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牛肉,墨西哥的鱷梨,紐西蘭的羊肉,南非的紅酒和肯亞的四季豆——食品購物清單具有鮮明的國際風味。
許多人質疑遠距離進口大數量食物的可持續性,於是我們開始疑問,是否變為素食方式,以減少肉類生產造成的排放,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是可持續的。
全球食品貿易對當地飲食和文化選擇的影響近年來急劇增加。
食品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運轉,向如今居住在城市和城鎮的近40億人提供農產品。正是這一信念使世界上第一個農業研究站於150年前得以建立,當時洛桑研究所(英)的創始人們看到了倫敦周邊的農業用地的潛力,用以供應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在21世紀,全球都可以是您的糧食生產地。
許多人都從健康和環境的兩個層面考慮我們所攝入的食物。
但是這有什麼影響?我們越來越提倡少吃肉以應對氣候變化。至少在歐盟,肉類消費量在過去15年中已經減少並穩定在4200萬噸左右。
另外,如今對不同類型飲食喜好的人也有新的標籤:彈性素食主義者(偶爾吃肉)或忌肉食主義者(有意少吃肉)都反映不同人群正在試圖減少肉類的攝入量。
但是,對於食用全球任意區域的水果,蔬菜和主食的食素方式,我們能將其稱作比食肉更可持續嗎?
目前,道德指導下的食品購買的增長接近英國雜貨購買比例的10%,是菸草購買量的兩倍。 但除航空裡程因素的影響外,全球土地和資源的使用決定著我們所食用食物的可持續性——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量,糧食生產可能會毀掉或替代自然資源。例如,採用更多的土地以擴大墨西哥的鱷梨產量正不得不毀掉雨林。再比如,採用非認證的棕櫚油用於食品及大量其它產品的生產,也具有破壞性的影響。
衡量食品的可持續性
然而,需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測量我們吃的食物對環境的影響。使用碳足跡法可以為不同的食品供應鏈做到這一點。 難處在於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食物,而這種喜好又經常改變,但我們卻很少考慮到這一改變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說,素食飲食的確減少了碳足跡。但同時明白,食物裡程和全球分布問題只是我們所面臨的最輕的問題。
這是因為食品浪費高達食品購買量的20%,且整個供應鏈的糧食損耗可能遠大於此。 食物浪費反過來增加了碳足跡,抵消了正向增長。易腐的新鮮水果和蔬菜比新鮮的肉和魚更容易因腐敗而被扔掉。
因此素食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從根本上,我們不能說純素食或者素食或者肉類飲食對環境有何好處。
這是因為如果生產系統是可持續的,食物沒有浪費且對健康有利,一切都是適當的。很顯然,在選擇食物時需要權衡。從肯亞空運到到英國的四季豆因航空裡程之長被視為是不可持續的,但它卻支撐著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些最貧窮的地區的多達150萬人的生活和生計。
增加溫室氣體的產生的不僅僅是肉類。稻米——產量為163萬公頃,約佔全球耕地面積的12%——因其產生大量的甲烷,成為具有植物碳足跡最多的品種之一。
然而,稻米生產的下降不但不可能,還可能會擾亂土壤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不過有很多方式可以應對這一問題——比如在生長季的特定時間對稻田進行引流,或使用耐熱的肥料或水稻品種。
未來的最佳做法?
消費者需要懂得權衡,並實時了解最佳購買選擇的信息。
例如,發現食品的發展趨勢和預測它們的可持續性影響很重要。在歐洲和美國,無麩質產品的數量同比增長了一倍,使得豆類和扁豆的植物蛋白的消耗也隨之增加。
可以證實的是,這些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比肉類更環保,無論你對無麩質食物持何種觀點,它都會改變植物蛋白作物在全球的分布情況,進而使印度等主要依靠植物蛋白食物的國家相應作物價格的上漲。
可持續性的鑑定改變了我們的購物方式,給予我們關於包括魚類,雨林作物等食物在內的道德方面的購買指導。這是一種確保您吃的食物不太有害和/或有助於維持生計和良好農業規範的方法。
但是,無論對於純素食者,素食者,肉食者還是雜食者,在家中或食品供應鏈中日積月累的食物浪費,會使任何飲食方式都不可持續。不同的保存方式可以將食物浪費減少至零。如我們所知,相較於新鮮食物,冷凍條件下的食物浪費可以減半——比新鮮食物因腐爛被丟棄的數量還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