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根據體溫來判斷奶牛的健康情況。在我們的研究項目中,也根據奶牛的體溫來了解熱應激和降溫措施的效果。乍一看,測量體溫似乎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然而,多年來,我們發現,在測量體溫時,有許多細節需要考慮。奶牛的體溫一天到晚都在變化。正因為如此,何時以及如何測量會影響結果。另外,知道體溫結果意味著什麼也很重要。這些結果可以幫助奶農管理牛群,確保牛群的福利和生產力。
01體溫變化
奶牛具有遵循每日節奏的生物鐘,會受到環境溫度和降溫方式的影響(圖1和圖2)。在一天中,體溫的波動小到1℉,大到6℉。通常情況下,上午體溫最低,下午或晚上最高。
圖1.一天中奶牛的體溫變化情況
圖1顯示了奶牛的體溫在一天內的變化情況。兩條線是同一頭牛在兩天內的體溫變化情況,第1天(藍色),奶牛的體溫在下午1點最高,而第2天(橙色)卻在下午7點最高。黑色的虛線代表了判斷發燒的保守閾值102℉(約38.9℃)和常用閾值103℉(約39.4℃)。
圖2.降溫措施對奶牛體溫的影響
在圖2這張約5小時的快照中,灰色區域代表了奶牛採取遮蔭或降溫措施的45分鐘。採用噴淋措施,奶牛的體溫下降近1℉,而遮蔭組奶牛的體溫緩慢上升。黑色的虛線代表了判斷發燒的保守閾值102℉(約38.9℃)和常用閾值103℉(約39.4℃)。
那我們何時以及如何測量牛的體溫呢?
夏天,我們在加州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測量一次、兩次或三次體溫,得出的結果都不準確(圖3)。換句話說,上午或下午擠完奶後測量體溫,並不能反應真實的情況。
圖3.體溫檢測時間點對體溫的影響
每天檢測體溫1-3次,不能很好的反應真實情況。為了獲得24小時的全貌,需要至少每兩小時檢測一次(灰色柱子)。
例如,早上擠完奶後,奶牛的體溫可能處於最低水平,晚些時候體溫可能會達到最高點。在這兩種情況下,結果都不能幫助我們做出準確的治療或降溫措施。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每兩小時測量一次體溫最能反應實際情況,然而,檢測的頻率如此頻繁,可能只有研究條件下才能實現,除非奶牛安裝了可以自動記錄體溫的設備。儘管家畜養殖的精準度在提高,但對於奶農和獸醫來說,有關能提供實時體溫結果的技術選擇並不多。
02設備很重要
測量體溫時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是設備的準確性。換句話說,就是結果的可靠性。
準確率和解析度是不同的。解析度是顯示設備能檢測到的最小溫度變化,而低準確率會導致錯誤的體溫結果。
在上述相同的試驗中,我們發現,精確到在0.9-1.8℉的設備無法模擬高精度設備(約0.2℉)獲得的體溫結果。例如,在使用低精確度設備時,幾乎80%的高體溫被遺漏了。
這些有問題的結果會對牧場的日常管理產生影響。例如,若將是否發燒作為抗生素使用的決策指標,那麼某些奶牛可能就會得不到適宜的治療。此外,我們還可能會誤將無效的降溫措施認為有效。這些都會降低奶牛的福利和導致經濟損失。
03它告訴我們什麼?
體溫的解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下午檢測到體溫結果較高,並不能直抒胸臆的指出具體的原因。在這個時候,很難將天氣和疾病影響因素分開。因此,在天氣較熱的月份,最好避免在這些時間點測量體溫。
此外,作為奶業專家,我們有時會努力的理解結果的意義,但經常會產生分歧。這種科學上的分歧,可以從獸醫和專家用於判斷發燒的體溫閾值中看出,直腸或陰道溫度從102℉(約38.9℃)到104℉(約40℃)不等。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採取更保守的方法,因為這更有益於奶牛的福利和生產性能。
奶牛每天的體溫平均在101.6-101.8℉(約38.7-38.8℃)。許多研究表明,健康和降溫奶牛的體溫多維持在這個溫度範圍內。
美編丨宣琳
責編丨馬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