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產業:未來能源新亮點?

2021-01-08 搜狐網

  特邀嘉賓:

  石元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閔恩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 濤(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十中(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緣 起

  「鹽鹼地上可以種出『石油』來」,來自中國工程院「生物質工程」科技論壇專家投出的「一石」,激起了傳媒的「千層浪」。其實,在巨大的能源和環境壓力下,以農林廢棄物、油料植物為原料的清潔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源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我國科研人員已在加緊生物質能源的研發以及商業化運作的實踐。今天,我們請來研究生物質工程的院士、專家,為我們展開這幅新產業蓬勃發展的壯美畫卷。

  年產5000萬噸的「綠色油田」

  記者:什麼是生物質產業 生物質能源為什麼受到如此高的重視?

  石元春:生物質產業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環的有機物質,包括農作物、樹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殘體、畜禽糞便、有機廢棄物,以及利用邊緣性土地種植能源植物為原料,進行生物基產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產的產業。

  在化石能源漸趨枯竭,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和循環經濟漸成發展趨勢的時候,世界開始將目光聚焦到可再生能源,特別是生物質能源上。太陽能、風能、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自身不能進行物質生產,而生物質既能貢獻能量,又能像煤炭和石油那樣生產出千百種化工產品。可以說,它是農業大樹上萌發出的一叢茁壯新枝。除此之外,發展生物質產業還能解決秸稈露地燃燒、畜禽糞便汙染、石油基地膜等對環境的汙染。

  利用我國現有生物質資源的一半,以生物質為原料生產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塑料各達年產1200萬噸生產能力,可減少1.6億噸二氧化碳淨排放量,相當於對5000萬噸石油的替代和建設一個大慶油田;相當於2003年進口石油量的55%和節約150億美元外匯,或從俄羅斯進口量的9倍。這樣可以大大減輕我國外交、援助、貸款的壓力,降低受訛詐、受制於人的危險,也減少大量資金投入和政治外交代價。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大戰略。

  閔恩澤:從長遠發展戰略來看,這將是我國啟動循環經濟、起步邁上生物質經濟的開始,利用農林生物質資源發展生物煉油廠是貫徹我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一條途徑。目前我國大量進口石油,進口依存度近40%。近中期大力推廣生物柴油,可以代替一小部分石油產品,可以緩和石油進口的增長,提高能源安全度。

  同時,生物柴油是清潔運輸燃料,可以大大降低汽車尾氣排放引起的城市空氣汙染,減少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農林生物質資源可以生產生物塑料和纖維,具有生物降解性,不會引起白色汙染;還可生產許多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品,如表面活性劑、溶劑、潤滑劑等,也具有生物可降解性。

  解決「三農」問題的「奇兵」

  記者:您曾經在報告中提到,發展生物質產業可以為解決「三農」問題另闢蹊徑。

  石元春:的確如此。生物質產業利用我國豐富的農林廢棄物和非農田為原料和基地,生產市場前景廣闊、與環境友好和高附加值的能源及生物化工產品,既解決了我國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又增加了農業和農民收入。

  我們算過這樣一筆帳,動用我國50%的低質地,即5億畝,就可以實現年產值約1萬億元。加上秸稈、畜禽糞便等,生物質產業就可以催生1000個生物質企業,帶動500萬農戶,促進5000萬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民增收400億元,使4000萬農戶生活用能效提高2-3倍。

  《孫子兵法》上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我相信,生物質產業就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支「奇兵」,它將繼傳統農業由初級農產品生產向農產品加工業領域拓展之後,農業和農民增收的「第三戰場」。

  記者:國外生物質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呢?

  石元春:美國已做出到2010年生物質基產品要由2001年佔總產品量的5%增加到12%,燃料乙醇由佔運輸燃料總量的0.5%提高到4%的規劃;歐盟委員會提出到2020年運輸燃料的20%將用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日本制訂了「陽光計劃」;印度制訂了「綠色能源工程計劃」。上世紀末,加拿大驚呼落後於美歐,政府調整政策後,正迎頭趕上。世界經合組織於2004年9月6日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建議各國政府應大力支持和鼓勵生物質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減小它與傳統原油及天然氣產品的價格差距,以最終達到替代的結果。

  閔恩澤:國外一些大企業欲佔先機。美國嘉吉公司、杜邦公司、加拿大愛俄井公司都已經建立了從玉米生產燃料、化纖原料以及從秸稈生產乙醇的工業或工業示範裝置,進行規模化生產的試驗。

  技術突破我國獨領風騷

  記者:我國在發展生物質產業上有什麼優勢嗎?

  王濤: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耕地不到0.1公頃,要完全以農產品為原料生產生物質燃料油是不可能的。但中國有廣大的山區、沙區可供栽種喬灌木油料植物,作為生物質燃料油的原料。

  為此,我們對我國適合於作生物質燃料油原料的主要木本資源進行全面普查。調查發現,我國主要生物質燃料油是木本原料植物黃連木。根據對中國11個省市進行初步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黃連木現有資源量100萬畝,以每畝平均產量500公斤種子計,則100萬畝可產種子5億公斤,以2500公斤生產1噸生物質燃料油計算,則可生產生物質燃料油20萬噸,而且中國荒山、沙地造林任務大,如果結合造林進行種源基地的建設,則可為生物質燃料油提供充足的原料。

  目前,我們已經對黃連木的分布、生長及可利用狀況進行了分析,正著手在資源集中地區建立主要生物質燃料油木本植物資源基地,並正在進行優良類型的選育並對其生物學特性、經濟性狀進行研究,建立起良種繁育基地。

  李十中:從技術角度講,我國在生物質工程方面也有很強的競爭力。在生物質工程中,國際公認有三個需要解決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一是克服木質纖維素分子對生物轉化的抗性———由多糖降解為可發酵糖,二是通過微生物代謝工程和基因工程研究,高速、高效、高收率的利用可發酵糖生物轉化,三是簡捷、高效的下遊過程技術———產物分離,其中第一步將大分子多糖降解為可生物利用的還原糖是目前最大的技術屏障。

  儘管我國生物質技術整體水平較低,但恰恰是在這三個生物質生物利用關鍵技術難題方面有獨到的技術優勢。首先,我國採用分子振動技術與微生物酶法相結合處理木質纖維素,可以提高纖維素水解速度和水解液中還原糖濃度,顯著降低可發酵糖成本。第二,在五碳糖、六碳糖微生物共代謝研究方面,我國不僅構建了可以利用木糖產乙醇的基因工程細菌,提高了用秸稈生產乙醇的經濟性,還篩選、誘變得到了共代謝木糖、葡萄糖生產高光學純度乳酸的真菌等。第三,我國開發的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連續發酵技術,不僅解決了產物對菌種生長的抑制問題可以使微生物在高濃度發酵,而且不含細胞和生物高分子雜質的澄清發酵液有利於目標產物的分離純化,可以簡化下遊提取過程。

  這三方面的技術突破,可以使我國在新興的生物質產業領域取得國際領先地位,我們將率先在世界上有經濟效益地生產燃料乙醇,降低聚乳酸前體乳酸的生產成本,使生態塑料聚乳酸樹脂具備與石油基塑料競爭的經濟性,最終構建起我國的生物質產業。

  閔恩澤:生物質能源的工業化生產技術也在試驗過程中。從我國的農林生物質資源優勢與已有科研和開發工作基礎出發,我國科研人員設想了一個以植物油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煉油化工廠。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與石家莊煉油化工股份分公司合作正在開發高溫醇解工藝以實現這一目標,中型試驗裝置正在設計中。這一工藝的特點是原料適應性強,預處理簡單,不用催化劑,流程短,副產甘油濃度高,無廢水排放,是一種對環境無害的綠色加工工藝。另外,國內其他單位也在進行各種酯交換技術的研究,包括酶催化、固體鹼催化、超聲波輻射強化反應等,為生物柴油生產提供了更多選擇。

相關焦點

  • 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比較優勢的動態測度
    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比較優勢的動態測度 翟超穎,代木林,張平,張曄(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430072)  摘要:研究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比較優勢的演進規律,有利於我國政府制定基於不同產業發展階段的產業調控政策。
  • 生物質能源主導論
    發展可再生能源以生物質能源為主導是大趨勢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化石能源仍將是主導性能源,所謂的能源轉型主要是指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逐漸替代。在此過程中,各國竟殊途同歸地走上了以生物質能源為主導之路。
  • 生物質能源發展的關鍵在哪?
    日前,在由國際能源署(IEA)與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在京舉辦的「生物質能清潔利用國際研討會」上,談及生物質能的應用,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的上述表態,引發業內廣泛共鳴。不僅如此,當前,已成為國際生物能源研發新熱點,並在歐美發達國家初步實現商業化的生物質熱化學轉化技術,幾乎可將所有有機廢棄物和能源植物作為原料,極大地拓寬了生物能源產業的原料範圍,從而使得工業化規模生產木 、纖基生物合成燃油和生物合成天然氣成為可能,對生物質能源產業的資源貢獻潛力不可小覷。
  • 科技對產業的承諾:探索、闖關、開路(關注林業生物質能源)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水平的高度,決定著產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對於林業生物質能源這個新興產業,情況尤其如此。  國家能源非糧生物質能源原料研發中心主任馬履一在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國的能源發展專項規劃提到,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把優化結構作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安全。
  • 我國對生物質能源重視不夠
    「生物質能源是唯一的零碳燃料,將在未來低碳能源結構中發揮重大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新能源產業技術發展專家創新大講堂上說。另外,有專家表示,隨著「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設定,發展生物質能源已成為減碳的最佳選擇。
  • 「十三五」期間 生物質能源大有可為
    通過分析《「十三五」規劃建議》可見,以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將迎來一個更大的戰略機遇期。作為新能源家族的重要一員,生物質能源在這份各方面均有涉及的《「十三五」規劃建議》雖然著墨不多,但卻是眾多重要表述的指向,也將在未來立體化、常態化的政策落實中,成為充分受益的產業之一。
  • 生物質能源行業發展現狀
    北極星固廢網訊:面對能源及環境的雙重壓力,全球調整能源結構的步伐,以生物質為燃料的熱電聯產成為某些國家的主要發電和供熱手段,2019年全球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97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1878萬千瓦,以下是生物質能源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 生物質能利用不只是能源工程
    「社會各界對生物質能源的綜合效益(環保、民生、社會、扶貧、經濟等)要有一個正確認識,若單從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來講,它是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也是沒有發展前途的。」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大勇認為,生物質能是清潔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現階段不是探討產業是否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要解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問題。
  • 中科院生物質能源研討會在京召開
    日前,江蘇13家生物質發電廠因收集不到足夠的秸稈,在短時間內集體陷入虧損,一時間引發熱議。這與國家對生物質能源日益加大的重視與扶持似乎並不匹配。「十一五」以來,國家先後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生物質能源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等法規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勵生物質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
  • 做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引路人
    選擇新型可再生能源,減少環境汙染,成了人們追求的主要目標,而以利用新型秸稈技術為主要方式的生物質能源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近期,針對這個話題,記者採訪了山東省生物質能產業聯盟科技推廣中心主任霍寶民。環保新能源    記者:隨著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開發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已日益緊迫,利用現代科技生產生物質能源,實現大規模節能和大幅度減少汙染物排放刻不容緩。
  • 泓森槐生物質能源林,能源發展新路徑
    工業革命以後,隨著機械大工業的發展,可再生能源由於利用方式落後而逐漸被傳統的化石能源所取代,其所佔能源消費的比例逐漸下降。到20世紀下半葉,隨著化石能源局限性的日益突出,人類對能源的利用又重新回歸自然,重拾可再生能源,只不過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發展生物質能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同時,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生產設備國產化程度不高,進口依賴性較強,而設備部分一般佔能源投資的比重較大,導致產品成本高,產品競爭能力弱。綜上所述,技術進步緩慢,產業基礎薄弱,開發利用程度低,限制了生能質能源的快速發展。2、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的規模化程度較低。由於生物質能源的原材料種植與供給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生物質能源領域風險較大。
  • 可再生能源新生力量 生物質能打開燃料能源新市場
    地溝油、生物柴油、甘油和甲醇均為生物質能源,具有綠色、低碳、清潔、可再生等特點。生物質能源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唯一一種可再生的碳源。
  • 國內外生物質能源林研究
    泓森槐——生物質能源林優選樹種泓森槐生長迅速,萌櫱力強,燃燒熱值高,生物量產值遠大於其他樹種,木質纖維素含量較高,是作為第二代燃料乙醇的優質原料;也是營造短周期能源林的優良樹種。我國目前的開發林木生物質能源的呼聲很高,國家林業局也積極推動這項能源產業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政策因素對林木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夠,能源產品市場的認可度不高,原材料與處理設備和生產設備落後;傳統的產品成本核算體系的修正等。
  •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我國對生物質能源重視不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還是要走農業、環境、能源的循環之路。尚未建立生物質能源產品優先利用機制。支持生物質能源非電類的利用。「生物質能源是唯一的零碳燃料,將在未來低碳能源結構中發揮重大作用。」
  • 石元春院士:生物質能源仍被邊緣化
    在日前舉行的中科院「十二五」研究生青年發展系列活動環境保護與綠色產業專場上,兩院院士石元春對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併網瓶頸、設備質量、關鍵技術與材料國產化、發電總量及平均發電量效果、產能過剩等,都是石元春擔心的問題。「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大大躍』,是否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石元春的擔心並非無的放矢。
  • 湖南臨武:大力推進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
    臨武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綠色發展,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開發產業,實現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該縣還制訂了生物質能源開發產業發展計劃,力爭農村所產生秸稈等廢棄物全部實現資源化綜合利用。
  • 中國種植生物質能源植物不宜規模化
    近日,能源基金會中國(Energy Foundation)發布了題為《世界主要國家生物液體燃料產業政策》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中國人多地少、人均淡水資源也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中國規模化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潛在的環境影響會更大。
  • 雲南省生物質能源發展現狀與前景淺析
    目錄一、概念普及1.1生物質能源1.2生物質能源的種類1.3生物質能源的特點1.4生物質能源的利用1.4.1生物質固化能源的利用1.4.2生物質液化能源的利用1.4.3生物質氣化能源的利用2.2.7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2.8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2.2.9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 年本)2.3省級政策2.3.1雲南省能源發展規劃(2016-2020年)2.3.2雲南省能源保障網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2.3.3雲南省 「
  • 國家非糧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掛牌
    為非糧生物質能源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陳大克說:「將資源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非糧生物質能源的研發和利用。」 從上世紀末,廣西就在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資源方面展開科技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