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過後,朋友圈被一部BBC紀錄片刷屏——The World’s Best Diet(《全球最佳飲食》)。片子收集了全球50種不同國家的日常飲食類型,結合專業營養師與醫生的意見,由差到好,列出了一份全球飲食習慣的評分。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首發是在2014年,直到目前為止,網絡播放量還不足十萬。但它的突然翻紅,吸引了更多新觀眾觀看,不失為一件好事。大家跟著兩位主持人,從非洲平原,到南太平洋海岸,去尋找世界上最好與最差的飲食,通過觀察別人的飲食習慣,從而讓自己變得更會吃。
節目一開始,紀錄片交代了他們在諮詢專業醫生和營養師的意見後,將評價一個地區飲食習慣好壞的指標定位成幾個方面:攝入脂肪類型、飲酒量、超重比例、與飲食相關的癌症、壽命等。
排名最靠後的包括南太平洋的島國,以及俄羅斯、墨西哥、科威特、美國等。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共同的特點就是食用大量精加工的方便食品、快餐。這些食物中的食用油和糖的含量非常高。
其中,馬紹爾群島的島民主要依賴罐頭食品,包括蔬菜和肉類,這直接導致他們的超重和糖尿病發病率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再比如墨西哥人習慣的零食、飲料,使得三分之一的人口面臨超重問題;俄羅斯則是由於酒精的關係,導致肝病、酒精中毒、醉鬥、意外,四分之一的男性活不過55歲。
很多網友也意識到了這個正在全世界蔓延的問題,就是紀錄片中提到的「新世界症候群」。速食、快餐早就成為了全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流行文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青少年正在受到這種文化的嚴重影響。
相較而言,中國的飲食習慣在這部紀錄片中排在了前二十內的位置。儘管它提到,大量食用大米可能會使血糖升高,但好在中國傳統飲食中包含了大量蔬菜。
此外,東南亞各國的排名也都不低。紀錄片提到了一種非常重要的香料——辣椒。科學家發現,辣椒中的一些化合物不僅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還能釋放內啡肽。
值得一提的還有韓國。韓國是世界上肥胖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我們可以看到,魚、新鮮蔬菜、醃菜在他們日常飲食中的佔比特別高,他們食用的蔬菜量甚至是英國人的兩倍。在韓國最出名的「泡菜」中,含有很多益生菌,且放置時間越長,維生素B12含量越高。有意思的是,儘管韓國早已進入了高節奏的現代生活,但他們非常忠實於他們的傳統飲食習慣。
在亞洲,還有兩種食物被發現對人體的健康有益,比如斯裡蘭卡人常吃的椰子,和印度人喜愛的咖喱。多吃椰子可以有效降低不好的膽固醇,增加好的膽固醇,而薑黃根粉的化學物質,對預防和治療某些癌症是有效的。
在排名前十的國家中,有一個國家的飲食曾讓科學家都覺得不解,那就是法國。法國人熱愛美食全世界都知道,香腸、肉醬、鵝肝醬、紅酒、芝士統統少不了。即便這樣,他們仍能維持較低的膽固醇,國人的心臟病發病率還是歐洲最低的。科學家解釋,雖然法國飲食中含有的高脂肪不少,但總體營養結構很合理,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攝入量較少。還有研究認為,這與他們對待食物的態度有關。法國人特別專注一日三餐,有很好的飲食氛圍,每天至少花兩小時,且量少,不吃快餐,其餘時間幾乎不吃零食。
需要提到的是,如今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的「新北歐飲食」「地中海飲食」,的確是受到肯定的。前者主要是由漿果、燕麥、黑麥等穀物,以及魚類、蔬菜組成,後者習慣多吃豆類,蔬菜、水果、魚,適量奶類、葡萄酒,少量紅肉,很多橄欖油。在義大利一個名叫坎波迪梅萊的地區,人們的平均壽命為95歲,列全球第一。科學家研究發現,除了30%的基因因素,其餘主要跟他們純天然的飲食方式有關。
在不同的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一定離不開當地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即便是紀錄片評選出的最健康的飲食方式也並非唯一的標準答案,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事實上,看過紀錄片的人就會發現,遵循平衡膳食的營養金字塔才是最普適的健康方法。(朱香)
《中國科學報》 (2018-10-12 第5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