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保 健康 自然——更多中國年輕人擁抱素食生活)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尚昊 王潔潔 楊華)四個木碗、一份水果、一份蔬菜湯、一盤炒青菜、一碗米飯——22歲的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大學生青藍如往常一樣開啟了自己的午餐時間。
在青藍的餐桌上,難覓肉食的蹤影,這已是她第6年的素食生活了。在如今的中國,像青藍這樣的「新素食一族」正在逐漸增多。
「新素食一族」的新理由
在一些老一輩人的眼中,「茹素」顯得些許另類,因為肉類曾經是稀有的食材,代表著營養。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不可食無肉」成為很多國人的「餐桌信條」。
在傳統上,中國的素食者大多來自於宗教群體。但於青藍和她的同齡人們而言,選擇素食的理由已與此前大為不同。
在22歲的上海大學生文誠看來,素食的普及能緩解肉食產業帶來的環境壓力,也有利於健康。從大二開始,文誠就一直過著以豆製品、蔬菜和穀物為主的素食生活。「我不吃肉、蛋以及任何奶製品,並且可以堅定執行。」文誠說。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素食者約5000萬人。
「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幹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裡的這一段落,顯示著素食紛繁的食材變化,一直為30歲的北京白領許哲所樂道。
對許哲而言,素食意味著健康的生活,是都市人群肥胖症和亞健康狀態的一劑良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促進身體排毒……」許哲列舉著素食對身體的積極影響。
素食給許哲帶來的,還有更多。「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全吃素,我大概一年多才把肉慢慢戒掉,發現自己還蠻能堅持的。素食堅持久了,也是修身養性,很舒服。」許哲說。
「更容易」的素食生活
在今天的中國,成為一名素食者比以前要容易許多。
晚餐時分,在四川成都一家名為「一葉一世界」的素食火鍋店內,一盤盤菜餚陸續上架,卻不見牛肉、黃喉、毛肚這些火鍋「必備品」。
隨著素食人群的增加,新的消費品牌也在不斷湧向素食領域,帶動著更多人體驗這一新的生活方式。
「初期的時候是比較艱難的,但現在發展很好,已經開到了13家。」「一葉一世界」執行長唐月芬說,「特別是那些由猴頭菇、豆製品等製成的 葷菜 ,很受年輕人歡迎。」
青藍說,在素食中同樣可以大飽口福。除了在家自己烹製以外,她也常與家人外出就餐。
若干年前,中國的素食餐廳大多附屬於寺院,菜單也僅有豆腐、青菜、茄子等少量菜品。而如今,以蔬菜、菌類、豆製品等做成的「烤魚」「牛排」「比薩」等仿葷菜品也出現在素食店的菜單上,在不違背素食者意願的同時也滿足了味蕾。
與素食相伴5年來,許哲也感覺到了周圍親朋們態度的悄然變化。
「最初告訴別人我是素食者的時候,別人會很好奇地問我是不是佛教徒,或者覺得這是中老年人的 專利 。」許哲說,「但現在,大多數朋友都會理解,甚至想要去嘗試。」
以包容的姿態傳遞素食理念
「愛健康」「愛地球」「愛生活」——這是許多「新素食一族」的心聲。相似的價值觀,讓他們逐漸走到一起,並以公益的方式增進人們對於素食理念的理解。
今年4月,由中國各省區近30家高校社團成員組成的高校素食聯盟在清華大學成立。截至目前,申請成為素盟成員和自願為素盟服務的公益人士已有160多位,並在持續增加中。
「我們希望提供一個統一的平臺,促進飲食觀念轉變,降低國人對畜牧業的依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高校素食聯盟主任柳濟琛說。
DIY、觀影會、讀書會、文化節……藉由這些活動的開展,無傷害、可持續的素生活理念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人。
在柳濟琛看來,「包容」應該是「新素食一族」的標籤。「並不是說要每個人都接受素食,但我們希望更多人了解其中的健康和環保追求,了解科學合理的營養搭配知識。」柳濟琛說。
在中國不少地區,面對非素食人士的「Green Monday」活動也正在開展,以期通過「一周素食一天」的方式倡導綠色的生活理念。
「希望我們能夠換個角度看待我們的星球、我們身邊的動物和我們人類自己。」許哲說。
(原標題:環保 健康 自然——更多中國年輕人擁抱素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