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黃浦江畔張華浜一處碼頭邊,一座兩層小樓被青松和塔吊重重包圍著。在這座「其貌不揚」的小樓裡,駐紮著一支能「下五洋捉鱉」的水下鐵軍——上海打撈局救撈工程船隊潛水隊。
這是一支履行公益性海上搶險救撈職責的潛水突擊隊,圓滿完成「桑吉」輪應急救援及水下抽油任務、長江沉船「東方之星」輪打撈任務。
這是一支推進我國深潛水技術發展的深潛先鋒隊,實現中國飽和潛水零的突破並刷新了313.5米國內飽和潛水新紀錄。
這更是一支踐行「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救撈精神的英勇戰隊,奔赴千裡,將重慶萬州墜江公交車整體殘骸和11名(包含6具車內遺體)遇難人員遺體打撈上岸,並探摸到黑匣子晶片。
這是一支榮譽卓著的團隊,先後獲得「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示範窗口」「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培養出「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金鋒和數位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這支團隊切實落實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上海打撈局相關部署要求,用信念攻堅克難不負救撈使命,用擔當築成水上安全鋼鐵長城,用勇氣填補飽和潛水空白,用奉獻溫暖人心傳播無疆大愛,書寫了新時代交通強國徵程上救撈人的堅守與奉獻!
部分潛水隊員合影。
01
救撈特種兵
千裡馳援 日夜奮戰顯擔當
1小時完成設備裝車和人員召集工作。連夜部署工作,連夜護送作業設備由陸路奔赴千裡之外的救援現場。次日23時許,救援設備抵達現場,28人的救援隊連夜調試設備。第3日凌晨,全部設備調試完畢,救援隊做好潛水準備。
這不是應急響應演習,而是潛水隊前往2018年10月28日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現場的前期工作。
緊鑼密鼓的前期工作只為應對現場的複雜形勢。
水深75米,水流流速大約每秒0.3米。「為避免身體內的壓縮氣體對潛水員肺部造成傷害,潛水員需要在水下減壓2個半小時,然後進入減壓艙減壓3小時。加上準備階段,整個潛水作業7個多小時,但真正作業時間只有35分鐘。」潛水隊隊長胡建介紹。
「公交車碰撞後凸出結構多,『臍帶』容易纏繞甚至被割壞。」潛水隊副隊長張偉平說。工程潛水要在水下長時間作業,並不像常見的潛水員那樣靠背後的氣瓶供氣,而是靠「臍帶」支持水下作業。水面的甲板支持人員用「臍帶」給水下供氣、供熱水保暖、供電、維持通信,是潛水員的生命線。
連夜的勞累、江面籠罩的濃霧、艱巨的任務絲毫沒有消磨他們的意志。潛水員戴洪帥說:「從接到任務開始,我們心裡只有一個念想,就是儘快完成潛水任務,以寬慰遇難者家屬和民眾的焦急心情。」
30日,從7時到21時15分,第一至五批潛水員下水作業,先後共計發現5名遇難者遺體和失事公交車的行車數據記錄儀、掉落的SD卡,並送出水面。而第五批潛水員減壓完出水,時間已是31日的凌晨。
「我們輪番下水,潛水員上來簡單休息一下就去做甲板支持工作,所有人都在現場沒日沒夜地幹。」潛水員劉程欣說。
31日5時,天還沒亮,潛水隊已經準備下水起吊公交車,第六至十批潛水員相繼下水,完成了墜江公交車下方吊索的安裝工作、公交車車尾和車頭吊帶的安裝任務,檢查車輛離底狀態,檢查確認水下公交車的姿態。
23時45分,公交車緩緩露出水面,救援現場鳴笛致哀,兩眼紅腫、充滿血絲的潛水隊員們脫帽哀悼。
「我們這次作業和過去工程打撈完全不一樣,無論是水下潛水作業,還是水面支持工作,疲勞程度、工作強度都遠超以往。潛水作業基本都掐著秒表上來,在最後30秒再往回走,比往常拖了30秒。」潛水隊隊員晁玉增說。
據戴洪帥回憶:「救援人員多,分配給我們隊4個床鋪。大家都相互推辭讓別人上床休息,絕大部分人都在紙箱、凳子上休息,基本上睡兩三小時就起來幹活,有的兄弟甚至一天沒合眼。潛水的簡單休息一下就去做甲板,幫著下一班的兄弟潛水。很多兄弟都是3天沒洗臉、刷牙。」
「86小時夜以繼日的連續奮戰,在家值守的隊員也能挺得住,他們不比我們差,」潛水員董猛說,「我覺得我們就是為潛水而生的。」翻開這個團隊的歷史,一幕幕、一幀幀都記錄著這支救撈特種兵在水下揮灑的使命擔當。
浙江象山外海「魯榮漁58398」輪救援中,6名潛水員克服沉船水域風大浪高、四周漁網等雜物密布、有機率發生次生災害等困難,1個月內,輪番上陣切割、清除沉船周邊漁網,在70餘米的海底完成沉船首部淤泥清理、沉船起吊鋼絲繩調整、抽水、抽油及封堵裂縫等後處理作業,成功打撈11具遇難者遺體,並協助將「魯榮漁58398」輪打撈出水。
潛水員下水探摸。
02
「水上長城」建造師
險境中勇築安全防線
「陽光照下來,這艘270多米長的巨輪好像躺在深海的深淵裡,海水流動著,它好像在緩慢地晃動。」曾參與「桑吉」輪救援的徐震濤回憶說。
2018年1月6日,載有11.13萬噸凝析油的「桑吉」輪在長江口以東約160海裡處發生碰撞後全船失火,水上安全受到極大威脅。
上海打撈局臨危受命,趕赴現場。救援行動進行到13日,現場指揮部決定登輪。此時的「桑吉」輪仍在燃爆,登難船猶如踩雷區。
誰先上?
「我帶頭上!」「深潛號」工程監督徐軍林說。
「危險時刻我們就要衝在前面。」潛水員徐震濤、盧平、馮亞軍跟著說。
誓言錚錚!救撈人的使命與責任早已在他們心中深深紮根。當天8時,搜救小組4人做好了準備,也做了最壞的打算。
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在全船基本被燒毀、有毒氣體瀰漫的情況下,他們毅然登上難船,並在濃煙中合力取下VDR。在救生艇甲板搜尋到2具遇難船員遺體時,徐軍林、盧平兩人嘴裡念道:「兄弟,我們來送你回家,你的親人在等你回家。」
直至氣瓶發出報警信號,他們的搜尋才告一段落。
14日16時45分,「桑吉」輪突發燃爆後開始沉沒。如何迅速將船艙中的油抽出來成為潛水員必須解決的問題。難船持續爆燃、有毒有害氣體散發、氣象海況惡劣及離岸距離遠、補給不方便的艱險依然在,潛水隊員再次迎難而上。他們通宵達旦,連續奮戰在最前線、最危險的救援現場,憑藉著無畏的勇氣、專業的技能出色完成了飽和潛水水下探明貨艙剩油、燃油艙剩油及燃油艙洩漏點封堵、抽油管道安置等關鍵作業,降低了次生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減少了對海洋環境的汙染,有效保障了水上安全。
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是潛水隊的自帶屬性。
「鑫川8」號撞向南京長江大橋沉沒後,左舷重油艙內留存燃油60噸,且發生部分洩漏。潛水隊克服水下能見度為零、長江汛期流速大、水深變化大、潛水風險較高等困難,在超常規、快流速的情況下,共潛水36人次、2273分鐘,最終在汛期洪峰到來前對沉船油艙透氣孔進行封堵,減少、控制了沉船其他油艙內剩油對水域環境的再次汙染,協助抽除艙內全部剩油、打撈沉船,保障了水質安全和通航安全。
耙吸式挖泥船「奧聖65」輪在天津港大沽口錨地側沉,並引發次生事故。潛水隊揮師北上,經過7天的晝夜奮戰,在船底四五米的泥下,穿過了32道碗口粗的鋼纜,在船舷上均勻焊制了32個纜樁,並協助對沉積在艙內的淤泥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連續抽淤,最終成功扳正船體,保障了船舶進出港安全。
他們在關鍵時刻,敢於站出來,衝得上去、拿得下來,用專業、勇敢的行動築起水上交通安全的鋼鐵長城,展現了救撈隊伍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過硬的作風,充分發揮了國家海上應急處置主力軍的重要作用。
潛水員陳信彪搜尋到一名3歲小孩的遺體,出水後難掩悲痛。
03
水下太空人
「下五洋捉鱉」填補國際空白
「在水下有一點點緊張,但我更期待自己能執行任務的那一天,我想像胡建隊長那樣執行飽和潛水任務。」2001年出生,還在隊裡實習的蔣世玉撓撓頭,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道。
蔣世玉所說的飽和潛水是可與宇航技術相提並論的潛水領域關鍵技術,被廣泛用於深海打撈、水工建設。一支完備的飽和潛水作業隊伍由潛水總監、潛水監督、潛水員、生命支持員、設備支持員等組成。堪比「太空人」的飽和潛水員是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
「300米飽和潛水作業的通知發出時,最初報名的就有40多人。」回憶起當時的報名場景,潛水總監金鋒的讚賞之意溢於言表。
最終,潛水隊的胡建、管猛、董猛、譚輝、羅小明和李洪健等6名勇士代表潛水隊、救撈系統,挺進深海,發起了向世界深潛水技術高峰的衝擊。
5年前的1月12日,胡建、管猛、董猛3人第一鍾入海。
300米的水深,31個大氣壓的壓力,31倍的呼吸阻力,潛水鐘內的人好像被綁著,感覺關節都被擠壓到一起了,動作施展十分消耗體力。平常胡建在100米水深著裝只需15分鐘左右就完成了,在300米水深,戴頭盔就花了15分鐘。
「水流實在太快,感覺有點冷,人站在壓重塊上晃動,拉不住。」管猛說。300米的深海重壓重重,水流、低溫、31倍的呼吸阻力等水下環境造成的影響消耗了潛水員大量的體力。帶著行走深海的夢想的胡建,以大無畏的精神,從潛水鐘毅然跨出了我國潛水歷史上具有意義的偉大一步,清澈透明的300米深海首次迎來了中國潛水員的身影。
董猛雙腳到達海底的那一刻,控制室深度指示顯示:313.5米,這是中國深海下潛新紀錄。
隨後,譚輝、羅小明、李洪健搭載第二鍾入水。3人相繼從潛水鐘出潛,譚輝、羅小明揮舞著五星紅旗,李洪健將鮮豔的五星紅旗深深的插入到了313.5米深海,頭盔上的攝像系統記錄下了中國潛水員「實現夢想的光榮時刻」。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在祖國浩瀚的南海,我們圓了中華民族的深海夢。」李洪健無比自豪。
1名太空人從太空返回地球大約需要3.5小時,飽和潛水員大約每30米就需要1天減壓時間,在靠近水面的位置要多加一天。6名潛水員在高壓環境中作業和生活380小時,經過11天的減壓後跨出飽和潛水系統甲板居住艙。出艙門那一刻,他們精神抖擻、無比自豪。
因為,他們用勇氣在深海探摸、遊走,下潛巡迴到313.5米的深海,將五星紅旗深深插入海底,創造了我國飽和潛水作業新紀錄,填補了我國深潛水技術作業領域的又一空白,實現了交通運輸海上應服務保障能力新的重大跨越。
在這之前,上海打撈局研發飽和潛水技術的腳步一刻未停止。在這之後,上海打撈局研發飽和潛水技術的腳步將更加矯健。
「飽和潛水與宇航技術都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我國要真正做到國際領先,還必須不斷跨越。」胡建說。
這支水下太空人團隊,正著力培養隊員以配合上海打撈局開發、掌握500米飽和潛水全套技術,向「救撈能力和水平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走到世界前列」的目標進發。
潛水員出水後,體力透支癱坐在地。
04
穿潛水服的天使
奉獻暖人心 異國灑大愛
隊裡有幾個老潛水,不僅精於專業,而且「擅長裝傻充楞」。有一次,徐震濤的妻子看到新聞報導後,認出了自己的丈夫,隨即發來簡訊「看到你背影了。今天,你又驚心動魄了一回」。徐震濤卻說「什麼情況啊?不是我啊,我在值班呢,沒出任務」。他妻子回復「在新聞上我都看到你了,別裝傻裝楞了」。
潛水員,每次有搶險救助任務的時候,對家人只有簡單的一句「我出差了」,就奔向了一線。從2015年8月到2017年4月的600多天裡,潛水隊幾乎每一名隊員都用這句「我出差了」向家裡請過假,遠赴韓國參與「世越號」沉船打撈,而每向家裡請一次假就說明他們至少要有三四個月在外。
地質堅硬、水流湍急、環境惡劣,潛水隊員們好像並不在意這些危險、困難,他們穿戴好裝備,潛入水底,用雙手探摸「世越號」的每一塊船體、船底的每一寸海床,他們的任務不僅僅是搜尋遺體,還有安裝防護物、浮力設施、起吊設施等。「給我裝備裝具,我來潛一班水。」金鋒說。
老中青三代潛水員一次次潛入水中,將抽油管道成功接入到燃油艙,協助抽取油水混合物954立方米,其中燃油132.4立方米;
為防止沉船內可能存在的遺體在打撈過程中受到破壞或流失,潛水員對「世越號」上300多個門窗和開口進行了防流失安全網的安裝工作;
協助完成21個密閉艙室的充氣試驗、重點艙室漏氣點封堵、艙內浮力的建立、內置氣囊安裝、沉船兩側的海底整平、抬吊船艏以及33根託底鋼梁穿引等一系列高難度施工作業。
「這些作業持續了400多天,好多兄弟在這段時間裡就工作了300多天。我在那也過了一個春節。」潛水員荊長寧說。
「盛好飯後,幾十人在甲板上圍在一起吃『大桌飯』。微信上聯繫最多的是家人,『爸媽,最近身體好嗎?我想你們了』是大家發出的最相似的微信消息。」潛水隊政委顧德章說。
他們幹完三四個月的航次,往往只休息1周左右,老家不在上海的隊員,除去路上的時間,實際休假時間只有三四天;他們把探摸到的遺物儘量都帶上岸,手機、學生證、行李箱,以寬慰遇難者家屬;在提升浮筒前,他們將朵朵白花撒入海中,表示對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600多個日日夜夜,潛水隊共完成潛水作業逾6000人次,水下作業時間超13000小時。2017年4月5日下午,沉沒海底1073天的「世越號」重見天日。
600多天的辛苦付出、執著奉獻,他們終於踐行了「讓『世越』重現,讓逝者回家」的錚錚誓言,在異國他鄉告慰了300多個家庭遙不可及的思念。
幾位50多歲的老師傅還在下水,顧德章2000年就做過飽和潛水,胡建2000年參加工作,張偉平1999年參加工作,董猛2007年參加工作,劉程欣2007年參加工作,新來的蔣世玉是個00後。
「我們這群人是愧對家人的,但我們又是他們心中的驕傲。」顧德章說。
潛水隊員將一年中的兩三百天,最好的青春年華,甚至後半生都獻給了救撈事業,他們在江河湖海、國門內外留下了一份份救撈榮耀。
陽春三月,紅日初升,黃浦江百舸爭流,兩層小樓邊的挺直青松在風中傳誦:
「潛水隊不僅僅是家人的驕傲,更是救撈人的驕傲、交通人的驕傲!」
採訪手記
巨浪遮不住實打實的救撈精神
採訪中,我深切感受到:潛水隊員身上有一種突出的氣質,那就是「實」。
腳踏實地、專業紮實。超強颱風「桑美」過境,大量沉船阻礙了沙埕港的主航道。流速達到安全流速的3倍,船體布滿紮實的尼龍魚網。他們迎難而上,使出高超的探摸本領:落潮時,從沉船上遊下水,漲潮時,從沉船下遊下水。挑戰絲毫掩蓋不住、束縛不住在他們紮實的潛水水平。探摸、定位、穿鋼纜、起浮,15個晝夜協助打撈起10艘沉船。
堅定頑強、意志硬實。參加「東方之星」輪救援時,他們奮戰5天4夜,大部分累計睡眠不足10小時。意志如鐵,他們是救撈系統的特種兵,克服身體極限,在沉船完全倒扣、江水渾濁能見度幾乎為零的艱苦環境中,執行潛水作業28人次,潛水總時間2158分鐘,排查55個旅客房間。
溫暖人心、真誠樸實。他們在水下見到墜江公交車時,「車只剩一個殼子,面對遇難者時心裡很悲痛,在心裡默念『親人在等著你們,水下太冷,我們帶你們回家』。」當打撈到一名3歲小孩遺體時,溼潤的眼眶流露出的是他們心底的柔情,對生命的敬畏。
習近平總書記說:「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潛水員們就是這樣,在平凡的崗位上憑藉實打實的紮實、硬實、樸實勇擔責任,忠誠履職、矢志奉獻,不負國家和人民賦予的神聖救撈使命,不懈踐行「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救撈精神。
時代大潮起,滄海正橫流,他們整裝待發、揚帆起航,全力奔赴服務交通強國、為新時代保駕護航的新徵程。(王肖豐)
作者:王肖豐 楊文 董權慧
圖片由 上海打撈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