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布賴恩·託馬斯·斯懷默 瑪麗·伊夫琳·塔克
譯者: 樓偉珊
杜維明(北京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姚新中(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鼎力推薦。同名紀錄片榮獲艾美獎(2012年北加州地區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另有配套的教育系列片、課程大綱和參考書目。
內容簡介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為什麼存在?我們與地球上的生命應該如何共存?人類從誕生之初起就在一直苦苦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如今面對環境汙染、物種滅絕、生態惡化等諸多挑戰,這些問題更變得愈發重要和迫切起來。同時隨著科學方法和工程技術的發展,今天的人類也得以從前人無從了解的視角重新審視宇宙、地球上的生命以及我們人類的歷史。
在這本小書中,作者巧妙融合了科學知識與東西方的哲學智慧,娓娓講述了一個關於宇宙、地球和人類演化的史詩故事。而這個故事將改變我們對於物質和時間的舊有認識,重新喚起我們對於人類在宇宙中的角色和使命的思考。
正如前賢所說,「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兩位作者相信,更好地理解這樣一個近一百四十億年的故事,將幫助人類避免落入自我毀滅的命運,並將激勵我們去創造一個包含各種生命與人類內在的地球共同體,去努力使之生生不息。
本書是一個更大的跨學科教育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還包括一部時長一小時的艾美獎獲獎紀錄片、一套二十集的教育系列片,以及相應的課程大綱、參考書目等。
1978年從俄勒岡大學數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現為加利福尼亞整合研究學院教授。他致力於加深人們對於宇宙演化的理解,並為此成立了宇宙的故事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Story of the Universe)。他創作了多部圖書和紀錄片,包括與託馬斯·貝裡合著的《宇宙的故事》(The Universe Story)。
瑪麗·伊夫琳·塔克(Mary Evelyn Tucker)
1985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宗教史博士學位,專攻東亞儒學,現為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科學學院、神學院以及宗教研究系的高級講師和研究學者。出於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的關切,她發起和組織了宗教與生態學論壇。她曾與託馬斯·貝裡長期合作。為傳播貝裡的理念,她與布賴恩·託馬斯·斯懷默合作推出了「宇宙的歷程」教育項目。
《宇宙的歷程》是一個極其宏觀的敘事。但在「大爆炸」、「地球出現」和「生命起源」的背後,它所論證的是「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真諦,它所詮釋的是「乾為父,坤為母」的道理。這本書從精神人文主義的視野展現了由天地人三才交融而成的共同體。這是我的解讀。我相信兩位作者會首肯,乃至欣然同意。 ——杜維明(北京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在圖書館和書店裡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講述宇宙故事的書,但斯懷默教授和塔克博士的《宇宙的歷程》與眾不同。它以精巧的語言、簡潔的篇幅、準確的描述告訴了我們宇宙是怎樣形成、演化並進而催生出人類意識的。心懷對宇宙創造力的敬仰和對保護人類家園的關切,兩位作者把他們不同的學識編織在一起,為我們展現了一部畫卷似的史詩。每一篇章都在叩擊我們的心扉,提醒我們作為地球演化的最高物種,人類具有延續宇宙故事的義務,而作為人類的成員,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肩負著維護生命共同體的責任。 ——姚新中(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 書摘
而且恆星不僅閃耀,它們還相互共鳴,相互溝通。古往今來,天南地北,沒有哪個文化的人類不被浩瀚夜空中的璀璨群星所折服。他們曾經思慮北鬥七星的美,也曾被星座的雄偉,被恆星光芒難以言表的莊嚴所深深打動。許多文化便將自己的生活圍繞著它們展開,不僅以此組織自己的個人生活,甚至以從中發現的美和秩序作為自己文明的樣板。
在歷史上的許多文化中,人類都曾直覺地感到,自己來自於恆星,雖然那時他們還沒有科學的經驗證據表明,我們的身體是由在恆星中合成的化學元素所構成的。人類在思考天上的群星時,感受到夜空深處冥冥有什麼東西存在。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生命的意義並不局限於白天的紛繁俗事。他們在內心隱約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歷程是與恆星的歷程相互交織的。
我們這個宇宙故事的核心是,恆星是我們的祖先。一切便是從它們那裡而來。但恆星本身是動態的實體,有其誕生,有其發展,也有其終結,有時甚至是劇烈的終結。下面就是它們的故事。
一顆恆星的誕生始於一團由氫和氦構成的分子雲在引力作用下坍縮。隨著分子雲逐漸收縮,其中的原子被擠壓到越來越緊密的空間中,引力勢能轉化為動能,使得溫度緩慢升高。甚至一團一開始只有零下兩百多度的分子雲,在經過漫長的時間之後,也會慢慢變得熱起來。
隨著溫度升高,恆星誕生的過程重演了宇宙起源時發生的某些過程。等到氫和氦的分子雲被加熱到數千度時,原子開始解體。氫原子解體為質子和電子,這些基本粒子就在原恆星的核心四下移動,相互作用。
高潮的時刻,也就是恆星誕生的那一刻,出現在溫度達到一千萬度的時候。在如此高溫之下,熱核反應發生,基本粒子聚合,生成了新的穩定關係。這有點類似於宇宙誕生之初第一批原子出現時的情景。因此,恆星有著重演曾在數十億年之前發生的創造性過程的能力。這種原初的創造性也蘊含在整個時空當中,等待著被激活。而在人類的歷程中,不同文化的人類發明了多種多樣的方式去試圖接通這種原初的創新性。
對於恆星來說,其創造性有賴於維持一種與周遭空間的不均衡狀態。而要維持這種不停息的不均衡狀態又依賴於引力與核聚變之間的動態張力。
引力作用使得恆星傾向於不斷坍縮。而核聚變,通過在恆星的核心聚合質子和中子並釋放出能量,則使得恆星傾向於不斷膨脹:物質被向外推,正與坍縮相反。一旦其中一股力量佔據了主導,恆星的生命便告終結。恆星之所以存在,只是由於這兩股力量在數十億年裡還處於一種創造性的張力當中。
恆星中的原子會抗拒被擠壓到一起,因為一個原子的電子與另一個原子的電子相斥。但如果引力作用足夠強大,這種抵抗引發的熱量會導致原子解體為自由電子和原子核。
而引力沒有就此止步。整個過程在原子核層次上重新上演。原子核相互排斥,但如果引力的「擠壓」足夠強大,這種抵抗也會被克服。相鄰幾個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靠得如此之近,以至於它們可以聚合形成新的穩定配置,形成新的原子核。在恆星中,這個核聚變過程將氫原子核聚合生成氦原子核,從而釋放出足夠的能量將物質向外推,抵抗進一步的引力坍縮。
就這樣,恆星生存在兩個極端之間:一端是引力坍縮,另一端則是熱核聚變和向外的壓力。所以恆星所處的不是一個靜態的世界,而是一個不停息的不均衡世界。而當恆星得以維持自身處於這個遠離均衡的世界時,它就能夠利用基本粒子創造出氦原子核。
這無疑是科學史上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恆星是轉變發生的熔爐,是有著極大創造性的子宮。而且我們不禁好奇,見於恆星中的這些複雜互動是否反映出了宇宙中其他地方的創造性的深層次模式。顯然在人類世界中,也存在著相似的互動。比如,我們持續深受吸引和厭惡的強烈情緒的困擾,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夠發展出富含這兩種情緒的紐帶,並以此作為之後數十年的創造性活動的基礎。
吸引和厭惡的情緒在整個過程中有著微妙的消長,而這不僅可能引發心靈的結合,也有可能導致關係的破裂。但這不也正是宇宙的性質——既危險又吸引人嗎?那麼我們如何發現自己身處同時令人畏懼又引人人勝的幾股力量當中?我們又如何在持續的不均衡中存活?但有一件事似乎是確定的:遊走於極端之間,宇宙在不斷深化其創造性水平。
宇宙中的創造性耗費最巨的成本之一是超新星,一顆爆炸的恆星。對此,一個驚人的事實是,許多大質量恆星註定要以爆炸告終。這樣一個事件耗費的能量是宇宙中的任何其他事件所不可比擬的。一顆超新星的威力相當於整個包含一千億顆恆星的星系的威力。
(責任編輯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