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美食紀錄片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追美食紀錄片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近期,《風味人間》第二季、《尋味東莞》的播出,再次挑逗了食客的味蕾,喚起人們對美食的想像。《風味人間》第二季從全球視野出發,在美食故事的娓娓道來中,探究世界各地美食千絲萬縷的聯繫,呈現各地美食的新鮮滋味。《尋味東莞》則立足東莞地道的美食風味,從順應天時、依山傍水和遷徙交融三個角度展現當地美食風貌,以美食勾勒出當地鮮活的人和事,進而管窺廣東美食文化的原貌,展現風味流轉背後的歷史更迭與時空碰撞。

在「網際網路+紀錄片」的創作和播出模式下,美食成為一個重要題材。《風味人間》《萬物滋養》等紀錄片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成了「流量」「網紅」和「爆款」,實現了品牌化的營銷和類型化的創作。這些紀錄片還通過陌生化、日常美學和戲劇性的手段,在影像層面完成了對於生活方式與文化遺產的再次賦義,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轉變為當下中國社會的重要文化現象,以當代網際網路平臺和視聽媒介為手段、推動了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

「高概念」的製作模式與「電影質感」的視聽呈現,國產美食紀錄片正在實現超越

近年來,幾個主要的網際網路視頻平臺都先後推出美食題材的紀錄片。大眾化的選題、獨特的視角、不斷升級的視聽手段,點燃大眾的觀看熱情,幾乎每一部美食紀錄片的推出都會成為熱點話題。這一成功的紀錄片類型,為我們思考和探索如何開展視聽作品的精品化建設提供了啟發和經驗。

從這些成功經驗來看,精品化包括了視聽技術和觀念的不斷創新,文化產品品牌的塑造和提升,以及價值系統的主流和共享。以《風味人間》為例,僅前後兩季《風味人間》在騰訊視頻的總播放量就接近20億元。此外,騰訊緊接著《風味人間》第二季結束就上線了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用鏡頭帶觀眾看到了東莞人的遷徙,還有他們餐桌上的變與不變。其他網際網路視頻平臺如B站也在《人生一串》首季成功播出後馬不停蹄地開展了系列化的工作。

除了在美食內容方面不斷開拓之外,這些紀錄片都借鑑了「高概念」的製作模式,追求「電影質感」的視聽水準。淺景深的特寫鏡頭與提供特殊視角的航拍等拍攝手段體現出網際網路紀錄片對奇觀化效果的追求,這些堪比電影的畫質和精心選擇的拍攝題材共同構成了奇觀化的觀賞效果,成為近年來紀錄片提升品質和市場表現的重要推動力。

例如,《風味人間》第一季的第一個段落展示的是新疆庫爾特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和飲食,影片用特殊拍攝的方式細緻入微地呈現了冬季入夜氣溫驟降之後馬肉馬腸極速凍結、長出冰晶的過程。在《尋味東莞》中,漁民在夜裡出海捕魚、人們晾曬耙齒蘿蔔等畫面鏡頭,都隨著當時拍攝的環境由近及遠,轉為更加宏大視角的航拍方式,瞬間將生活化的細節提升到了更高的視角,為日常平凡的美食生活帶來了一種強力的震撼效果。

這種根據食材和製作過程而專門設計的特殊拍攝手法廣泛地存在於這部系列紀錄片的絕大多數故事段落中,成為美食紀錄片新的視覺技術標杆和宣傳推廣時用來代表視聽品質和觀看體驗的典型元素。可以說,當前中國的美食紀錄片的系列化和奇觀化的水準正在接近甚至超越海外電視臺,已經較為成熟的其他題材紀錄片,成為影視精品創作的標杆。

既具有跨文化的穿透力,也是中華文明在當代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依託

美食不僅是當下網際網路紀錄片的一個大IP,而且一直以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早在美食紀錄片流行之前,中餐館就已經開遍全球,成為很多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隨著視聽媒介成為當下全球最為流行的大眾傳播形態,通過視聽化和飲食實踐來了解中國文化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現象,《風味原產地》是第一部登陸奈飛(Netflix)的中國團隊紀錄片作品,網紅李子柒發布在海外平臺上的一系列飲食題材的短視頻同樣帶動了中國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流行的美食紀錄片不僅用奇觀化的影像和戲劇性的故事介紹了中國的飲食,而且也用當代觀眾乃至世界觀眾能夠理解的方式,以飲食為手段、探討屬於中國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對於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的選擇。從飲食人類學的視角來看,很多文化群體都把屬於這一群體的獨特情感和觀念都附著在飲食這一日常行為中;事物不僅定義了個體的社會身份,也傳遞了文化習慣和生活方式等諸多信息。《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舌尖體」在社交短視頻中的流行,以及圍繞美食紀錄片而形成的大量社會討論,都證明了這類紀錄片已經深刻影響到了公眾關於自身文化的想像方式,甚至是形塑和強化了共有的生活經驗和共享的文化模式。

在這些關於飲食文化的視聽敘述中,兩類文化觀念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喜愛。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家人親情的重視,家庭成為個體的避風港和加油站。這不僅是美食紀錄片能夠不斷撩撥中國觀眾心弦的成功之處,而且也讓國外尤其是東南亞觀眾感受到熟識和親近。其次是飲食文化中體現的對於天地萬物的熟知與尊重,傳遞了個體與世界之間的和諧關係,渲染出人與草木山河之間的物類相通。這些文化要素和價值系統既具有跨文化的穿透力,同時也能夠為現代生活所接受,是古老中國文明在當代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依託。

紀實場景與充滿生活質感的鏡頭,讓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向前臺

美食紀錄片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是,它是當下視聽作品類型中為數不多的堅持講述普通人的日常故事的一個類別。雖然影片中不乏國際大廚和精英人士,但普通人在這類紀錄片中是毫無疑問的主體,他們的生活也往往是觀眾最關注最欣賞的部分。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了當前文藝領域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要求,讓普通人的日常奮鬥在大眾媒介呈現中獲得了應有的位置。

在「雅俗」或「高低」的文化類目中,美食是典型的來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以口傳心授為載體的俗文化。在紀實性的場景中,網際網路紀錄片將美食還原到每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三餐,關注的是季節性的食材、區域性的自然生態,以及食品加工和享用背後所呈現出來的家庭觀念和血脈親情,激活了「在家吃飯」「媽媽的味道」「最常見的也是最美味的」等普通人心中對於日常生活的固有信念。尤其是《人生一串》《早餐中國》《尋味東莞》等影片,在奇觀的影像風格之外開拓出另外一條突出「煙火氣息」的「技術路線」,容納了更多的紀實場景、日常對白甚至是看上去和主題無關的閒談,充滿了生活質感。

普通人走上影片的前臺,不僅生動地展示出當下中國人如何將歷史傳統延展到當下生活中,而且也有助於其他文化群體跨越障礙和壁壘、在當代生活的語境下認識真實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相比於影視明星和發展成就,普通社會成員的平凡生活同樣具有跨文化分享的價值;一餐一飯、柴米油鹽,往往能夠激發不同生活外表下相通的生活體悟,帶來真正的相互理解和美美與共。

(作者:梁君健,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必看的清單:電影+綜藝+美食紀錄片
    每當我出現這樣的小困擾時,總會去尋找一部很適合撫平心靈的紀錄片、電影或綜藝之類的。綜藝類:嚮往的生活顧名思義,這是一部去取材於農村生活的節目。節目中有獨掌大廚的黃磊,還有善解風情、幽默的何炅等人;而蘑菇屋,正是他們的家。
  • 紀錄片《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 導演揭秘節目幕後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生一串》,再到《風味人間》,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部美食紀錄片在大家的朋友圈中「霸屏」,把深夜觀看的人饞得嗷嗷叫。 2012年面世的《舌尖上的中國》,曾號稱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而這次《風味人間》,拍攝技術也進一步升級,運用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拍攝方式,將視角縮小到「分子級」,去窺見食物細微的變化和紋理。 利用這些拍攝手法,可以看到在醃製的過程中,細小的鹽粒是如何一點點滲入到肉裡;也可以看到滷水與豆漿相遇後,如何凝結成豆腐。
  • 舌尖上的美麗鄉愁,美食紀錄片的文化功能
    張慧瑜2012年「意外」出現了一部呈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七集紀錄片在央視綜合頻道《魅力記錄》欄目一經播出就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圍觀」,成為近些年難得一見的製作與口碑俱佳的國產原創紀錄片。據統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0.48%,比同時段電視劇高出30%。
  • 十部頂級美食紀錄片
    待就餐時,點開美食節目,倍感食慾大增?香氣撲鼻的美食隔著屏幕就能流口水~快來看看吧!《老廣的味道》1~4季豆瓣評分:8.3《老廣的味道》以獨特視角深入廣東美食腹地追根溯源,挖掘原汁原味的美食美景,體現特色全粵菜譜。
  • 這部美食紀錄片完爆《舌尖3》!
    原來他們都被一部美食紀錄片徹底俘獲了!——《人生一串》。截止到目前,這部低成本、小製作的美食紀錄片首集播放量已超過900萬次,B站評分9.8分,豆瓣評分9.0分。小美食,大講究美食類紀錄片,其核心自然是美食。
  • 美食紀錄片的「三國時代」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往往菜還沒做好,人的故事已經佔了一半篇幅,這是美食紀錄片的「人文復興時代」。2018年的《風味人間》既脫胎於《舌尖》,又在敘事上出現了明顯的「倒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省略,再沒有不必要的煽情和潛在說教。本土化敘事與國際化主題結合後,是美食紀錄片的「新美食本位時代」。
  • 紀錄片《大地私宴》深度挖掘美食背後的人生百態
    圖說:紀錄片《大地私宴》 官方圖溫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造就了太湖邊一望無際的竹海。微風拂過,翠綠映入眼帘,竹林簌簌作響,一副電影《臥虎藏龍》裡的中國氣派。幾千年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似乎都流淌著碧綠的血液——竹子,是生產與生活的最佳原料,也與土地、山川、溪流一起,孕育了各種神奇的珍寶:竹蓀、竹蓀蛋、竹鞭筍……炊煙升起,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日復一日。突如其來的造訪者打破了寧靜,紀錄片《大地私宴》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 日版李子柒:美食與自然生活
    《小森林》這部影片很像紀錄片,節奏舒緩卻不拖沓,在一幕幕讓人讚嘆的景色中同大家分享日本的農村生活,講述女主角市子的生活故事和現代化下農村的現狀,講述美食的製作方法。看似普普通通的敘述卻充滿了人生哲理。《小森林》分為冬春篇和夏秋篇,但實際上每個季節的講述和記錄都是獨立的。
  • 紀錄片正進入黃金時代 衛視視頻網站力推好作品
    原標題:紀錄片正進入黃金時代   記者了解到,2018年,騰訊視頻仍會大力推出備受關注的紀錄片項目。比如《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離職央視後第一部作品《風味人間》就賺盡眼球,主題依然和美食有關。《王朝》《佳節》也會陸續開播。   此外,愛奇藝、優酷專設「紀錄片頻道」,雖然目前它的重要性不如綜藝、電視劇,但內容更新速度很快,點擊量增長勢頭日益明顯。
  • 煙火氣中擼起人生一串 誕生於網絡的美食紀錄片為何大受年輕人歡迎?
    國內首檔由視頻網站Bilibili和旗幟文化傳媒聯合出品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最近收官,這部展現國人燒烤情結,以及全國各地獨具特色的燒烤文化的紀錄片自6月20日播出到現在,不光播放量驚人,豆瓣評分也高達8.9,遠超出之前口碑斷崖式下降的《舌尖上的中國3》。
  • 紀錄片回春潮:《風味人間》美食誘惑,西瓜視頻探秘宇宙
    周日,騰訊視頻《風味人間2》即將帶著各式各樣的美食回歸,這或將給已經趨於平靜的紀錄片江湖,帶來了一些新的活力。伴隨著視頻網站紛紛入局紀錄片領域,視頻網站也逐漸已經演變成為紀錄片主攻的戰場,而以優愛騰為代表的傳統視頻網站,在網絡紀錄片上已經小有成就,而西瓜視頻、抖音、快手等也開始往這方面進軍。
  • BBC紀錄片盤點全球最健康飲食方式—新聞—科學網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首發是在2014年,直到目前為止,網絡播放量還不足十萬。但它的突然翻紅,吸引了更多新觀眾觀看,不失為一件好事。大家跟著兩位主持人,從非洲平原,到南太平洋海岸,去尋找世界上最好與最差的飲食,通過觀察別人的飲食習慣,從而讓自己變得更會吃。
  • 網生紀錄片旺盛成長 2021鵝廠紀錄片全面亮相
    27日,2021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在上海舉行,會上,騰訊視頻發布了包括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三季、歷史紀錄片《鳳凰》、《敦煌:生而傳奇》、《布達拉宮》、與BBC合作的「胖滾計劃」新作《完美星球》在內的多部精品內容,並通過大會分享了全新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
  • 全新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首發片單,《早餐中國》領銜播出
    近日,由騰訊視頻自製的全新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正式官宣,目前首發片單中包含:《早餐中國》、《向著宵夜的方向》、《沸騰吧火鍋》、《開動吧海鮮》四部美食紀錄片。「一日之食」IP通過有鮮明場景感、時間性、煙火氣的內容,刻畫出不同地域、職業、面貌的美食人物肖像,《早餐中國》第三季作為「一日之食」首部美食紀錄片將於10月19日播出。
  • 紀錄片《被點亮的星球》即將首播,國內流媒體爭相布局紀錄片
    這部由優酷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耗資兩億多美金、通過宇宙奇觀與墨西哥亡靈節等人文故事,預示著人類成長和地球成長之間的隱喻,並為中國版帶來了郎朗、萬茜的明星陣容配音。它試圖去驗證國內紀錄片的製作與出品,正逐漸彌合與國際高質量與高度工業化作品間的差距。《被點亮的星球》的上線,對於國內紀錄片愛好者們來說,又是難能可貴的好消息。
  • 讓學科學、愛科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十多年來,全國科普日已成為公眾了解科學的重要窗口,成為全民參與科學的大Party。它也見證了中國公民科學素養逐步提升的歷程。與此同時,科普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創新,本身也是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進步的標誌。這項主題活動中,青少年通過文字、繪畫、模型等方式,描繪了他們心中的月球基地。歐陽自遠、鄭永春等業內知名專家幫助學生們完善自己的構想,並用虛擬實境的方式把他們的構想呈現出來。記者看到大屏幕上展示了三角履帶式、長腿大眼式等各式各樣的月球車。講解員李競萌告訴記者:「這些月球車都是小朋友們設計的,全國有678名中小學生參與了活動。」
  • 2020年值得看的紀錄片全在這裡了
    今年上線的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通過一段段有趣的旅程,重新解讀旅行的目的和讀書的意義。不僅借用讀書旅行嘗試了新的表達方式,也充滿了人文的溫度,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關於情緒、職業等社會問題的思考。除此之外,《此畫怎講》通過對一幅中國古代人像名畫進行真人場景演繹,並用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傳遞給觀眾相關歷史信息和知識點。
  • 河北省大型紀錄片《家鄉的味道》第三季近日正式開機
    紀錄片《家鄉的味道》第三季是國內首次使用最先進的影像設備面向整個河北省展開的紀實性影片。這部展現河北美食及美食文化的獨特影片,飽含著「紀錄片」之外的故事。紀錄片《家鄉的味道》第三季由《回味》《家戀》《睦鄰》及《幕後》組成,是一部單集45分鐘的標準大型紀錄片。全片以日常生活中的美食為中心,通過近38個故事展現河北大地上的美食之鮮和人們的生存狀態,攝製組橫跨河北地域,圍繞四十多個城鎮村落美食為拍攝對象,實地走訪,用美食呈現當地文化的溫情反映河北傳統文化傳承、傳統生活方式延續、美食文化得到保護等情況。
  • 2021紀錄片行業仍逃不掉「味蕾刺激」?
    來源:傳媒內參 文/張穎 近年來,視頻平臺提升了對紀錄片重視程度,作品上線的數量成規模化,成為紀錄片的主力播放平臺之一。近幾年,隨著國產紀錄片機構的快速成長,以投資方式參與聯合出品擴展國際合作的項目逐漸增多,以探險自然類作品為主且B站打頭陣,比如嗶哩嗶哩與美國國家地理聯合出品了《未至之境》、與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聯合出品了《決勝荒野之華夏秘境》。
  • 美食紀錄片別再烹蛇宰鼠
    □李子木  近兩年,關於美食的紀錄片和含有美食元素的綜藝節目越來越多、越來越火了。從總體上看,這些節目大多製作精良、「秀色可餐」,既出色地反映了中華飲食博大精深的意蘊,也能帶領讀者上山入海,飽覽祖國自然風光,領略各地物阜民豐的社會百態,看後不止令人食指大動,還大飽眼福,大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