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援引外媒報導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日前發布報告,自1960年到2010年間,地球海洋的氧氣含量降幅達2%,世界範圍近700個海域已受此影響。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進行的相關調查中,僅有45個海域遭受影響。專家警告,整個生態系統都恐將因此遭受危害。
其實,十九世紀時,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克爾文就曾滿懷憂慮地表示:隨著工業的發達和人口的增多,五百年以後,地球上所有的氧氣可能會被用光,最終影響人類生存。那麼,地球萬物賴以生存的氧氣究竟來自何處呢?它是否真有被耗盡的那天呢?
科技公眾網報曾解答稱,地球上70%的氧氣來自海洋中的藻類植物。最早能夠產生氧氣的原始生命出現在三十三億年前,它就是藍藻,藍藻體內的葉綠素,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稱自身所需要的能量,並產生出氧氣。在距今約六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地球空氣中氧含量可以達到現在的1%左右,當時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層才逐漸成型。
因為有了臭氧層保護,太陽紫外線對地球生命的傷害才得以減弱,綠色植被開始在陸地上蔓延生長。隨著植物對陸地的佔領,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大幅提升,到石炭紀時期,地球上的氧氣含量曾高達35%。也正因為如此高的含氧量,石炭紀出現了大批巨型昆蟲。再後來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地球氧含量最終穩定在了當前的21%左右。
不過,蘇聯科學家布加託夫歷經20年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地球上最早的氧氣來自地核,至今地核仍在不斷把氧氣通過海洋釋放到大氣層中。布加託夫發現在距海洋表面1000米的水下,氧氣含量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靠近海底的海水中氧氣含量甚至處於過飽和狀態。從同位素成分來看,海底中的氧氣屬於重氧。布加託夫認為地球大氣層中有2/3的氧氣來自地核。而只要還有植物,就不會出現氧氣耗盡的情況。但氧氣含量的降低,勢必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因此愛護環境,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