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從清朝說起:有一個著名的考古家,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與友人去清應寺遊玩,隨後在這裡發現了一個震驚天下的秘密。
這個考古家就是張澍,他同時也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學家,他的研究領域很廣泛,為學術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影響深遠。比如,魯迅先生的輯佚工作便是受到張澍的影響。當時,張澍在清應寺中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字,一面是漢文,而另一面是一種前所未聞的字。
張澍絞盡腦汁也找不到有關這種文字的記載,直到在題款處發現「天佑民安」的字眼,才最終確定,它便是消失已久的西夏文。
西夏自從被蒙古滅亡以後,仿佛一夜之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很多人說是被沙漠所掩埋,然而,西夏究竟是怎麼消失的,我們已無處考究。而張澍的發現,則為這段塵封的歷史的重現揭開了序幕。
那麼,科茲洛夫又是什麼人,他跟西夏又有什麼不解之緣呢?
科茲洛夫,俄國的探險家、考古家,他與許多大人物一起長眠於聖彼得堡的公墓裡。然而,對於中國來說,他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文物大盜。20世紀初,清朝已經成為了洋人的朝廷,列強們以為中華已經唾手可得,可他們沒想到:清廷雖然敗得一塌糊塗,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永不磨滅。於是,列強紛紛以考察研究為名,掠奪了我國大量珍稀文物。而科茲洛夫,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張澍的發現在西方引起巨大的反響,各國相繼派遣探險隊去尋找這個失落的文明,卻一直進展緩慢。俄國雖然進軍稍晚,卻後來居上,率先找到這個失落的文明。
1907年,科茲洛夫來到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的額濟納河下遊,在居延海發現了西夏古城黑水城的遺址。即使現在,黑水城都是不少人心中的黃金國,可以想像,科茲洛夫的發現是有多麼的振奮人心。史載,科茲洛夫一共三進黑水城,發掘出文物三千餘件,其中包括目前僅存的西夏文、漢語雙語詞典番漢合時掌中珠。
這些都是我們的無價之寶,現在卻藏在他國博物館裡,真不知道是該為文明的重現而歡呼,還是該為民族的落後而哭泣?
不管怎樣,雖然科茲洛夫的發現讓世界震驚不已,但他也逃不掉「文物大盜」這個名頭,任你風頭盡出,可還是個賊。
這時,小編就回憶起一部曾經熱播的由成龍主演的電影——《神話》,裡面便有成龍關於文物歸屬問題的言語:「只要是人家的文物,我們就要還給人家」。這就是我大中華,無愧於禮儀之邦之稱!
所有關於歷史的歸屬問題,沒有什麼好爭議的,是誰的就還是誰的,歷史的烙印不是那麼容易抹去的,只是民族不自強,說得再多也枉然。
就讓未來替歷史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