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這支部隊誕生於和平時期
從事的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
高原禁區 礦井絕境
最危險的水下現場
總有他們衝鋒在前的特殊身影
他們義無反顧
用生命捍衛榮譽
他們是
海軍某防救支隊機動救撈中隊
隊伍誕生於1958年8月1日
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第一支擔負著
援潛、救生、探摸、
打撈、安保、水下搶險救生等
特殊使命的部隊
1963年5月1日,新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現代化遠洋貨輪躍進號在公海海域突然失事,舉世譁然。
兩個月前,交通部提出由躍進號貨輪首航日本,以擴大對外影響,這個建議得到周恩來總理批准。
4月30日15點58分,躍進號貨輪滿載13400餘噸玉米,從青島港駛出,按照預先擬定的航線行駛。
讓人沒想到的是,剛剛行駛一天,5月1日,船上報務員發出「我輪受擊,受損嚴重」的求救電報。隨後,這艘萬噸巨輪沉入了深不可測的海底。
湯東徵
機動救撈中隊原中隊長
周總理直接打電話給海軍肖勁光司令,然後肖勁光直接下達搜救任務,下到了我們防救部隊。
然而在中國尚未著手開展調查時,日本「全亞細亞廣播電臺」卻「先聲奪人」,稱新中國製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在赴日本途中因腹部命中三發魚雷而沉沒。
這一說法迅速傳開,美國、蘇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報紙幾乎都在頭條要聞刊出了躍進號遭魚雷擊沉的消息,但各國也同時聲明,自己與沉船事件無關。
躍進號究竟是怎樣沉沒的?為查清躍進號貨輪遇難的真正原因,周恩來決定成立專門小組,人員由交通部和海軍組成。
1963年5月12日,周恩來總理冒著濃霧飛往上海,親自檢查指導海上準備工作。
對於潛水員來說,除了供氧裝備、水下環境的風險,最主要的是要克服減壓病。
水底深處,在強大的水壓下,空氣中的氮氣會進入身體,溶解到身體各個部位。一般來說,潛水員在60米深度最多工作半小時,就必須出水進入減壓艙,進行規定時間減壓。如果潛水員回到水面,不能及時進入減壓艙,排出體內的氮氣,溶解於體液中的氮氣將由於氣壓的變動,迅速地變為氣泡,引起栓塞,威脅潛水員的生命。
在詳細詢問潛水員的試驗情況後,周恩來指示,必須周密考慮潛水員的安全。
1963年5月18日上午9點,在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率領下,出海調查作業編隊從上海吳淞碼頭起航。
一天後,潛水分隊跟隨10艘戰鬥艦艇和潛水作業船編隊,克服大霧帶來的航行困難,按時到達躍進號貨輪失事調查區域。
圖:潛水分隊趕赴躍進號失事海區
海面上風高浪急,海面下暗流湧動,在深不可測的大海裡,要想找到躍進號沉船,難度可想而知。此外,沒有先進的設備和探測技術,沉船位置無法確定,究竟該從何處下潛?這讓官兵們十分犯愁。
很快,艦艇編隊指揮員想出了一個「土辦法」——用拖船拖著鐵錨,像漁民拉網、梳子梳頭一樣在失事海域展開地毯式搜尋。
圖:潛水員即將下水搜尋躍進號
十天過去了,搜尋仍然毫無收穫。
日復一日的海上顛簸,讓許多官兵產生不適反應。就在官兵心急如焚、望眼欲穿的時候,鐵錨挾帶著的淤泥裡出現了幾粒黃燦燦的玉米。
懷著激動的心情,中隊潛水員熊建成迅速穿上重潛水裝,手持潛水刀,跳入深藍色的大海。10米,20米……45米,熊建成用潛水刀撥開密密的海草,刀尖觸到了礁石,隨即開始艱難地探摸。
十幾分鐘後,潛水員電話突然傳來熊建成的聲音:「我找到了躍進號!」這一消息令讓甲板上等待的官兵激動不已。
隨即,第二批、第三批潛水員們輪番下潛,對躍進號貨輪展開全方位探摸。潛水員們顧不上海底的危險,迅速爬上船體一遍遍搜尋「魚雷」擊中的痕跡。
然而,現場卻絲毫沒有爆炸的跡象。他們摸到的僅是礁石撞擊的裂縫,並發現一塊礁石上明顯的擦痕。礁石的縫隙裡,還夾雜著大量的玉米。在躍進號船底裂縫四周,沾有礁石碎屑,形狀大小與礁石相吻合。
潛水員們把探摸情況一一收集,基本上確定躍進號是觸礁沉沒。救撈中隊將這一結果立即向上級作了詳細匯報。
經過15天艱難的水下探查,救撈中隊官兵向世人解開了躍進號貨輪沉沒之謎。隨後,中國向世界公布了躍進號貨輪失事真相,關於躍進號的種種猜疑,不攻自破。
圖:新華社發表聲明
由於任務完成出色,周恩來總理特意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救撈中隊的代表,稱讚他們首戰告捷,打了一個漂亮仗。
自成立之初,救撈中隊就承擔起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嚴酷的考驗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南京長江大橋工程舉世矚目,它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
1964年10月,南京長江大橋工程施工突然遭遇難題,大橋6號和3號橋墩施工中水下遭遇困難,潛水深度大,潛水員無法下潛。接到救援請求後,海軍立即命令機動救撈中隊奔赴南京。
在技術保障下,潛水員每次鑿巖、清巖後,往往不到一天,就能完成全部探摸。除此以外,潛水員還進行了高難度的水下電焊和切割作業,實現了新的突破,保證6號橋墩如期完工。
然而,他們卻來不及放鬆,大橋3號橋墩的挑戰更大。由於基巖破碎,這裡需要在80多米的深井裡進行清渣處理工作。
餘華曹
原北海艦隊機關某處處長
那個時候沒有錄像,沒有水下照明,完全靠潛水員下去,用兩隻手摸,然後上來匯報情況。有時候流水就把他衝走了,很危險,所以讓他靠一根信號繩,拉著他。繩子一斷就麻煩了,就沒有生命保障了。
憑藉過人的勇氣和技術,海軍潛水員冒著生命危險,先後潛水74人次,終於攻克難關,在3號橋墩下方清理出渣石和泥沙3582公斤,並測量出重要的水下技術數據,勝利地完成清理任務。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全線貫通。1969年1月1日,長江大橋公路交付使用。海軍機動救撈中隊在南京長江大橋的深潛作業,如蛟龍出世,一戰成名。
60多年來,海軍機動救撈中隊劈波斬浪,衝鋒在第一線,先後援救打撈國內外遇難遇險船隻160餘艘。
無論是波濤洶湧的海洋、水流湍急的江河,還是漆黑曲折的礦井,海軍機動救撈中隊的官兵直面生死考驗,出色地完成了黨和國家賦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