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快樂」狀態侵襲都市生活———
編輯:
您好!我是一個不快樂的人。到今年年底,我就已經工作了整整7個年頭了。說來真是鬱悶,我的不快樂並不是因為缺錢,雖然我談不上富有,可是也不愁吃穿;也不是因為單身,我在前年就已經結婚了,妻子賢惠持家,我們很少爭吵;也不是因為疾病,單位的歷次體檢,我的各項身體指標都十分健康;也不是因為工作,我的職務是製片廠資料室的主任,每天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收入也比較穩定。但是我很不開心,或者說沒什麼事能讓我高興的。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無緣無故地總是打不起精神,也沒個笑臉,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
——苦悶的江先生
就像江先生信中說的一樣,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偶爾發現自己的情緒有些莫名其妙地低落,吃什麼都不香,幹什麼都沒心情。仔細回憶,誰都不是因為經歷了痛苦的生離死別,但就是感覺不快樂,笑不出來。「即使笑起來也是皮笑肉不笑的。」帶著江先生的疑問,記者專訪了北京慧源心理網的資深心理諮詢師李玲女士。
在交流中,李玲表示,這種皮笑肉不笑式的看似「沒有理由」的不快樂,實際上稱為「亞快樂」。它是一種慢性的焦慮情緒,由於沒有尋死覓活般猛烈的表達方式,也可能並非由某些巨大的心理創傷導致,因此比較容易被人忽略。「亞快樂」經常表現為一個人擁有穩定的工作和家庭,卻沒有快樂的好心情。而形成亞快樂主要有八大原因:
壓力的變相表達
就像《摩登時代》中瘋狂擰螺絲的卓別林一樣,當人們長時間重複某項活動而達到一定極限時,會產生厭倦甚至厭惡的感受,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飽和」。
職場中,沒有人能夠做到「最好」然後「停下來」,所以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努力,周而復始的工作在心理上累積了很深的疲憊感,快樂的感覺自然就黯淡了。
喪失生存安全感
對於未來「無法預測」的恐慌、對於個人職業生涯「只能進不能退」的嚴苛要求,以及對於他人對自身肯定的過分在意,都將導致一個人持續焦慮、不安的生存狀態。為了掩飾內心的脆弱,於是將外表修飾得更加「堅強」,表現出「高壓之下更出成績」的狀態,無形中掩蓋了真實的喜怒哀樂。
人際關係的困擾
「勢利眼、冷臉子、閒言碎語、指桑罵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讓人瞧不起;忠厚了人家說你傻,精明了人家說你奸;冷淡了大夥說你傲,熱情了群眾說你浪;走在前頭挨悶棍,走到後頭全沒份。這也叫活著!」《編輯部的故事》中,張國立向葛優的一段哭訴,正道出了一連串經典的人際關係困擾。「小心翼翼」活著的人,往往都不快樂。
生活圈子逐漸縮小,社會知識系統不健全
很多職場人士,特別是一些出入高級寫字樓的白領,在不少人眼中都是風光優雅、八面玲瓏的。但事業的成功往往來自於專注的投入和付出,那麼相應的代價就是縮減經營感情的時間。有些人出於應酬,「交際圈子」很廣,但其實朋友稀少,愛好模糊,「生活圈子」很狹窄。在悲傷時沒有對象傾訴,在喜悅時沒有夥伴分享,都是造成「不快樂」的元兇。
對生活「失控感」的恐慌
當一個人忙得連吃飯都只能對付的時候,會發現生活的內容被工作擠掉了很多。沒有辦法在想睡覺的時候睡覺,想娛樂的時候娛樂,甚至連情緒都要偽裝,在最孤獨無助的時刻,也要向對手展示自信燦爛的微笑。當有一天,你突然發現,「本來我該控制的生活,已經反過來擺布了我」,一種被現實奴役的沮喪和恐慌感,將抹殺掉很多單純的快樂。
價值支柱單一
競爭殘酷的社會,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人將事業的成敗、地位的高低、金錢的多寡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因此,這些人會將職場失利的挫折感無限放大,會認為生活已經一片灰暗,沒有任何值得快樂和興奮的東西。
內外交困,後院著火
在工作上過分投入的另一個顯著惡果,就是會疏遠家庭。試想,一個在職場上奔波勞碌的人,回到家裡面對的又是滿腹抱怨的配偶和子女惱人的教育問題,其精疲力竭的精神狀態可想而知。當「家庭」不再是安定的港灣,而成為另一個頭疼的難題,快樂自然就無從談起。
過於挑剔的自我要求
生活中,你可能會發現這樣的人,本來已經很瘦了,卻還在拼命地節食減肥;本來已經很安定了,卻還在固執地尋尋覓覓;本來已經能夠很小資地享受一杯「星巴克」了,卻偏偏還在整日眼紅著紅牆咖啡廳裡的午後時光。過分挑剔的生活態度,永不滿足的欲望追求,有些時候會蒙蔽人的雙眼,忽略掉那些平實而樸素的快樂。
(責任編輯:蔣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