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上的「太行」改進型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
俄羅斯媒體近日報導稱,中國試圖將「太行」發動機工作溫度提高到50攝氏度,但由於無法生產出工藝複雜的單晶結構葉片,導致發動機隨時可能在空中爆炸,這種說法可信嗎?
「從『太行』發動機的性能和應用情況看,不太可能有『空中爆炸』那樣的重大隱患。果真如此,『太行』發動機早就要被『召回』了,畢竟誰也不會用飛行員的生命去冒險。」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軍事專家王群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一直以來,航空發動機是制約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有關航空發動機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世人的關注。資料顯示,2005年12月,中國自行研製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推力、高推重比的「太行」渦扇發動機設計定型,標誌著中國繼美、英、法、俄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具備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能力的國家。
記者了解到,相對於火箭發動機,航空發動機要在大氣層內長期和重複使用,因此必須耐用性強、工作時間長、可靠性高。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研製並生產航空發動機,必須擁有長期的技術積累、雄厚的工業基礎。因此,目前能夠掌握航空發動機技術並獨立研發先進軍用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寥寥無幾,而且該技術毫無例外地被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受到高度控制和壟斷。稱航空發動機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毫不為過。
王群介紹,「一般認為,軍用發動機在研製生產上要突破四大難關,即設計、材料、加工組裝、試驗論證。中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在這四個方面均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所以必須強化長期持續研究的觀念,認真總結並充分認識發動機的技術複雜性、高風險性和研製規律,在大的方面要加大投入、單獨立項、預先研究、積累工程經驗、注重技術和人員儲備,而在小的細節上要集中力量,重點攻克渦輪葉片、渦輪盤材料和設計製作工藝及動力控制、風洞試驗等方面的關鍵技術。」
「但是,有媒體說『太行』發動機與俄羅斯AL-35F發動機的距離就像地球和月亮一樣遙遠,就有點不客觀了。」王群指出,應該承認,現階段「太行」發動機與國外先進水平比有一定差距,但並非像渦噴和渦扇發動機那樣存在很大的代差,應該只是在大修時間間隔、壽命、噪聲或穩定性、可靠性等某些性能上有點差距。實際上,俄羅斯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在世界上也只是處於第二梯隊,其AL-35F發動機與美英兩國同類發動機在推重比和壽命等性能上也是有一定差距的。
「保守地說,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中國基本達到了發達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中國航空發動機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是不爭的事實,現正在加快縮短與先進國家,特別是與俄羅斯之間的差距。照這樣的發展勢頭,加之與烏克蘭在航空發動機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中國很快將會跟上世界先進國家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步伐,並擺脫這些國家的制約。」王群說。
(原題為《針對所謂重大隱患的外媒報導,軍事專家表示——「太行」航空發動機空中爆炸說法不靠譜》)
張恩和(資料圖)
相關報導: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張恩和病逝 曾在試驗中受傷昏迷
【觀察者網綜合】據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微博「國資小新」11月14日消息,中國航空發動機專家,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張恩和同志於13日晚六點左右病逝,享年七十七歲。
微博消息稱,在「太行」發動機的研製中,經歷了很多磨難,能堅持下來,憑的是對發動機事業的執著。沉痛悼念,繼承遺志;未來在天堂,您將看到中國發動機翱翔天際!
據東北網介紹,張恩和,「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歷經幾個發動機型號研製,在自主創新之路上孜孜以求,「太行」發動機研製終獲成功,向黨和國家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他無愧於鍾愛的航空動力事業。
人生與藍天結下了難捨難分的情緣,榮辱與航空動力事業的興衰脈脈相連。情感的律動與那顆火熱的報國心,激情演繹出永恆深愛的航空報國主旋律。
在「太行」發動機的研製過程中,張恩和總師深知肩上責任的重大,超常負重前行的他,總保持著憂患意識,有人說張總就是一臺「發動機」,身影忙碌,步履匆匆。年逾七旬,從業幾十年來,他用心血和智慧築就成功通天之路。
張恩和先後榮立航空航天部一等功多次,國防科工委一等功,中國一航航空報國科技尖兵、航空報國傑出貢獻獎、航空報國金獎,瀋陽市勞動模範,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殊榮。在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周年之際,張恩和榮獲「航空報國特等金獎」。
國產「太行」發動機
2009年,張恩和擔任總師的「太行」發動機與某飛機工程共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這一技術成果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特等獎,他作為項目的主要完成人,在人民大會堂光榮地接受了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頒獎。
航空發動機是在高溫、高壓、高轉速惡劣環境條件下長期反覆使用的氣動熱力機械,其特點是技術難度大、研製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研製風險高、可靠性要求高。它的研製涉及學科多、技術面廣、集成度高、產業鏈長、經濟帶動效應顯著,與基礎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對基礎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具有強大的拉動作用。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中等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的能力。
讓中國動力飛上藍天,60年來航空人一直夢寐以求。2006年「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這一夢想再次變成現實。「太行」總師張恩和深情地說,發展航空,動力要先行。凝聚民族的智慧,以航空發動機各所廠為主力,結合行業內外大專院校的科技力量,共同推進我們的航空發動機事業,給我們的戰鷹一顆動力十足、鮮活強勁的中國「心」。「太行」發動機18年的研製,張總與之榮辱與共,為了這個「生命工程」的成長之路,他用生命之燈照亮它的前程。
「太行」發動機是我國首臺自行研製並裝備部隊的大推力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是我國第三代主力戰機的動力裝置,是一型打基礎、上水平的發動機。它的設計定型實現了我國航空發動機從渦噴向渦扇、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歷史跨越。「太行」發動機採用了32項先進技術、56項新材料、50項先進位造技術,帶動了設計、試驗、材料和工藝的技術進步。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太行」發動機技術不斷成熟,發動機選擇配裝的飛機還沒有落實,整個研製局面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這時,張恩和剛剛出任「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力挽危局的大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太行」發動機如何找到合適的飛行平臺進行領先試飛?這無疑成為張恩和擔任總設計師後急待解決的最大難題。
太行發動機
全體參研人員焦急地行等待著總師的答案,巨大壓力使張恩和的心情格外沉重。他無數次望著變幻莫測的天空,記憶中一次次激蕩起青少年時期的凌雲壯志,心中湧起一陣陣以往發動機型號下馬的痛楚。
為降低「太行」發動機配裝飛機的研製風險,張恩和「心有靈犀」,他想:既然引進的新型飛機的發動機可以配裝在新型殲擊機上,那麼為新型殲擊機研製的「太行」發動機也就有可能裝在引進的飛機上。張恩和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可行性論證。
經過論證,「太行」發動機裝在引進飛機的方案是可行的。動力所申請先將太行發動機裝機試飛,這一方案得到總裝的批准。
「太行」發動機配裝在被選定的飛機上,發動機與飛機的協調成為最大難題。由於「太行」發動機外部幾個附件超限,必須對「太行」發動機的外部件進行重新布局。為了確定新的布局方案,張恩和天天工作在裝配廠房裡,指揮參研人員把發動機的外涵機匣放在裝配廠房的地上,一件一件往上擺附件,連續幾天通宵達旦。天氣特別熱,窗戶又不能打開,張恩和穿的襯衫,後背全溼透了。在試裝的關鍵時刻,張恩和在裝配架上爬上爬下,不小心一腳踩空,身子一下子翻了下去,頭撞在裝配架的橫梁上,鮮血一下從後脖頸流了出來,後背的襯衫也被劃破,背上也劃破了口,當場昏了過去。經過搶救張恩和甦醒過來,陪他到醫院的裝配室主任王軍等人輕輕呼喚著他,他睜開眼說:「不用擔心,沒關係,發動機附件裝好了嗎了?」醫生對他的傷口進行了縫合醫治後,他又和往日一樣出現在研製現場。
在瀋陽所、黎明公司和東安公司的全力配合下,「太行」發動機配裝飛機的全尺寸金屬樣機製造和裝配順利完成。2001年6月6日,沈飛公司的試飛跑道上響起了巨大的轟鳴聲,一架銀白色的新型戰鷹帶著人們的期待和祝福,風馳電掣般地離開跑道,直刺蔚藍的天空……「太行」騰飛了,一雙雙眼睛被吸引住;一顆顆心在激動中跳躍,終生難忘的時刻啊。飛機著陸後,張恩和噙著淚花,疾步奔向跑道,緊握著試飛員畢紅軍的雙手,激動得良久沒有放開……
張恩和作為型號總設計師,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獻給了「太行」發動機的研製。夜晚人們總看見總設計師辦公室明亮的燈光,總裝廠房挑燈夜戰的員工,經常聽到總設計師溫暖關切的話語。同志們說,張總一來,身上的疲倦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