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觀察報記者/ 詹碧華
2019年中央1號文件中特別強調了農村汙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大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秸稈、畜禽糞汙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產生約9億噸的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如何以這些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去替代化石資源,變廢為寶,實現化肥、農藥減量,修復和保護土壤及水源、保障農產品安全和全面恢復綠水青山,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趙皖平向《企業觀察報》記者介紹,生物質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國外關於生物質資源「全生物量利用技術」目前尚處於實驗室階段,而安徽省的中信格義循環經濟有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早在幾年前就已完成了規模化生產和市場化運營。中信格義公司一個年處理30萬噸秸稈資源的生物質煉製項目,每年僅生產的具有土壤修復功能的有機碳能肥料,就可保證一個擁有150萬畝耕地的農業大縣,每年所需的優質有機碳能肥料和土壤重金屬鈍化劑及水體淨化劑。
趙皖平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說,日本有「陽光計劃」,印度有「綠色能源工程計劃」……。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CED)在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各國政府應大力支持和鼓勵生物質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最終達到替代一次能源的結果」。
因此,加快發展由我國首創的生物質煉製技術及衍生的新興產業,以工業反哺農業,用科技提升農業和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同時,也有利於從源頭上解決秸稈禁燒的難題,是以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對化石資源的一種替代和補充,對於我國產能轉型、科學利用資源、節能環保、化肥農藥減量、土壤修復及淨化水體、保障農產品安全和發展生態農業等,都是一個新的增長點,完全符合黨中央、習主席新時代青山綠水的重要思想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要求,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是巨大的,必將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趙皖平認為,生態現狀和三農問題,已經到了需要下大力氣從根本上加以調整和解決的關鍵時刻,應根據我國國情,通過科技創新,真正解決好綠色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做好這項工作,不僅需要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更需要政府轉變觀念,變引導為主導。儘快制定《國家生物質煉製產業發展規劃》,配套相應的鼓勵和優惠政策,優化各種資源配置,大力發展生物質煉製產業。使我國的工業發展模式真正實現從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為主向強化使用可再生資源的轉變;從治理汙染為主向預防汙染為主的轉變;從單純資源消耗型向資源循環利用型的轉變;從傳統工藝型向綠色工藝型的轉變。
趙皖平建議,一是扶持生物質煉製產業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要像對待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國家戰略資源一樣來看待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把生物質煉製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大力鼓勵和扶持生物質煉製產業的發展。同時,要明確國家和各級政府是解決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問題的責任主體,應設立相應的機構,統籌領導全國和各地方秸稈等農林廢棄物資源的科學利用工作。做好戰略規劃和布局,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和配套支持方案,真正做好從糧食種植,到秸稈「收、儲、運」等各個環節上的工作,切實解決好相關產品「用」的問題。
二是研究出臺秸稈有機肥料的補貼政策。為推廣和解決好秸稈有機肥料「用」的問題,建議政府改變目前「撒胡椒麵式」的現金補貼方式,改由國家和地方財政,通過供銷社系統和相關大型涉農央企,對生物質煉製企業所生產的含有土壤修復功能的有機碳能肥料進行統一採購,階段性地免費贈與農民使用或對農民給予實物補貼,在完成國家化肥農藥「雙減」目標和農田修復與水源保護的同時,實現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助推生物質煉製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是建立產學研聯盟。建議設立國家生物質煉製產業引導基金和國家生物質煉製「產學研」合作聯盟,從資金、科研等各個方面,全面保障我國生物質煉製產業與生態農業的融合、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編輯:王星)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qygc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