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省考:巧用隔板法解排列組合題型

2021-01-10 陝西信恆教育

排列組合是行測考試當中的一個必考考點,也是考生比較頭疼的一個模塊。排列組合當中有一類型題是要求對若干相同的元素進行分組,並且每個組中至少擁有一個。遇到這類型題目的時候我們需要採用隔板法。

隔板法指的就是在這些相同元素當中插入幾個板子,對他們進行分組,這種方法一般應用於組合問題。

如果要分成N個組,需要插入的板子是N-1。如果遇到允許組內有零個元素時,需要補充兩個元素就轉化為每個組中至少擁有一個的問題。

將M個元素分為N個組,每組至少一個,計算公式為:

省考
排列組合

【真題再現】

例. 【2010國家】某單位訂閱了30份學習材料發放給3個部門,每個部門至少發放9份材料。問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發放方法?

A. 12

B. 10

C. 9

D. 7

【信恆解析】第一步,識別題型:本題考查排列組合問題。

第二步,審題找已知:30份材料分發給3個部門,

第三步,推算尋未知:每個部門至少發放9份

第四步,計算求解:14個任務分3組就為

=78

所以答案選擇D選項

練習題:

1.【2015黑龍江】某單位共有10個進修的名額分到下屬科室,每個科室至少一個名額,若有36種不同分配方案,問該單位最多有多少個科室?

A. 7

B. 8

C. 9

D. 10

2.【2014四川】將7個大小相同的桔子分給4個小朋友,要求每個小朋友至少得到1個桔子,一共有幾種分配方法?

A. 14

B. 18

C. 20

D. 22

3. 【2010國家】某單位訂閱了30份學習材料發放給3個部門,每個部門至少發放9份材料。問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發放方法?

A. 12

B. 10

C. 9

D. 7

練習題答案:BCB

信恆提示:做排列組合題使用插板法時一定要牢記是相同元素的分配問題,且要求每組至少一個。遇到可以為0或者多餘一個時,我們需要去靈活使用。

#公務員#

相關焦點

  • 2020國考數量關係排列組合知識點-隔板法
    信恆教育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即將到來,許多考生已經進入到緊張的備考當中,數量關係模塊是行測考試中最讓考生頭疼的模塊,在數量關係模塊的十種問題中,排列組合章節更是讓考生談虎色變,因此本文為考生講解徵服排列組合一種特定題型的方法
  • 2020省考行測技巧:六種基本排列組合方法選取與公式速記
    近年,排列組合問題在各省(市)省考中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加,作為組合數學的分支,行測數學運算中相對獨立的一個知識點,它一直被認為是難度較高的,其實中公教育專家相信考生只要掌握了相應的題型和解題方法,分辨清楚題型,排列組合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 2020省考公務員行測技巧:六種基本排列組合方法選取與公式速記
    近年,排列組合問題在各省(市)省考中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加,作為組合數學的分支,行測數學運算中相對獨立的一個知識點,它一直被認為是難度較高的,其實中公教育專家相信考生只要掌握了相應的題型和解題方法,分辨清楚題型,排列組合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 2020甘肅省考行測數量關係備考技巧:六種基本排列組合方法選取與...
    近年,排列組合問題在各省(市)省考中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加,作為組合數學的分支,行測數學運算中相對獨立的一個知識點,它一直被認為是難度較高的,其實中公教育相信考生只要掌握了相應的題型和解題方法,分辨清楚題型,排列組合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一、優限法題目特徵與解題方法:特殊元素,優先處理;特殊位置,優先考慮。
  • 排列組合基本模型
    當遇到較複雜的問題時,如果用最基本的分類或分步來解決問題,可能會找不到好的切入點或是因為疏忽得出錯誤的答案。 因此要掌握好排列組合問題,還需要對常見的排列組合模型比較熟悉,並能合理的套用對應的模型。
  • 2019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之排列組合的「隔板法」
    點擊查看>>>2019京考筆試QQ群|微信群行測數量關係答題技巧:【北京中公教育行測頻道】提供2019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解題技巧,包括數學運算、數字推理、數學公式等數量關係模塊寶典。
  • 公務員考試數學運算常見題型:排列組合
    公務員考試數學運算常見題型:排列組合   排列組合問題在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科目中屬於相當重要的內容,各地各次的考試中均能看到其身影。由於它聯繫實際,生動有趣,題型多樣,思路靈活又獨特,因而不易掌握。
  • 2021京考公告發布時間不知,但數量關係的「隔板法」你不能不知
    雖然現在京考公告一直沒有什麼發布,但是我們也不能被公告牽著走哦,只有好好備考才能拿到最後的勝利!今日小編給大家帶來一個有意思的「隔板法」,幫助大家解決相同元素分配的題型。大部分人在數量關係的複習中多多少少可能會有一些焦慮,覺得簡直太難了。
  • 論公考中的排列組合
    在國考以及各省的省考中,排列組合相關問題是幾乎以每年一道題的頻率出現,作為公考中的必考題型,很多同學對這一模塊的問題感到非常頭疼,因為這類問題屬於偏難的題目,且若沒有掌握基本概念和算法,在做題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比較大的障礙。
  • 2020廣東公務員行測技巧:六種基本排列組合方法選取與公式速記
    近年,排列組合問題在廣東公務員考試中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加,作為組合數學的分支,行測數學運算中相對獨立的一個知識點,它一直被認為是難度較高的,其實中公教育專家相信考生只要掌握了相應的題型和解題方法,分辨清楚題型,排列組合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 2014國考行測備考:隔板法
    隔板法是解決排列組合問題的常用方法,這類題型在歷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中都有所涉及,非常值得我們在複習備考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關注。中公教育專家建議考生重點掌握。隔板法是指利用假定的隔板解決相同元素的分配問題。題幹標準形式一般表述為「把n個相同的元素分給m個不同的對象,每個對象至少1個元素,問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
  • 衡水中學:高中數學排列組合專題易錯、技巧、模型匯總提分小能手
    目錄一、 知識點歸納二、 基本題型講解三、排列組合解題備忘錄1.分類討論的思想2. 等價轉化的思想3. 容斥原理與計數4.模型構造思想四、排列組合中的8大典型錯誤1.沒有理解兩個基本原理出錯2. 判斷不出是排列還是組合出錯3. 重複計算出錯4. 遺漏計算出錯5. 忽視題設條件出錯6. 未考慮特殊情況出錯7.題意的理解偏差出錯8.
  • 高中數學這類題型總出錯?新東方在線教你重新認識排列組合
    加減法是排列組合類問題的基礎,很多同學在解題時會出現「遺漏特殊情況或「重複計數的問題,因此產生錯誤。新東方在線老師提醒大家,在解排列組合問題時,要按元素的性質進行分類、按事情發生的連續過程進行分步,這樣才能做到分類標準明確、分步層次清楚,不「漏」不「重」。
  • 2014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最易忽視技巧:隔板法
    】輔導課程  隔板法是解決排列組合問題的常用方法,這類題型在歷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中都有所涉及,非常值得我們在複習備考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關注。隔板法是指利用假定的隔板解決相同元素的分配問題。題幹標準形式一般表述為「把n個相同的元素分給m個不同的對象,每個對象至少1個元素,問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為使每個對象至少分一個,先去掉n個連續相同元素兩端的空隙,用隔板的方法在元素之間形成的(n-1)個空隙中插入(m-1)個隔板,則n個相同元素被分為m堆,對應於m不同的對象。其分法數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 排列組合公式/排列組合計算公式
    A1:     123和213是兩個不同的排列數。即對排列順序有要求的,既屬於「排列P」計算範疇。       上問題中,任何一個號碼只能用一次,顯然不會出現988,997之類的組合, 我們可以這麼看,百位數有9種可能,十位數則應該有9-1種可能,個位數則應該只有9-1-1種可能,最終共有9*8*7個三位數。
  • 公務員行測:排列組合方法多
    排列組合問題,考察的側重點在於理解,而非計算,所以對於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加法原理、乘法原理要理解透徹。排列組合題型變化多樣,經典題型和方法很多,要求大家逐一掌握,熟練應用。首先回顧一下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 如何快速了解排列組合經典模型基本公式及題型特點
    事業單位考試的行測中,有一類題型叫做排列組合,而在排列組合的應用中,有一些題型需要構造模型才能快速解題,否則難以下手。本文就排列組合常見的三種模型,環形排列、錯位重排、同素分堆給大家作簡單介紹。基本公式及題型特點1.環線排列與直線排列相比,環線上的排列問題沒有前後與首尾之分。任取一個元素作為隊首,環線排列問題便轉化為剩下的(n-1)個元素的直線排列問題。
  • 考研數學:10分鐘幫你拿下排列組合重難點問題!
    排列與組合的概念:1、排列數的概念:從n個不同元素中,任取m(m≤n)個元素有順序的排成一列,則所有不同的排列個數,稱為排列數。2、組合數的概念:從n個不同元素中,任取m(m≤n)個元素不計順序的組成一組,則所有不同的組合個數,稱為組合數。
  • 2021福建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排列組合解題方法
    2021福建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排列組合解題方法 福建公務員考試網為您提供福建省公務員考試行測輔導資料,提供數量關係資料,包括數量關係解題技巧、數量關係題庫、數量關係答題技巧、數量關係模塊寶典。
  • 高考數學,排列組合解題方法,提分必備
    在高中數學中,排列組合就是其中需要學習並掌握的重要知識點。其中,排列組合的問題也對解決數學的概率計算在高中數學中,排列組合就是其中需要學習並掌握的重要知識點。其中,排列組合的問題也對解決數學的概率計算中所遇到的難點有著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