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記者 朱童戈)轉眼間2019年已經過去了一半,記者今天(6月30日)從國家氣候中心了解到,今年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具有開汛早,降雨分布「南多北少」、暴雨過程多,強度大、強對流天氣頻發等特點,由於天氣氣候覆雜,氣象災害點多面廣,今年汛期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形勢較為嚴峻。
特點1:開汛早 降雨分布「南多北少」
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數據——今年華南地區3月6日入汛,較常年偏早26天;江南地區梅雨6月5日開始,入梅時間偏早3天;長江中下遊於6月17日入梅,較常年偏晚3天。
另外,國家氣候中心預計江淮地區將於7月初入梅,入梅時間較常年(6月21日)偏晚。
今年華南前汛期強降雨頻繁、雨量大,較常年同期偏多17.4%。主汛期(6月)以來,我國降雨呈現「南多北少」空間分布特徵。
特點2:暴雨過程多 強度大 重疊度高
入汛以來(截至6月),我國共出現16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且雨帶重疊度高。廣東、廣西、湖南、江西、貴州等地多次出現暴雨過程。
在6月6-13日強降雨過程中,湖南中南部、江西、浙江南部、福建及貴州、廣西北部、廣東中東部等地累計降雨超過100毫米,200毫米以上區域達12萬平方公裡,其中廣西桂林最大點雨量832毫米,江西吉安758毫米。
6月17日至24日降水量普遍有100毫米至250毫米,沿江及以南地區的部分強降水落區和前期重疊。
特點3:對流天氣頻發 強度大 影響廣
3月以來,我國已出現24次較大範圍強對流天氣過程。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強對流天氣最為活躍。
今年汛期氣候趨勢預測:
根據前期中國氣象局與水利部等單位對今年汛期全國氣候趨勢的預測——2018年9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仍然持續,主汛期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降雨呈「南多北少」分布,我國東部主要多雨中心位於江淮南部至華南北部,夏季長江中下遊及太湖流域可能出現較重汛情。
淮河流域南部、黃河下遊、海河及遼河流域需防範階段性暴雨洪澇災害。
西南地區西部和東部降雨偏多,特別是四川長寧地震災區,暴雨引發山洪地質災害可能性大。
編輯:高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