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轉載自新聞媒體報導)
幸福長沙,火熱背後的溫度波動
網易湖南訊(通訊員/鄒佳 藍青)2020年的十一黃金周,長沙市共接待遊客955.59萬人次,同比增長20.12%。作為深受網民喜愛的「新晉網紅城市」,長沙正成為更多人嚮往的「詩與遠方」。
旅遊人群的火熱追捧極大的促進了長沙的幸福感和榮譽感,但對於如何能在這個城市更加溫暖幸福的生活,才是更多長沙人關注的問題。
長沙冬天的溫度,讓市民的幸福感隨之波動。
11月19日開始,長沙又迎來一輪「斷崖式」降溫,從30度驟降至10度以下。「長沙氣溫驟降市民短袖換棉襖」「長沙開始烤火了」等話題引發網友熱議。
隨著冬天的愈加臨近,關於南方集中供暖的呼聲和討論也逐步密集。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發布《南方百城供暖市場:模式、潛力與影響》報告,分別從需求、供給、政策環境等指標構建供暖市場指數,對南方供暖市場進行了評估分析。
長沙在133個參與評估的南方城市中供暖市場發展潛力排名位居前列,供暖需求強烈,供暖潛力高,面對亟需成熟發展的供暖市場,長沙該怎麼辦?
(圖片轉載自新聞媒體報導)
歷史遺留,溫度、資源與觀念的差異
長沙是典型的南方城市,地處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溼度大。體感溫度與物理溫度的交叉,讓長沙的取暖定義變得更加複雜。
首先,如果只看溫度,長沙確實不符合集中供暖條件。按照國家現行有關規定,我國供暖地區一般是累年日平均溫度低於或等於5℃的天氣超過90天的地區。而長沙最冷月平均溫度為4.6℃,全年只有30天左右在國家採暖規定的及格線徘徊。
冷不冷,並不只有溫度說了算。氣象學普遍認為溼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降低1℃。據統計,2018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25日期間,長沙的平均相對溼度達到86.41%。以此為參照,長沙冬季的體感溫度相當於只有-4℃左右,與北京最冷月平均溫度-4.5℃非常接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也表示,不主張按現有的溫度帶劃分方式劃分供暖區域,應該按照各個城市人民的具體需求,以經濟可承受的方式進行供暖。
總結下來,體感寒冷度不亞於北方城市的長沙,確實存在供暖需求,但是並不在現行集中供暖標準線內。
第二,長沙沒有足夠的自然資源支撐供暖基礎。供暖普遍利用煤炭、天然氣等一次能源。20世紀50年代,在物資匱乏能源稀缺的背景下,由國家進行統一的資源調度,周恩來總理提出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為集中供暖區,逐漸形成了中國目前的供暖現狀。
長沙難實現集中供暖,與能源結構密不可分。根據《湖南省能源發展報告2019》,2019年湖南煤炭等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3100萬噸標準煤,佔能源消費總量的18%,對外依存度達到了81.6%。能源供給緊張,要滿足全省日益增長的經濟發展需求尚且困難,長沙如推動大面積一次能源型集中供暖,不僅會大大增加外地能源運輸成本,也不利於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
第三,供暖觀念尚未養成。北方供暖帶有惠民性質,暖氣費和水電費一樣是日常生活開支,居民交暖氣費成了常識。在南方城市長沙,開通暖氣屬自主性市場行為,雖然網絡「暖氣呼聲」一片,但總體還未形成社會共識與生活消費習慣。
第四,供暖房的開發成本相對高昂。信息顯示,目前長沙有記錄可查,配備集中供暖系統的小區,僅有洋湖西雅韻、萬國城MOMA、珠江酈城等十餘個樓盤。集中供暖的樓盤少,一方面是市場認知度低,另一方面因為沒有集中供暖配套,開發商不僅需要培養市場認知,還需自建制熱機房、自購設備,不但造價高昂,且佔用大量土地面積,加大了建設難度,還間接抬高了房價,導致超出政府限價、普通購房者不買單等問題。即使開發商有心,與供熱設備供應商合作配套集中供暖,但真正實施起來依然阻力不小。
「小時候在西安生活,回長沙以後沒有暖氣的日子特別難過,一到冬天手腳就生凍瘡。」家住河西的王茜女士提及長沙的冬天,深有感觸,「以後想買有暖氣的房子。」
「我特別想讓父母和孩子都能放下暖手寶,在溫暖的房子裡一家人開開心心的過冬天,希望以後長沙能有更多的暖氣房可以供我們選擇。」正計劃在長沙定居的向先生說。
對於溫暖房子的嚮往,是市民對幸福長沙的期待。
儘管困難重重,為了讓長沙的冬天變得溫暖,政府、能源企業一直在努力。
層層突破,長沙供暖開始自給自足
《南方百城供暖市場:模式、潛力與影響》報告建議,應採取「一城一策」,以各城市自身經濟水平、資源稟賦等為依據,因地制宜探索南方各城市供暖模式。長沙積極探索實踐,從以企業為主導進行項目探索,到政府引導,積極開展淺層地熱能建築規模化應用試點工作,圍繞政策、技術、資金、市場主體等多個維度為能源企業創造條件,現在已經逐漸走出了一條「企業主導、政府引導」的供暖新路子。
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這片剛剛受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注與讚揚的創新沃土,建起了一座將改變長沙人取暖方式的創新能源中心——馬欄山北區智慧能源站。
走近矗立於瀏陽河畔的北區能源站,配置了水源熱泵、燃氣內燃機、煙氣熱水型溴化鋰機組等設備的能源中心被包裹在極具設計感的「遊輪」造型的建築外觀下,傳統的能源站變身為時尚的「藝術館」。
據投資運營方長沙城發能源有限公司區域能源事業部負責人介紹,馬欄山北區智慧能源站採用全流程的BIM技術和裝配式機電技術,成為了為園區160萬平米建築供能的「大機房」,而"汙水源+天然氣+電力"的多種能源利用,更是讓園區高可靠性用能、清潔用能實現了質的飛躍;遍布全園的供能管網,在智慧系統的自動調度下,靜悄悄地就把溫潤如春的水媒供能送到了千家萬戶。能源站的核心設備是既可制熱又可製冷的汙水源熱泵機組,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將城市汙水作為低品位能源,藉助熱泵壓縮機消耗少量電能,在冬季把汙水中的熱能「提取」出來,為建築供熱;在夏季則把建築內的熱量「抽取」出去,釋放到汙水中,以此達到給建築降溫製冷的效果。而汙水經過換熱設備後密閉循環返回汙水泵站,既不消耗水資源也不會汙染環境,是一項清潔高效、綠色低碳的生產技術。
冬天,這套系統能夠讓房間溫度在十分鐘內升起來,冬季室內製熱溫度最高可達30℃,夏季室內製冷溫度最低可達16℃。在其他白領備受寫字樓中央空調噪音大、乾燥等煩惱困擾的同時,在馬欄山園區工作的辦公族,將享受由新型智慧能源技術帶來的福利,體驗舒適靜謐、冬暖夏涼的辦公環境。
政策賦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兩手抓
2020年,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湖南省四部委聯合刊發《關於大力推進淺層地熱能建築規模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將在全省開展為期3年的淺層地熱能建築規模化應用試點,大力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升級。
淺層地熱能是指溫度在25℃以下,蘊藏在淺層地表層的土壤、巖石、水源中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不排放汙染物和溫室氣體,綠色環保汙染小。馬欄山區域智慧能源站即是湖南省淺層地熱能應用實例,綜合利用以河水、汙水為主的淺層地熱能、天然氣、電等多種能源,互補供應。
建成後的北區能源站能夠滿足園區160萬平米建築的供冷供暖需求,通過高效機房、智慧機房的高標準建設,系統綜合能效比較同類項目提高20%以上。加上明年即將啟動建設的南區能源站,兩座能源站全面達產後,預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86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6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有效改善城市空氣汙染。據專家測算,能源站節能環保效益相當於每年多為地球種了417萬棵樹。
多方推動,淺層地熱能建築走進百姓家
馬欄山智慧能源站作為淺層地熱能利用的園區代表性案例,正逐漸成為長沙綠色環保的溫暖新地標,讓利用淺層地熱能實現供冷供暖的小區被更多人看到。
目前,能源站計劃為視頻文創產業園區提供服務,周邊住宅小區未來也可能實現,只需在樓盤建設前期接入站點,鋪設管道,就能享受集中供冷供暖。長沙城發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也在加速推進長沙高鐵新城會展片區、高鐵西城片區以及南部新城等片區的淺層地熱能應用,為片區提供全覆蓋、高品質的集中供冷供熱服務。
淺層地熱能利用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試點。未來越來越多的淺層地熱能利用建築將走入人們的視野。這不僅意味著在政府、開發商、能源服務公司的共同推動下,長沙人的「暖氣夢」將成為現實,連續13年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長沙將再一次提升幸福指數;還預示著一場從節能型建築向產能型建築的跨越轉換革命的到來,一幅智能化、科技化、環保化的長沙未來人居圖景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