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木
近兩年,關於美食的紀錄片和含有美食元素的綜藝節目越來越多、越來越火了。從總體上看,這些節目大多製作精良、「秀色可餐」,既出色地反映了中華飲食博大精深的意蘊,也能帶領讀者上山入海,飽覽祖國自然風光,領略各地物阜民豐的社會百態,看後不止令人食指大動,還大飽眼福,大長見識。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個別的美食節目中,出現了烹蛇、宰鼠等吃野味鏡頭,這就不僅有違公序良俗,而且還會對觀眾產生錯誤的引導。
文化有精華與糟粕之分。對野味的推崇和痴迷恰恰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糟粕,是需要拋棄的部分。一些人愛吃野味,大概率是中了民間偏方中關於野味滋補記載的套路,其實所謂吃鹿可以壯陽強身、吃穿山甲可以祛瘀散溼等都是經不起科學推敲的民間理論,不為正統中醫學所承認。野味是否治病大可商榷,野味致病卻是不爭的事實,野生動物的肌肉、血液裡存在較多的細菌、病毒、寄生蟲,通過蒸煮很難殺死,病毒傳染的危險性很高。野生動物與人的共患病有100多種。17年前的非典型肺炎,現在正在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學調查顯示都與食用野味的行為存在高度的關聯性,教訓可謂深刻沉痛。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含有食用野味內容的美食節目和紀錄片,大有規範管理的必要。建議主管部門像當初推行禁菸令一樣,禁止在傳媒平臺上刊播有關吃野味的文章和鏡頭。
中華飲食有五味,酸甜苦辣鹹,每一味都可以拍出無數精彩的中國故事,沒有了野味,這些中國故事會更加健康、更具有正能量,如此,也會走得更遠,傳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