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信息傳遞與植物的體溫

2021-01-10 順強農業

信息傳遞

植物不僅具有表達自自己意願的知覺與智能,而且還有著相互傳遞信息的潛能與行為。

當科學家們點燃一根火柴,放到含羞草的一枚葉片下,結果是離此葉片20釐米遠的葉片會發生偏轉,其信息傳遞和植物反應之迅速,令人驚訝。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兩位研究員在華盛頓州的西特爾附近的一片柳樹和榿樹上,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這些樹木經毛蟲侵襲後,樹葉會發生營養質地上的變化,當兩名研究員把幾百條毛蟲放在樹上讓它們「放青」,他們觀察到遭受襲擊的樹木會散發出屬於生物鹼或萜烯化合物的一類化學物質,並散布在樹葉內,這類化學物質很難為昆蟲所消化。同時,他們又意外發現,鄰近的尚未受到毛蟲侵擾的樹木已經處於防禦狀態之中,就好像它們已預先得到危險的警告信號樣。普利托利亞大學的動物學家範·霍文發現,當樅樹不止一次受到羚羊襲擊時,樅樹能向自己的同伴發出危險警告的信息,讓它們增加葉子裡的丹寧含量,收到這一信息的樹木在5~10分鐘內便執行命令。當羚羊咀嚼樹葉時,從樹葉裡釋放乙烯後,乙烯便被風快速吹走,這種物質通過空氣傳播,使其他樅樹葉裡的丹寧含量迅速地增加,從而使其他樅樹免受襲擊之害。根據相關研究,植物的根是一個巨大的信息網,它能感覺到諸多信息素。一株黑麥有1300萬個鬚根,如將它們連接在一起,可達600公裡的長度,每一鬚根上又長著無數根毛,總量達140億根,排列起來長達10600公裡。每一鬚根的端部還有特殊細胞,它們活像大腦神經那樣在同步振動,承擔著「類腦功能」,這正是植物間能能互傳信息的原因所在。

植物的體溫

植物也與人一樣,有著自己正常的體溫。每當開花時節,其體溫也會升高。佛焰花序的植物,每臨開花時,它的體溫會比周圍氣溫高出20℃以上;非洲的伏都百合能將體溫升至至43℃,並將這一溫度保持好幾小時,升溫時,伏都百合的細胞組織中所含的水楊酸比平時增強100倍。

植物的熱量是由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當佛焰花序成熟時,花序的某些部分達到了驚人的呼吸水平。這時,植物組織中每小時的氧氣量高達它本身體積的100倍,它放出的熱量足以使佛焰花序的溫度升高20℃,並使其花苞變得異常溫暖甚至發熱。

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植物的根部與韌皮部有著產熱細胞,它們能促進植物體內的物質加快輸送,增強生化反應,並提高酶活性,以抵禦寒冷,延長壽命。因此植物產熱現象也是植物對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它改變了周圍局部的小氣候,促使花的氣味揮發,從而招引昆蟲前來授粉,以促進植物繁衍。

科學家們還發現,植物不僅會發熱,還會「流汗」。這是因為植物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葉面上的氣孔張開著,既進行氣體交換,也不斷蒸發水分。到了晚上,氣孔關閉了,而根仍在吸水。這樣植物體內過剩的水從失去關閉能力的氣孔和「排水腺」(也叫「汗腺」)的渠道中排出。這種汗水因植物的不同而水量也不同,據研究人員觀測,芋頭的一片幼葉,在適合的條件下一夜可排出150滴左右的水分,而一片老葉則可排出190滴左右的水分,水稻小麥等的「出汗」量則更多。因此,植物「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它是為了保持植物體內的水分平衡,使植物物能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揭示植物快速傳遞「警報「」信息的重要信號途徑
    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通過細胞膜識別特定的分子以感知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然後將信號傳遞到細胞內部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最終到達細胞核以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儘管對於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科學家們尚未完全了解。該研究發現一些植物蛋白具有細胞膜和葉綠體雙重定位。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本報訊(見習記者何靜)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防禦有「道」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防禦有「道」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 我國細胞膜信息傳遞研究獲重大發現
    其中,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在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將細胞內外部環境隔離。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分子,以了解外部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將其傳遞到細胞內部不同區室,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葉綠體作為植物特有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對於植物生存至關重要。
  •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是高等植物進行呼吸的主要形式。是在活細胞內、正常體溫和有水的環境下,在一系列酶、輔酶和中間傳遞體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完成的。一、電子傳遞鏈/呼吸鏈:呼吸代謝中間產物的電子和質子沿著一系列有順序的電子傳遞體組成的電子傳遞途徑,傳遞到分子氧的總過程。
  • 什麼是食蟲植物:具有捕食昆蟲能力的植物稱之為食蟲植物
    食蟲植物是一種會通過捕獲並消化動物而獲得營養(非能量)的自養型植物。食蟲植物的大部分獵物為昆蟲或節肢動物。它們大多都生長在較為貧瘠的地方,特別是缺少氮素的地區,例如酸性的沼澤和石漠化的地區。目前已知的食蟲植物全世界共10個科21個屬約600多種,典型的如豬籠草、捕蠅草、茅膏菜、瓶子草等。什麼是食蟲植物食蟲植物定義:具有捕食昆蟲能力的植物稱之為食蟲植物。食蟲植物一般具備引誘、捕捉、消化昆蟲,吸收昆蟲營養的能力,甚至是一些蛙類、小蜥蜴、小鳥等小動物,所以也稱為食肉植物。
  • 含羞草是種對外界非常敏感的植物,而它的神經元傳遞依賴於什麼?
    辦公室裡有一盆能在這兩天跳舞的植物。腰部很柔軟。如果它沒有被我帶回家,交給我母親,它基本上就結束了,那麼它會枯萎嗎?如果失水太嚴重,它就會萎蔫,所以有時我們會看到原汁原味。葉子因為細胞壁收縮而變皺,但也有一些植物本身引發排水機制的情況。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
    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產生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植物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植物也需要面對來自周圍的各種威脅,會受到包括植物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使植物生病甚至死亡。
  • 植物如何發「警報」?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獲重大發現
    王筱驕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西班牙籍Rosa Lozano Duran研究團隊8月24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植物營養測定儀的功能特點以及用途意義
    植物營養診斷儀又叫植物營養測定儀,是由託普雲農研發供應,該儀器是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測量植物葉片葉綠素、氮素和葉溫。該植物多參數測定儀還具備歷史數據查看,三種參數同時顯示功能。且能快速無損測量的植物葉片,是現代植物養分檢測的重要儀器設備。 功能特點: 1、快速無損植物活體檢測,不影響植物成長。 2、一次操作可同時測定所有參數,實時顯示。 3、氮,葉綠素,葉溫,葉片溼度四種參數同屏中文顯示,可同時儲存,自動求取四種指標的平均值。
  • 植物大咖在滇研討「植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
    新華社昆明11月14日電(記者嶽冉冉)雲南省植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學術研討會13日至14日在昆明召開。350多位植物學工作者共同分享學術成果。大會設7個大會報告,內容涉及植物區系、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學、植物化學及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19個主旨報告和54個專題報告,內容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生物學、植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植物化學與資源持續利用、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等多個領域切入,展望了植物學科的前沿和發展趨勢。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產生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植物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植物也需要面對來自周圍的各種威脅,會受到包括植物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使植物生病甚至死亡。
  • 植物細胞生理
    (都有細胞膜)②所有細胞都有兩種核酸,即DNA和RNA,它們作為遺傳信息複製與轉錄的載體。(都有DNA和RNA)③除個別特化細胞外,作為合成蛋白質的細胞器——核糖體,毫無例外地存在於一切細胞內。(都有核糖體)④細胞的增殖一般以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分裂,遺傳物質在分裂前複製加倍,在分裂時均勻地分配到兩個子細胞內,這是生命繁衍的基礎和保證。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
  • 植物細胞
    植物細胞讓我們在顯微鏡下探究微觀植物細胞的世界
  • 植物「記憶」影響後代存活
    本報訊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日前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信息網上線
    5月21日,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NPSRC)門戶網站——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信息網上線運行。  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信息網是在原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NSII)的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CVH)共享網站基礎上升級改造而成的,除原有的植物子平臺外,還新增了教學子平臺、自然保護區子平臺和極地子平臺內容。
  • 很神奇 植物竟然也有神經系統
    2018年9月17日消息,在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上,美國和日本科學家發表文章中稱,植物可能藉助類似動物神經系統的系統傳遞有危險的信息。科學家們解釋說,在植物葉子受損時植物的莖葉會由於鈣的數量變化而「獲悉」這一切。
  • 植物居然也可以用語言交流?
    英國的科學家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植物有「語言「了。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正常情況下,植物發出的聲普節要輕微。曲調和諧,但遇到惡劣的天氣情況或某種人為的毀壞時,它們就會發出低沉,混亂的聲音來表現它們的痛苦。英國專家介紹,植物的語言被稱為「微熱量語」。人們通過種特殊的儀器植物探測,把儀器的線頭與植物連周周的維物場接。人們戴上耳機,就可以聽到植物說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