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皖平代表:每年產生9億噸農林廢棄物,可用於替代化石資源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產生約9億噸的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如果以這些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替代化石資源,可以在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的同時修復和保護自然環境。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安徽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提交了《關於生物質資源替代化石資源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趙皖平在《建議》中表示,生物質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加快發展生物質煉製技術及衍生產業,能夠成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同時,這也有利於從源頭上解決秸稈禁燒的難題,是以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對化石資源的一種替代和補充,必將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我國的生態現狀和三農問題,已經到了需要下大力氣從根本上加以調整和解決的關鍵時刻。」趙皖平表示。他建議政府轉變觀念,變引導為主導,儘快制定《國家生物質煉製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生物質煉製產業。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扶持生物質煉製產業的發展。《建議》提出,從中央到地方,要像對待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國家戰略資源一樣來看待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把生物質煉製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同時,要明確國家和各級政府是解決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問題的責任主體,應設立相應的機構,統籌領導全國和各地方秸稈等農林廢棄物資源的科學利用工作。做好戰略規劃和布局,真正做好從糧食種植,到秸稈「收、儲、運」等各個環節上的工作,切實解決好相關產品「用」的問題。

第二,研究出臺秸稈有機肥料的補貼政策。建議政府改變目前「撒胡椒麵式」的現金補貼方式,改由國家和地方財政,通過供銷社系統和相關大型涉農央企,對生物質煉製企業所生產的含有土壤修復功能的有機碳能肥料進行統一採購,階段性的免費贈與農民使用或對農民給予實物補貼。在完成國家化肥農藥「雙減」目標和農田修復與水源保護的同時,實現中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助推生物質煉製產業的快速發展。

第三,建立產學研聯盟。《建議》提出設立國家生物質煉製產業引導基金和國家生物質煉製「產學研」合作聯盟,從資金、科研等各個方面,全面保障中國生物質煉製產業與生態農業的融合、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相關焦點

  • 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加速生物質資源替代化石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產生約9億噸的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如何以這些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去替代化石資源,變廢為寶,實現化肥、農藥減量,修復和保護土壤及水源、保障農產品安全和全面恢復綠水青山,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趙皖平向《企業觀察報》記者介紹,生物質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
  • 聽聽兩會代表「怎麼說」
    徐國權:生物質可以替代燃煤供熱    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屆特邀監督員    今年兩會上,徐國權代表就過去的一年如何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脫貧工作,真正讓三農走向新時代,提出了在我國北方地區城鎮居民供熱開展「生物質替代燃煤」的建議。
  • 天津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陳冠益:讓生物質廢棄物資源物盡其
    我國每年產生約12億噸農林廢棄物。以秸稈為代表的農林廢棄物中,近50%的秸稈未得到有效利用,往往以農用燃料和露天焚燒的形式處理,成為「十面霾伏」的重要推手。由天津大學牽頭研發的「農林廢棄物清潔熱解氣化多聯產關鍵技術與裝備」為農林廢棄物找到焚燒以外高效利用的途徑。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負責人、天津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陳冠益教授告訴記者:「讓生物質廢棄物資源物盡其用,我們找到了適宜的技術。
  • 植物所揭示中國生物質氮資源庫及其替代化肥潛力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倡導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理論上,地球上所有光合產物及其衍生物,如作物秸稈、蔬菜廢棄物、畜禽糞便、城鄉可降解生活垃圾等均可作為有機肥原料替代化肥。但具體到某一地區、某個國家,生物質資源量及生物質氮庫容量及其替代化肥的潛力尚不清楚。
  • 我國數百億噸礦山固體廢棄物,成災還是成金?
    事實上,對工業特別是礦山固體廢棄物來說,棄之可為害,用之則可為寶。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這些礦山固體廢棄物,問題亟待破解。  增長驚人尾礦和廢石累積堆存量近600億噸   隨著國民經濟對礦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國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可謂空前。與之相伴的是,礦山固體廢物的積存量和遞增量也到了令人憂慮的地步。
  • 【行業分析】我國生物質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分析(圖表)
    北極星固廢網訊:1、我國生物質資源種類眾多,儲量巨大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生物質能發電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生物質約1700億噸,其能量相當於世界主要燃料貢獻的10倍,而作為能源的利用量還不到總量的1%,極具開發潛力。
  • 全球每年產生超20億噸垃圾!不焚燒的「垃圾發電」技術?
    垃圾發電技術的未來世界範圍內工業的發展已經對地球造成了一定的威脅,人類對於地球的消耗讓地球產生了不良的反應。尤其是現在工業的企業成為每個國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工業企業所造成的廢棄物即將突破地球的極限。
  • 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
    ,到2030年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大約80%左右,一方面得益於開採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在再生資源上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使得化石能源仍將是主導性資源。46.6  數據來源:中國知網,永安期貨原油委員會  4.1.3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規模分析  考慮到我國化石能源的資源供給能力和環境承受能力,化石能源消費在未來要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
  • 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有哪些新政策
    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完善農林生物質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2010]1579號),農林生物質發電執行0.75元/kWh的上網電價。近年來,隨著風電、光伏電價趨於平價,開發難度逐步加大,生物質發電的標杆電價至今未調整,其開發價值凸現。特別是在大氣汙染治理、北方清潔供暖替代的大背景下,生物質熱電聯產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 每年需用50億噸石油,維持不到一百年,「自燃冰」可替代石油嗎?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和「經濟的血液」,用於生產燃料和汽油,許多化工產品,如塑料製品、農藥、化肥等,都是從石油的附屬產品中加工和提煉出來的。如此重要的石油資源並不是無限的能量。 現代科學對石油的起源有兩種觀點,一是它是由生物遺蹟的長期演化形成的。 二是地殼中的碳元素本身存在。 如果石油的來源是第一,它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但如果它來自第二種,雖然它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它將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形成。 因此,無論石油的起源是由地球內部的生物遺蹟或碳元素形成的,一旦它被用完,它將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再次形成。
  • 科學網—期待「催」出更多生物質資源
    其中,生物質作為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資源,對其有效開發利用已被各國看作是替代化石能源製備燃料與化學品的重要途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張海民課題組實現了生物質平臺分子糠醛的綠色電催化轉化升級為高附加值化學品過程,對於設計相關的高效催化劑與催化反應體系具有指導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應用催化B:環境》。
  • 生物質能資源
    1979年全國合理提供薪材量8885萬噸,實際消耗量18100萬噸,薪材過樵1倍以上;1995年合理可提供森林能源14322.9萬噸,其中薪炭林可供薪材2000萬噸以上,全國農村消耗21339萬噸,供需缺口約7000萬噸。 二、農作物秸稈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的副產品,也是我國農村的傳統燃料。秸稈資源與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生產關係十分密切。
  • 金屬粉末或可替代化石燃料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與一位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共同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利用與精白粉或糖粉差不多大的細微金屬粒子來驅動外燃機。相比氫、生物燃料或者電池等,金屬粉末更有望成為化石燃料的長期替代解決方案。外燃機是工業時代燃煤蒸汽機的現代版本,廣泛用於核電站、燃煤或生物質發電站。燃燒金屬粉末也很常見,例如煙花的奪目色彩就來自其中添加的各種金屬粉末,還有太空梭的火箭推進劑。
  • 我國農林生物質發電現狀及相關問題思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農林生物質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綠色、低碳、清潔、可再生等特點,能夠在替代化石能源、促進環境保護、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本文在簡要論述農林生物質綜合利用途徑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我國農林生物質發電的現狀以及當前與農林生物質發電相關的重要問題,提出強化地方農林生物質發電規劃執行與評估工作、完善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相關的排放標準體系等建議。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產生約7億噸的秸稈,按照能量折合約3.8億多噸標準煤。
  • 可再生能源新生力量 生物質能打開燃料能源新市場
    所幸此次火情主要燃燒的是地溝油、生物柴油、甘油和甲醇,其燃燒主要產生了PM2.5、PM10、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沒有劇毒物質和累積性汙染物。地溝油、生物柴油、甘油和甲醇均為生物質能源,具有綠色、低碳、清潔、可再生等特點。生物質能源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
  • 中國的固體廢棄物(垃圾)狀況
    北極星環保網訊: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報告:中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總量為8.2億噸,其中縣及縣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6.7億噸,鄉鎮工業的產生量為1.5億噸。 危險廢物產生量為830萬噸。隨著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有毒有害廢棄物也有所增長。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都未經過嚴格的無害化和科學的安全處置,成為中國亟待解決並具有嚴重潛在性危害的環境問題。
  • 到2019年底,全球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CO2排放量將高達368億噸
    一項新研究表明,儘管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有所增加,但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今年將再創歷史新高。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4日報導,到2019年底,全球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CO2排放量將高達368億噸,高於2018年的365.7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