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陽系的唯一生命體星球,地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孕育出了各種各樣的生命,也是人類的唯一家園,但是地球的環境在人類的發展下,已經不堪重負了。
火星便成為了科學家探索的目標,因為火星與地球一樣,都是類地行星,地質構造與地球也是非常相似的,並且火星也有四季交替,另外火星的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平均火星日為24小時39分35.244秒。
火星的這些特質與地球的確很相似,因此有科學家認為火星生命是存在的,並且在後來的探索過程中,也確實證實了火星遠古時期的環境狀況適宜微生物生存。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火星不是一顆沙漠行星嗎?它的表面布滿了砂礫、巖石,乾旱而缺水,時常還會發生塵暴,如此惡劣的環境,火星又怎麼會誕生生命呢?
維京號(或海盜號)Viking probes曾做實驗檢測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實驗給出了陽性的結果,之後「好奇號」對火星基巖樣品的分析顯示,樣品中含有磷、氮、氫、氧、碳,這些都是支持生命存在的關鍵化學成分,所以火星的古代環境是存在生命的。
那麼火星又是如何變成如今這個樣子的呢?NASA科學家根據近5-10火星數據推測,在遠古時代,火星上是有大氣層的,並且環境與地球一樣,一片生機盎然,並且當時的火星也存在磁場。
在磁場的保護下,火星的大氣被很好地鎖定在火星上,火星也可以抵擋來自宇宙的射線以及太陽風等的侵害,但是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上的磁場消失了,導致火星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大氣層稀薄,萬物凋零,塵土飛揚。
但是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並沒有放棄,2008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鑑別出有水蒸氣產生。之後在2015年,科學家稱火星表面曾非常溼潤,含水量超過北冰洋。
美國宇航局行星科學部門主管吉姆·格林指出,對火星大氣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火星幾乎整個北半球在歷史上都曾經被深度達到1英裡左右的水體所覆蓋,這項研究還發現火星地表直到大約12億年前還存在著大量的水體。
此後在2018年,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2019年「好奇號」發現了火星上曾有鹽水湖,顯示出氣候波動使火星環境從曾經的溫潤、潮溼演化為如今冰凍、乾燥的氣候。
水是生命之源,曾經「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在火星發現了一處早已乾涸的遠古淡水湖,並且找到了碳、氫、氧、硫、氮等關鍵的生命元素。對此科學家表示,理論上這個湖泊曾經支持過一些簡單的微生物存活。
火星上的水資源很有可能意味著火星上是存在火星生命的。而關於生命的起源,目前有創造論、自然發生說、宇宙生命論以及化學起源說,其中化學起源說還是比較靠譜的,米勒在進行實驗的時候,通過模擬地球環境,在最簡單的大氣中,讓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這個實驗一共生成20種有機物,其中11種胺基酸中有4種(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穀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這項實驗證明,由無機物合成小分子有機物是完全有可能的。
火星雖然沒有地球一樣溫和的環境,但是根據米勒實驗來看,火星要想誕生生命也是有可能的。不過由於火星的大氣層比較稀薄,大氣密度大約只有地球的1%,而且火星也沒有磁場,所以要想火星生命能夠順利誕生出來,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要有磁場。
根據科學家的發現,火星磁場正在復甦,火星內核也在恢復,但是火星恢復的速度有點慢,大約需要7億年的時間才可以恢復到抵抗太陽風的水平。不過人類可以製造人造磁場來幫助火星抵抗太陽風以及宇宙射線。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用該實驗室最大磁體裝置產生了高於100特斯拉的強磁場,100特斯拉大約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的200萬倍!吉姆·格林表示,在火星與太陽軌道上找到一個L1點,並在該點上放置人造磁場,那麼火星就會免受傷害,從而鎖定大氣層,不受到太陽風的影響。
有了大氣層、水資源以及磁場,火星生命的誕生就指日可待了,即使無法誕生火星生命,火星也會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那麼大家對於這件事情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