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墨江縣城西的北回歸線標誌園,以其獨特的天文、地理、園林、雕塑、民俗民族文化等旅遊資源,成為滇南乃至東南亞旅遊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昆曼國際大通道上的第一個國家AAAA級景區。
這座金燦燦的塔叫"超越",塔高23. 5米,正好是北回歸線緯度數,從塔底到塔頂共有九九八十一級臺階,代表人一生中會不斷遇到挫折和磨難。
這是日月交輝,池中兩個重達16噸的大理石球,每年復末初秋之時,由於太陽、月亮、地球的公轉自轉跑到同一條線上,在日光月光的照射下,石球會產生不同方向的光並交織在一起,形成日月交輝的景觀。
這是主標塔,每年6月21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太陽一年中所能到達北半球最高的緯度,這時北半球各地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在北回歸線上的地區出線立竿不見影現象。
這是日晷,日是太陽,晷是影子,這是我國古代利用太陽的投影測得時間的一種工具,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
這是天文館,是雲南第一個天文科普館,也是東半球北回歸線上最大的單體天文館。
這是觀星亭,亭子頂部縱橫交錯的格欄可將夜晚的星空分為一塊塊小區域,方便辨認各個星座,很有意思。
圖為哈尼取火臺,三條氣勢磅礴的神龍組成哈尼族頭塘中常見的三角灶,在哈尼人民的心目中,這個取火臺是非常神聖的地方。
我去拍照時,剛好看到天空的明月,便用仰拍的方式,變換角度把月亮裝進了灶心裡。
這是石陣廣場,由十二根巨大的石柱組成,代表著哈尼族的十二支系。
圖為雙子星廣場,墨江的雙胞胎較多,有"雙胞胎城"之稱,當地人認為這與北回歸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廣場上矗立著一對夫妻的雕塑,夫妻各在北回歸線的一邊,妻子已懷有身孕。
後面的雕塑表現妻子腹中孕育著一對雙胞胎。
雕塑的前面有許願池,並有兩口井分別在北回歸線的兩邊,稱為"雙子井",想生雙胞胎到這裡來許願的人要先喝一喝井中的水。
不僅如此,還要在這張「雙胞床"上睡一睡,然後還要在旁邊的鏈子上繫上紅布條,並結一把同心鎖。
這是雙子吉祥碑,上面刻滿了墨江雙胞胎的名字,全縣有1200多隊,而生活在北回歸線的就有600多隊。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二,會在這裡舉辦北回歸線國際雙胞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