5日開始,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就在為這次颱風外場觀測做準備。經過連日的討論會、外場探測試驗、颱風外場觀測點的選定,昨天中午11時,一支由十多人組成的「追風小組」從上海出發了。  「利奇馬」作為今年首個讓中央氣象臺亮紅色預警的颱風,直撲江浙滬而來,對於颱風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 「海神」或成超級颱風。是誰捅破了「風眼」?
    「海神」正在逐步升級為超強颱風中,據悉中心風力將達到16級,堪稱巨無霸。直奔黑龍江而來!黑土地迎來「颱風三連擊」。風眼颱風「美莎克」變性為溫帶氣旋,變性過程中或將與冷渦合體,激發強烈的狂風暴雨。日本氣象廳預測,颱風「海神」將於9月5日-7日前後逼近九州地區,且不排除改變路徑的可能。或將引發河川泛濫、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並對公共運輸造成比較大的影響,該颱風有可能發展至最高警戒級別,或再創歷史記錄。
  • "麥德姆"颱風中心路過煙臺 市民或可見"颱風眼"
    「目前來看,颱風的前進速度並不快,上午8時颱風中心位於福建省北部,現在是15時的颱風訊息,颱風中心位於江西上饒,預計明天中午前後,颱風中心將進入山東省範圍,傍晚前後颱風中心應該在咱煙臺和威海之間,對我市影響較大。」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姜俊玲介紹說。
  • 記者解讀颱風:為何處於「颱風眼」反而風平浪靜
    雖然颱風對於我們浙江來說,屬於常客。但是關於颱風,你究竟了解多少?●颱風登陸區是否受災最重?浙江省氣象臺預計,颱風「燦鴻」最大可能將於今天後半夜到明天中午在瑞安到象山一帶沿海登陸。颱風登陸點如何確定?浙江省氣象臺副臺長樓茂園表示,「這需要技術結合衛星、雷達、自動氣象站等,通過衛星雲圖、大氣環流分析,再根據附近颱風資料的變化,如氣壓、風速等,來確定颱風具體的登陸點。」每當颱風發生,其登陸點總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大夥潛意識裡總覺得,受創最重的一定是颱風登陸區。氣象專家表示,其實颱風在某處登陸並不意味著這裡受災最嚴重。
  • 追颱風的人:鑽入颱風眼捕捉重要數據
    專訪臺灣大學颱風研究中心主任吳俊傑:飛入「颱風眼」  吳俊傑在他的個人網站上把颱風比作「南國的佳人」:夏日碧海上款步走來,佩著宇宙星雲的印記。這時刻,她踩起,亙古難解的絕美舞姿。那是百死不悔的來處與歸向,我南國的佳人。
  • 黃海出現「風眼」,5月北方就能刮颱風?分析:不是颱風但較罕見
    5月19日上午,從我國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的天氣還是非常平靜的,大範圍的晴空區意味著今天很多地方正在晴朗陽光的烘烤下升溫,一大清早,不少地方的暖熱天氣就已經開始,就連此前暴雨連連的廣東廣西福建,今天上午多地都雲開霧散,雨帶已經悉數跑到了海上。
  • 「追風記者」捨命報導颱風 感受颱風眼可怕溫柔
    追風小組捕捉「颱風眼」  所有的人都匍匐著前進,所有的手都死死抓著欄杆。沒有人能抗拒颱風的襲擊,別說是生靈,就是重型的卡車也會被它掀翻。  「17級!這是風力表能測的最大風力。」段京蕾趴在地上,感嘆著「桑美」的威力。  這是8月10日下午,颱風「桑美」正撲向溫州。
  • 上海市民注意了!颱風又生成了 但是相比颱風更需要警惕的是……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丹)今年5號颱風「薔薇」今天凌晨剛剛越過上海同緯度,一個南海熱帶低壓又於今天上午11時加強為今年第6號颱風「米克拉」(熱帶風暴級),南海上還有一個颱風胚胎正在迅速增強,大有發展為今年第7號颱風之勢頭。7月颱風「休長假」,8月立馬變成「勞模」?
  • 颱風何處風力最大
    熱帶氣旋按其強度分成數個等級,每個等級都冠以不同的名稱,最強的那個等級的名稱叫作颱風。在颱風季節,人們經常用「某某號颱風中心氣壓多少百帕,近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多少級……。的語言來描述颱風情況。  颱風中心是指颱風眼區,中心的附近即周圍則是風力最大的區域。7708號颱風中心移過崇明島。
  • 警惕「颱風眼」現象造成人員傷亡
    在颱風侵襲期間風狂雨驟時,突然風歇雨止,這是否表示颱風已經遠離了?福建省氣象局專家提醒,這很有可能是進入颱風眼的現象,短時間後狂風暴雨會突然再來襲。  據介紹,「颱風眼」的形成是由於颱風內的風是反時針方向吹動,使中心空氣發生旋轉,而旋轉時所造成離心力,與向中心旋轉吹入的風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強風不能再向中心聚合,因此形成颱風中心數十公裡範圍內的無風現象,導致雲消雨散而成為颱風眼。
  • 什麼叫颱風眼?其形狀及大小為何?
    颱風眼為中心氣壓最低之處,其形狀大部分呈圓形、橢圓形、卵形、開口眼和多邊形等五種,其平均直徑約為45公裡左右,最小的為 10-20>公裡,大的可達100-150公裡,即使是同一颱風,於不同時刻,其眼的直徑也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颱風眼的大小有隨颱風的增強而逐漸縮小的趨勢。
  • 熱到破紀錄!8月可能有颱風?
    大家最近一定被熱壞了吧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這樣「紅彤彤」的廣州創記錄的預警信號生效時間從小暑(7月6日)開始廣州基本沒下什麼像樣的雨這直接導致了我們的預警信號生效時間特別的長在7月1402 「空調外機」颱風下沉氣流不管是副高還是颱風的外側,引起高溫的都是下沉氣流,看下面的這張圖可以直觀感受一下。以2018年颱風「山竹」為例可以看到,基本上整個廣東都籠罩在下沉區域裡,在颱風移近的這段時間,乾燥的風不斷從陸地上吹來。這也導致了像空調外機一樣的效果。為什麼高溫超長待機?
  • 颱風「預測帝」:最有效探測法是飛機飛進颱風眼
    (2013年8月,香港天文臺派出飛機,穿越尤特眼牆,飛抵它的颱風眼上空,拍下如下畫面,南海海面清晰可見。)  龍捲風「預測帝」提前一天預測颱風  9月14日2時許,@中國氣象愛好者 便指出,颱風登陸福建的概率增大,廈門和漳州沿海應進入最高防禦狀態。
  • 記者解讀為何處於「颱風眼」反而風平浪靜
    浙江在線07月10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段羅君)雖然颱風對於我們浙江來說,屬於常客。但是關於颱風,你究竟了解多少?  ●颱風登陸區是否受災最重?  浙江省氣象臺預計,颱風「燦鴻」最大可能將於今天後半夜到明天中午在瑞安到象山一帶沿海登陸。  颱風登陸點如何確定?
  • 揭秘:面對超級颱風,上海中心「穩如泰山」,原來有個「神器」
    這幾天,大家的心都被颱風「利奇馬」牽動著。這是今年以來,我國登陸的最大的一次颱風。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52米/秒),這不僅是今年登陸中國最強颱風,也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浙江第三強的颱風。面對來勢洶洶的颱風「利奇馬」,很多地方都遭受大了不同程度的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