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烏木加工店堆放著很多烏木原料和疑似烏木的原料,等待雕刻後高價售賣。
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青田村4組魏女士家的油菜地,被「盜木者」挖出一個直徑三四米的大坑。
王興福老漢曾從盜挖者手中繳獲鐵錐和烏木。
村民所指的回填土坑,是不久前盜挖烏木者挖斷全村天然氣管道的位置。
因烏木價格不斷走高,不少人打起都江堰等地農田的歪主意
夜已深,風吹得樹葉沙沙響。
都江堰老漢王興福總覺得自家的菜地裡「有人」,他抓起電筒,悄悄移步過去。
「嚓嚓……」地裡傳出詭異的挖掘聲,夾雜著人的喘氣聲。電筒打開,光亮射在一張驚恐的男人臉上。
「你們是哪個,在幹啥子?!」王興福搖晃著電筒,「好傢夥,總算逮到『鼴鼠』了!」
這是最近發生在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青田村的一幕。王興福的菜地裡留著的大坑至今還未回填。而他繳獲的戰利品——一根鐵錐,外加兩塊100多斤重的烏木,放在客廳裡。
近年來,因為烏木價格不斷走高,不少人打起了都江堰、崇州等地農田的歪主意。這些被村民稱為「鼴鼠」的人,靠著簡單的探測工具,在附近村落農田瘋狂尋找烏木。
他們帶走了大小不一的「戰利品」,而農田裡則留下了一個個大坑。
村民講述
油菜地挖出大坑只差一步帶走「烏木」
「我家的田,前幾天被人挖出了一個『天坑』,人站在田埂上都看不到。」4月19日下午,在青城山鎮青田村4組,居民魏女士攔住七嘴八舌的鄰居,非要讓記者先去看看她家的田地。
走過一段田埂,來到一片菜地,油菜花剛謝不久,地裡有明顯的踩踏足跡,一片油菜稈倒在地上。撥開油菜走進去,菜地的正中央赫然可見一個碩大的坑。坑的直徑足足有三四米,深達兩米。因為近來下雨的緣故,已經積了半坑的水。
「就是盜烏木的那幫人挖的。神不知鬼不覺,人也沒有逮到,都是深更半夜來的。」魏女士指著深坑說,前幾天她來看油菜,偶然發現地裡被挖了個大坑,土壁上鍬紋明顯。鄰居們推測是好幾個人挖的,而且一夜挖不出這麼大的坑,應該是連續挖了幾天。
奇怪的是,魏女士發現菜地大坑後,這幫人就再也沒來了。魏女士說:烏木』差一點就被挖走,估計被發現後,他們也不敢來了。」
魏女士說,經過仔細觀察,藏在水下的應該是一塊小「烏木」,大概100來斤重。當時發現農田被人挖了坑後,魏女士家人報了警,派出所民警到現場查看後,表示將進行調查。
村民午夜逮「鼠」繳獲鐵錐和兩塊烏木
這樣的坑,在青田村有很多。該村的王興福老漢和幾位村民,帶著記者查看了村裡不少人家的農田,大的坑直徑好幾米,小的也有水桶大小,都是盜挖烏木的人留下的。不少村民只有自己回填那些坑,而有一些現在還保持原狀。
廖先生有不少親戚在附近村鎮,他告訴記者,像青田村這種地裡被人挖出大坑的情況,附近的大觀鎮、翠月湖鎮等地也有。
這些偷偷挖坑找烏木的人,趁著月黑風高夜動手,來去無蹤。青田村的村民給他們起了個綽號——「鼴鼠」,「因為他們到處打洞,幹壞事。」
年近七旬的王興福老漢,是真正逮到過「鼴鼠」的人。3月15日深夜,他發覺地裡有動靜,於是抓起電筒,悄悄摸了過去。電筒一打開,地裡正在挖掘的三個人全嚇得停住了手,「是3個小夥子,年紀看上去20來歲。他們人手一把鐵鍬,挖得正起勁,臉上都是汗。」
「你們是哪個,在幹啥子?」王興福大聲質問。三個小夥子並無愧色,一人還笑著說,「算了嘛……哎呀,對不起嘛。」
最終,王興福繳獲了對方的一根鐵錐、剛出土的兩塊烏木,那三人隨即離開。而這些「戰利品」,一直放在王老漢家的客廳。
「鼴鼠」警告根藝店揚言「敢收小心後果」
另一位村民楊先生的地不久前也被人盯上。不過,「鼴鼠」在這裡下了苦力,最終卻沒得到烏木。
楊先生逮到對方是在清晨,他當時說,「我曉得你們在找烏木,但這塊地是國家分給我種的,你跑來挖咋行?」對方最後說東西不要了,溜之大吉。「其實他們就是附近的人,村裡還有人認識。」
當天,楊先生自己動手,揮鍬把坑底的那塊烏木挖了出來。這塊烏木質地很好,重達300多斤。附近根藝店老闆聞風而來,中興鎮一個季姓老闆上門開價8000元收購,最終以9000元談妥成交。
第二天,季老闆叫了一個師傅開車過來打算運走烏木,就在準備付錢時,師傅被喊回去了。季老闆告訴楊先生,在楊家地裡挖烏木的那幾個人找人帶話給他,「這根烏木你敢收,小心後果!」
實地探訪
當地烏木需求大收價幾十元一斤
王興福從小一直生活在青田村。他說,附近幾個鄉鎮地下烏木很多,不過以前這東西不值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鎮上挖泥潭做肥料,常在淤泥下挖出烏木,都拿去當柴火燒了。最近幾年,烏木變得值錢了,來盜挖的人也多了起來。只要是比較好的烏木,不論個頭大小,在當地都有人收。
華西都市報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附近的106省道旁分布著幾十家烏木加工店,既做成品,也收烏木原料,多家店的名片上都印著:擺件、手串、來料加工、收售烏木……依託於青城山等景區的旅遊市場,這裡形成了以小型烏木製作為主的產業鏈條。一家「青城根藝」的老闆說,他們製作雕刻烏木藝術品賣,同時也收烏木,「有些人挖來的並不是烏木,就是普通朽木。」
「慧根藝術館」女店員說,她的弟弟在崇州懷遠還有一個店,收購烏木價格要看本身材質,比如看是金絲楠木還是紅椿,是根還是幹,造型和硬度如何,這些都要驗過貨才談價錢。一般好的烏木,一公斤收價50多元。給他們供應烏木的,一般相對比較固定,村民拿來的散貨很少。根據烏木的材質和大小,雕刻師傅會將其製作成擺件或手珠,好貨賣出的話,價格能翻好多倍。
挖木者來自周邊運氣好月入上萬
因為地質原因,四川是烏木的最大產地。前些年曾有媒體披露,隨著烏木價值不斷攀升,催生了一些分工明確的專業「尋寶」隊伍,其中甚至還有懂地質勘測的「技術人員」,用專業的探測設備,定位烏木的藏身之地。
據記者調查,在青田村等地農田挖出的烏木,很可能就是根藝店的主要貨源。這些尋找烏木的人以當地人為主,基本都是零星挖掘小型烏木,手法不算專業,設備多比較簡陋,憑經驗圈定可能有烏木的農田,再用2米多長的鐵錐進行勘測,鑽到硬的就做個記號,等夜深人靜時再去挖坑。
3月底,離青田村居委會不遠的地方天然氣管道被挖爆,村民報了警。經現場勘察後初步判斷,這正是偷挖烏木的「鼴鼠」幹的,「鐵錐捅到了天然氣管子,村裡的天然氣供應因此中斷了好幾天。」
村民說,挖烏木者多來自周邊鄉鎮,三五人一組,以閒散的年輕人為主。他們幹的是體力活,尋找烏木還要靠點運氣。
不過,在廖先生等人看來,他們在各村留下無數個坑,刨到一塊重達幾百斤的上好烏木,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運氣好一點,「月入過萬不是問題」。
行家說法其實當地挖出來的 不一定就是烏木
成都烏木藝術博物館的專業人士呂老師在接受採訪時,確認都江堰附近的地下的確存在烏木。龍門山地帶是烏木最集中的區域,根據地理測算,峨眉山、樂山、都江堰、崇州一帶,遠古是原始森林,最早的楠木林長埋地下形成烏木。烏木分為楠木、香樟、紅椿、麻柳、青槓等等,其中楠木價值最高。
針對私人開採烏木,流入當地根藝館的情況,呂老師說,其實當地私人挖的不一定就是烏木,雖然顏色、硬度很像。對博物館來說,要確定是烏木,需要委託科研單位用專門的儀器鑑定,年代要達到3000年以上,才能稱之為烏木。
呂老師說,對於私挖出來的烏木,博物館是絕對不收的。這些年,國家對烏木的保護加強了,嚴禁私人開採。不過,現在面臨的問題仍然是政策不明晰,烏木不屬於礦產,不屬於文物,以前都認為是爛木頭,後來是愛好者慢慢發現了它的價值,特別是2012年的彭州烏木官司,使其價值為更多人所知,也使得更多人因為利益驅使,大肆挖尋烏木。
國土部門回應
為找烏木大肆挖坑破壞農田耕地違法
都江堰市國土局監察大隊相關人員告訴記者,當地出現的這種情況,可能是挖烏木的人找點或者挖小型烏木,規模雖然不大,但破壞農田耕地,按照國家土地管理法,這些人的行為應該受到嚴查。
工作人員同時指出,目前烏木管理政策的確還不明朗。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烏木糾紛頻頻出現,甚至出現「官民之爭」,就一根價值不菲的烏木究竟屬於誰,還曾鬧上法庭。目前,烏木不屬於礦產資源,也不屬於森林資源,所以國土部門和林業部門都管不了。而文物的鑑定標準為「是否是古人類活動遺留下的產物」,烏木系自然形成,文物部門也不好管。
目前,針對類似青田村這種頻繁發生的挖坑尋烏木行為,國土局監察大隊工作人員說,雖然目前對於烏木到底屬於國土資源還是文物尚無明確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為了找烏木大肆挖坑破壞農田耕地的行為肯定違法,是堅決不允許的。
國土局監察大隊提醒村民,發現上述行為後,首先要予以制止,同時也要主動向鄉鎮的農辦反映,或者報警。華西都市報記者李逢春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 喬敬_NN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