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保網訊:●70%的生物質能企業年產量低於一萬噸,70%的產品在本省銷售。這些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18%~21%,50%~60%的爐具企業都得到過補貼,補貼佔到營業額收入的70%左右
●目前,大多生物質爐灶和燃料企業經營決策是基於補貼政策,而不是根據市場需求做出的。他們往往根據不定期的政府採購訂單來制定生產計劃,而不是通過走近消費者、進行市場調研和科學分析來實現規模經營。雖然補貼確實幫助農村家庭購買節能爐具,但同時也抑制了行業整體的規模發展和穩定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有著發展生物質能的先天條件,而能源、環境的巨大壓力,也對生物質產業產生巨大需求。近年來,生物質能源在我國有了很大發展。但是不少專家在調研中發現,我國大多數生物質能企業主要依賴政府扶持發展。在財政部暫停補貼後,一部分企業陷入發展困境。
生物質能行業如何實現良性發展?在發展中存在哪些困難?如何破解?下一步政府相關部門將採取哪些政策?相關政府官員、專家和企業代表在近日召開的2015節能環保爐具(鍋爐)及生物質成型燃料行業發展論壇上展開了深入研討。
暫停補貼對企業影響有多大?
補貼取消,可能很多企業經營會存在困難;同時,原料分散、多樣,收集、運輸、貯存難度大,潛在的產品質量風險較高
為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發展,2008年,財政部印發《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辦法》實施之後,我國生物質成型燃料產量由2007年的不到100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550萬噸,秸稈能源化利用行業標準相繼出臺,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帶動成型燃料相關產業鏈新增產值120億元以上,促進了秸稈能源化利用產業的發展。
然而,由於生物質小規模企業過多,且存在較為嚴重的利用假發票、做假帳以及虛假銷售等手段騙取國家財政補助資金的行為,從2013年開始,財政部暫停了秸稈能源化利用補貼政策,暫停期限不明。
暫停補貼對企業影響有多大?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生態農業處處長王飛介紹說,經調研發現,生物質能企業大多數規模比較小,70%的生物質能企業年產量低於一萬噸,70%的產品在本省銷售。這些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18%~21%,50%~60%的節能爐具企業都得到過補貼,補貼佔到營業額收入的70%左右。如果政府補貼的項目取消之後,可能很多的企業經營會存在困難。
另外,在整個成型燃料的產業鏈中,「收貯運」環節存在很多問題。有企業代表表示,我國的農林生物質原料分散、多樣、收穫期短,收集、運輸、貯存難度大,大場地難找,防雨、防火、防黴變要求高,還存在電力、運輸半徑等問題。大規模生產還需要考慮配套打捆機、粉碎機、烘乾機和一定數量的人工勞動力等,投入大、收益小、回報周期長。
王飛表示,當前生物質燃料和節能爐具行業門檻較低,研發投入不夠,潛在的產品質量風險較高,本行業面臨很大挑戰。在調研中還發現,產品多採用政府採購銷售,市場起的作用有限。
補貼還應繼續嗎?
產業補貼政策是培育市場化機制的開始,但不能一味依賴,企業要創新經營模式,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營銷策略
關於財政部暫停補貼,與會專家們也有不同看法。河南農業大學原校長張百良認為,不能因為一小部分企業造假,財政部就暫停補貼。「建議加大執法力度,打擊造假,財政部重新恢復補貼政策,培育生物質行業」。
對此,王飛則表示,生物質爐具和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產業補貼政策是培育市場化機制的開始,但不能一味依賴。他們調研發現,目前大多生物質爐灶和燃料企業經營決策是基於補貼政策做出的,而不是根據市場需求。他們往往根據不定期的政府採購訂單來制定生產計劃,而不是通過走近消費者、進行市場調研和科學分析來實現規模經營。雖然補貼確實幫助農村家庭購買節能爐具,但同時也抑制了行業整體的規模發展和穩定 。
王飛建議,生物質企業創新經營模式,多種方式擴大市場,同時,還要提高研發力度,改進燃料加工工藝。企業自身要提高產品標準,把控產品質量,對消費群體進行分析,基於市場需求及用戶購買意願,制定營銷策略。
「在調研中發現,30%的生物質和節能爐具企業採用網際網路銷售產品,這就是好現象。」他說。
同時,王飛在會上透露,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與全球清潔聯盟合作,2015年將在我國7個城市開展推廣生物質燃料和節能爐具試點村建設,每個試點100戶,一共1000戶。
「初步設想,在試點不採取政府一貫採用的補貼爐子的方式。更多採用市場化手段,第一以燃料帶動爐灶,發展清潔燃料帶動爐灶生產銷售。第二把碳交易增加進來。最後是通過能效標識吸引老百姓選擇項目推廣的爐具產品。對於有困難的農戶,可以發放小額信貸。」他說。
政策應從哪方面下手?
選擇京津冀大氣汙染重點區域,啟動秸稈化試點,擬出臺秸稈初加工用電享受農業用電、秸稈運輸費減免、信貸扶持等政策措施
據農業部規劃設計院能源研究所所長趙立欣介紹,國家能源局、環境保護部發布的《關於開展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示範項目建設的通知》指出 ,將在國內建設120個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示範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
趙立欣解釋說,這些示範項目採用生物質成型燃料,在村鎮機關、醫院、中小學等建立區域供熱工程,解決採暖用能,替代燃煤。也可用於家庭炊事、取暖。
趙立欣說,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近期出臺的《2015年農村沼氣工程轉型升級工作方案》指出,在適宜地區支持建設一批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年可新增沼氣生產能力4.87億立方米,年處理150萬噸農作物秸稈或800萬噸畜禽鮮糞等農業有機廢棄物。
據了解,河北省在世界銀行的貸款項目獲得批覆,擬建設沼氣工程6處,年產沼氣4200.47萬立方米,年消耗青貯秸稈22.17萬噸,處理畜禽糞便24.16萬噸,尿液和衝洗水36.63萬噸,項目投資估算9.23億元,其中利用世界銀行貸款4.36億元。
關於秸稈等生物質的收集,張百良建議,建立「分布式生產網絡」,以村或鎮為單位,與農機行業聯合建立產業服務中心,「收割—粉碎—收集—儲存—成型—消費」一體化。中心對農戶實行物業管理, 經營方式靈活多樣。
張百良舉例說,河北天太公司建立了50個秸稈收購基地,政府出資金幫助收集秸稈,充分考慮農民利益,效果較好。內蒙古也在建立秸稈收集基地,這都是「分布式生產網絡」。
而據農業部科教司生態能源建設處副處長強少傑透露,2015年農業部也將選擇京津冀大氣汙染重點區域,啟動秸稈化試點,從秸稈收集、存儲等環節進行整體推進,解決秸稈焚燒問題。
他表示,農業部擬與有關部門研究出臺秸稈初加工用電享受農業用電、收儲運納入農機管理、秸稈運輸費減免、擴大稅收優惠範圍、信貸扶持等政策措施,並研究設立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
同時,還將建立利益導向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研究秸稈利用產業鏈,培育和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擴大企業生產規模,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會上,還有專家建議,加快制定生物質相關標準和政策,嚴格市場準入,行業還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以技術引領行業發展。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