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將是中國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生力軍!」這是國務院參事、原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曾在會議中強調的。尤其是農村農業秸稈的利用推進,不僅是解決農村生態環境的一個手段,更是處理有機廢物的較佳方式之一。
農業農村部在政策中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據了解,生物質能無論是在供電、供熱、供能方面,都要比風電和光伏更加穩定,但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在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中只佔0.5%的份額,仍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的發布,其中生物質能利用項目佔據了很大篇幅,「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等項目新增列入目錄,這又為加快生物質能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下發了《關於撥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的通知》,共計49.7706億元,其中生物質能發電補助資金7314萬元。據了解,2019年末,財政部發布提前下達2020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生物質能發電項目11省總補貼7339萬元,內蒙古佔比超九成。
在發展生物質能方面,內蒙古有哪些優勢呢?目前又有哪些落地的項目了呢?
內蒙古自治區各地農林秸稈資源豐富,包括小麥、向日葵秸稈、玉米秸稈和其他作用秸稈等,資料顯示,巴彥淖爾市年種植小麥麵積在150萬畝左右,杭錦後旗年產農作物秸稈超90萬噸,興安盟每年會產生千萬噸農作物秸稈,年秸稈可收集總量達660餘萬噸。
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秸稈價值,探索資源綜合化利用方法,積極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成了解決農林廢棄物,避免露天秸稈焚燒影響空氣品質的一個主要方法,經過幾年的探索,目前內蒙古多地秸稈綜合利用率已超過80%。不久前,內蒙古下達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中央財政資金, 在6個盟市12個旗縣實施,共計11432萬元,力爭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2019年年末,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工業園區和農牧場管理局呼和馬場2個秸稈氣化熱電炭聯產示範項目舉行開工儀式,這標誌著國內首批秸稈氣化熱電炭聯產項目落地開工。相關資料顯示,項目建成投產後,年發電量4200萬度,將消耗玉米秸稈4萬噸,並藉助餘熱利用裝置可供20萬平米住宅進行供暖。
在此之前,計劃總投資3億元的生物質能熱電聯產項目建設選址完成,落戶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免渡河,該項目預計於2020年10月末併網發電供熱,建成投產後年發電量2.16億千瓦時,確認近期規劃供暖面積為30萬平方米。
由此可見,內蒙古在生物質能資源化利用上已經初步形成的應用規模。隨著生物質能技術的不斷提高,將會形成越來越多可推廣、可複製的生物質能推廣模式,有數據表明,2020年農林生物質發電將達1312萬千瓦,內蒙古所在的華北地區裝機規模為120萬千瓦,華東、東北、華中地區的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的規劃裝機規模分別達到210萬千瓦、100萬千瓦和14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