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做深做實「兩區」建設、推進北京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在北京自貿區全面落地的寶貴窗口期,北京商報特別策劃一組系列報導,聚焦自貿區的啟航與成長。通過實地調研,講述海南、深圳與上海自貿區三個先行樣本因地制宜的發展故事,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治理經驗與制度創新。同時,聆聽來自北京自貿區三大片區頂層設計者和親歷者的權威聲音、來自區內企業的一線聲音,搭建政策制定者與企業間的信息橋梁,為北京自貿區的遠航出謀劃策。
自貿區究竟能做什麼?上海之前,這是個問題。上海之後,這有了答案。上海自貿試驗區獲批消息傳出後,一些人來問試驗區是怎麼回事,當得知這主要是制度創新而不是政策優惠時,有些人就失望地走開了。不過,也有更多的人選擇留下來。雖然當時不知道這裡能做什麼,但先搶到入場券總沒錯。時至今日,上海自貿區七年,我們採訪了一系列拿到入場券的企業,希望通過他們的故事回顧上海自貿區從無到有的經驗。圍繞上海自貿區,以金融為代表的系列制度改革在這裡實操。輿論之關切、市場之熱情,其實是全國上下對新一輪改革開放之期待。因此,改革的幸運和碰壁、開放的堅定和艱辛不會僅僅屬於上海。
一鍵「解綁」
2018年,臻格生物創始人兼CEO陳建新就看中了臨港這塊地方:一來有地,方便建廠施展拳腳;二來靠海,是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好地方;三來臨近機場,交通方便。而那時候,臻格生物也才剛剛開始運行,臨港拿地的事就這樣提上了日程。
同年11月,上海接到了增設自貿區新片區的任務。一年後,謎底揭曉,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揭牌。在負責「拿地」的臻格生物執行總監趙瑾的回憶裡,這一切就像炒股,「看中了,還真就看對了」。
要說臨港的生物醫藥,還得先從「老片區」的張江說起。張江有個高科技園區,匯聚了眾多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產業領域的創新企業,也被譽為「張江藥谷」。但張江更多匯集的是初創型的企業,要真正做到大規模會面臨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沒地。
也是因此,臻格生物將目光瞄準了臨港。因為啟動得早,「結果我們就變成了宣布建立自貿區以後第一個拿地的項目」。在趙瑾的回憶裡,一切「就是這麼湊巧,像寫小說似的」。
但對臻格生物來說,落地臨港的意義遠不止在工廠。2020年9月,臻格生物所在的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園」正式開園,而生命藍灣的要義就是打造「朋友圈」——構建醫藥研發、製藥產業與醫療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
臻格生物選擇這裡,更重要的因為是這裡有合作夥伴。據了解,從陳建新的辦公室下樓步行兩分鐘,就能到君實生物臨港工廠。而後者的抗PD-1單抗特瑞普利單抗(拓益)的工藝開發,就是陳建新帶領團隊「絕對主力做的」。當時參與「考察」臨港,讓陳建新決心落子於此的,也正是君實生物。
但生命藍灣裡的故事,更像是「後浪」。生命藍灣的誕生,臻格生物所屬的CDMO(生物製藥合同定製研發生產)以及CMO(生物製藥合同生產)模式的風生水起,可能還要追溯回上海自貿區,追溯回張江。
2015年4月,上海自貿區擴圍,張江也被納入其中。推著張江站上C位的就是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在這一制度試行之前,我國藥品註冊制度是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捆綁制」的管理模式,受限於此,新藥研發機構獲得新藥證書後,只能將相關藥品技術以一定價格轉讓給藥品生產企業,業內俗稱「賣青苗」。
為打破這一局面,2015年11月,上海自貿區開始試點MAH制度,直接促成了中國第一款本土研發創新藥的上市。而在MAH制度開路的大背景下,2016年,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與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生物製藥生產基地,被選定成為國內首家CMO試點企業。
2019年,MAH制度正式寫入《藥品管理法》,開啟全國範圍推廣。連帶著的,CMO、CDMO等企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成不成,看金融
MAH制度不是上海自貿區帶來的唯一一個紅利,生物醫藥也不是上海自貿區唯一的想像空間。一些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的開放舉措,將賦予上海自貿區更豐富的想像。資本項下的自由兌換,個人合格的投資者對於境內外投資,都是選項。
換句話說,今後成還是不成,最大的標誌就是金融。這是期待已久的事,被認為是在全國已經出現多家自貿區的現實下推動上海自貿區往深處去的最大動力。「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早在30年前,面對浦東開放,鄧小平便已一句道破金融業的「天機」。
而上海自貿區在金融方面最主要的創新就是設計了自由貿易帳戶。在這一點上,渣打銀行以及從事塑料粒子等化工原料出口的中小企匯威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匯威國際」)或許比誰的感受都深。
2019年,在與奈及利亞當地客戶展開業務合作的過程中,匯威國際遇到了麻煩。從長三角一體化的角度,渣打銀行另闢蹊徑,想到了讓杭州的企業用到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從而尋找解決方案。
「考慮到這筆業務的交易背景真實有效,且有助於推動以人民幣為計價貨幣的貿易模式,我們及時建議客戶嘗試在上海自貿區帳戶中操作這筆業務的落地。」彼時,渣打中國中小企業金融部總經理莊澔如此說道,而這也成了基於渣打中國自由貿易帳戶上的首筆交單和貼現業務。
在上海的成功經驗帶領之下,2019年自由貿易帳戶體系正式上線海南,由此,海南也成了全國第二個上線自由貿易帳戶的地區。同年11月,第二批覆制自由貿易帳戶體系的地區正式落地廣東、天津。
而上海自貿區最主要的內容不僅包括金融服務方面的創新,也包括負面清單,從規則層面與國際接軌,提供離岸市場,擴大貿易進出口等。要知道,中國的第一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恰恰誕生在上海自貿區。2013年上海自貿區掛牌的當天,第一批入駐自貿區的企業也正式露面,其中的「001」號證件便發給了上海百家合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家合」)。
「當時微軟想把主機遊戲以國行的形式引入中國市場,剛好有了自貿區這樣一個契機,微軟便與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百家合引進開發遊戲項目。」百家合董秘、政府及高級運營總監朱穎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百家合的成立恰恰得益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中所提的「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負面清單的改革推動了百家合的成立,同時也終結了中國已執行超過13年的遊戲機銷售禁令。
「擁抱變化的勇氣」
自貿區始於上海。「先行先試變成了示範引領,探索創新成為了創新引領。」在今年的新年致辭中,提到深圳等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時,習近平如此說道,而這也大抵概括出了上海自貿區作為先行先試者的意義。
這種感覺在行走在自貿區土地上的時候會變得格外明顯,比如臨港新片區行政服務中心的樓外,幾行標語隨處可見:積極探索,大膽試驗,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高地。這不僅僅是一句標語,也是上海自貿區乘風破浪的精髓。
一個積極,一個大膽,大致可以概括出為什麼中國的第一個自貿區會誕生在上海。比如在籌備試行MAH制度的同一年,上海自貿區就遇到了盒馬鮮生這個「大麻煩」。
「2016年之前要開盒馬鮮生店的時候,我們有餐飲、有超市、有物流,線上線下一切都是一體的,單是取證就很複雜,到底是用食品衛生許可證還是餐飲許可證是個大問題。當時從食藥監的角度來講,為我們專門開闢了兩證合一的政策。」在盒馬X會員店項目負責人黃玲的印象裡,2016年1月盒馬鮮生成功開店,3、4月上海的市級領導來走訪盒馬店,就是來考察政府創新怎麼真正落地到實體企業的發展。
黃玲對北京商報記者稱,盒馬從初創的第一家店,一直到後面的所有新型業態,都得到了政府的極大扶持,這是「擁抱變化的勇氣」。
事實上,早在上海自貿區成立的第二年,習近平便提到,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制度。
上海自貿區沒有辜負期待。數據顯示,從2013年上海自貿區第一個掛牌成立至2020年9月,七年間,上海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和政府職能轉變等領域形成了300多項向全國分層次分領域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國務院先後推出的六批向全國複製推廣的自貿區制度創新經驗中,約一半為上海首創。
如今,上海自貿區早已不是最初的28.78平方公裡了。3版總體方案之後,上海自貿區從28.78平方公裡擴圍到120.72平方公裡,從4個片區擴大到7個片區,此後又確立「三區一堡」新目標,增設臨港新片區,120平方公裡又增120平方公裡,上海一直「在路上」。
而上海自貿區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和上海自貿試驗區其他片區相比,臨港新片區在制度設計方面有不少創新和提升。臨港新片區強調要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定位更高更明確。」對於臨港新片區,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曾如此解釋。
如今不僅是制度的複製,自貿區的形式也已經遍地開花。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全國自貿區漸成雁陣。在上海自貿區成立的當天,新華社的一篇評論指出,以開放促改革,用倒逼機制推動發展活力,已被深圳和浦東的成功經驗所證明,自貿試驗區的設立,正是新形勢下的他山之石。七年之後,這句話依舊值得回味。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郭秀娟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