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一人之智,聚萬眾之力,討黃巾,戰袁紹,平定天下

2021-01-07 錦秋文譜

#曹操#關注我,了解自己的姓氏~

曹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三國時期魏國國姓,主要源自上古時期火正祝融支系和西周王族支系,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曹姓在中國的主要來源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皇帝姬姓的後代。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曹振鐸被封於曹,監督陶丘,成為始封之君,也就成為曹氏的受姓始祖,曹參、曹操都是他的後人。

二、源於官位

顓頊曾孫吳回的子孫安被封在曹國(山東菏澤一帶),屬於以國名為氏。顓頊有個曾孫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夏禹賜封安為曹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三、秦姓所改

獻帝建安二十年曹操改秦真姓曹氏。

曹姓的郡望在譙郡(今安徽毫州市)、彭城郡(今江蘇徐州市)、高平郡(今山東西南部)、東海郡(今山東郯城)、陳留城(今河南省開封市)、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巨鹿郡(今河北省南部地區)

曹姓名人輩出,從官員將帥到文人墨客,從三國曹曹到清代 曹雪芹,均在曹姓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今天我們要講的講述的是亂世梟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是沛國譙縣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東漢末年權臣,太尉曹嵩的兒子,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幼時放浪不羈,獨愛兵法

曹操的身世一直被人詬病,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漢朝的大宦官曹滕的養子。雖然曹嵩官至太尉,但曹操「贅閹遺醜」的事實也被流傳了下來。

曹操從小就非常叛逆,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曹瞞傳》有記載:曹操少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

有一次曹操的叔父擔心曹操不才,便將曹操縱情遊玩的情況告訴了曹嵩,在被曹嵩嚴厲教訓了一頓後,曹操並沒有浪子回頭,還想出辦法對付他的叔父,有一天曹操的叔父來看,曹操假裝中風,引得曹嵩直接跑回來看曹操,曹操告訴父親,叔父不喜歡他,才說他中風。此後,曹嵩就不聽曹操叔父的話了。

但同時培養出了他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並且早年就喜歡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

當時的科舉制度,是孝廉制度。只要孝順親長,廉能正直,就可以被任用官員,曹操被推舉為孝廉,隨後入京都洛陽,擔任郎官(具體不知官職)。沒過多久, 擔任洛陽北部尉,負責京東北部區域的治安。

曹操不畏豪強,無所畏懼,申明禁令,嚴肅法紀,有犯禁者,皆棒殺之。漢靈帝寵幸的小黃門蹇碩的叔父因違禁夜行,被曹操棒殺。此後京城斂跡,無敢犯者。

陳留起兵,逐鹿中原

曹操見漢室亂象錯亂,無法匡扶,且得罪董卓,因此改名換姓逃出京城,回到家鄉陳留,散家財,合義兵,逐漸聚集起五千多人馬。

曹操主張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大軍,但因各路諸侯心懷鬼胎,不願主動出擊,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兵西進,但卻被董卓埋伏,曹操大敗,兵馬只剩五百餘人。董卓逃走。

曹操一路吞併諸侯,壯大自己的勢力,並且在建安元年迎回漢獻帝,並把持住朝政,史稱「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因為赤壁之戰的失利,導致魏、蜀、吳三足鼎立。隨後建立政權,史稱魏朝。

曹操以一人之智,聚萬眾之力,討黃巾,戰袁紹,平定天下。不得不說曹操的能力卓越。但曹操的形象是複雜多變的。作為政治家,其狡詐陰險,冷血愚蠢,但又有寬愛才。

曹操生性多疑,總是擔心有人在他睡著之後刺殺他,就想出了一個夢中殺人的招數,專門將侍衛殺死,讓人們相信他夢中殺人的事實。

卻又重視人才,曹操曾頒布求才令,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由此可見其看重能力,唯才是舉。

作為軍事家,其兵法出眾,但又驕傲自滿。

曹操從小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兵法出眾。但是赤壁之戰卻又表現出驕傲自滿,在沒有消化荊州之前便匆忙想要攻打江東。

這就是曹操。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

相關焦點

  • 曹操早年的發展軌跡,缺糧,背叛,要挾,他是怎樣挺過來的?
    黃巾大起義爆發後,帝國耗費九牛二虎之力最終還是將其平定了,但是東漢王朝卻用完最後一分力氣,走到了統治的盡頭!此後天下諸侯割據林立,他們唯實力當頭,實力強橫者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稍次者亦割境自雄。各路有識之士對此時的局勢或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或哀嘆「漢室陵遲為日久矣」。
  • 勝者為王敗者寇,哪怕他們失敗了,他們也是驚才豔豔之人
    以上是羅貫中對袁紹陣營兩位頂級謀士的評價,田豐田元皓、沮授沮音菹(本字取自魏志武帝紀)。這兩位謀士忠貞不二,對袁紹忠心耿耿,奈何袁紹聽信讒言,田豐遭下獄,沮授受排擠,官渡之戰餘輩皆庸庸碌碌,這對袁紹官渡之戰的失利影響頗大。
  • 別人打天下都是兄弟齊上陣,為何袁紹和袁術軍閥割據時不聯手?
    袁家有對兄弟,在東漢戰亂時,可謂是權傾朝野,大有一統天下之意。就連董卓都表示"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就是說殺了袁家的這兩個兄弟,那離著一統天下的日子就不遠了。他們分別是袁紹和袁術。恃才傲物,兄弟二人個性太強 "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或有無須而誤死者"。在袁紹豢養死士,誅殺宦官的時候,其實袁術也是出了不少力的。只不過,當時的袁術認為袁紹興不起多大的風浪,而且他自己也能從中分一杯羹。 袁術比袁紹更狂妄,也比他愚蠢。在討董之戰前夕,董卓曾經拉攏過曹操,袁紹和袁術,不過三人都義正言辭的拒絕了。
  • 除了三英戰呂布,呂布一生還有一次戰敗,把呂布打怕了
    說到三國武力第一人,小孩也能說出是「人中赤兔,馬中呂布」的呂布呂奉先。再說到呂布武力有多高,又都能說出耳熟能詳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故事。 確實,想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可以說是三國演義的華山論劍了。
  •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究竟是呂布贏了,還是劉、關、張三兄弟贏了?
    到了譙郡後,得夏侯氏和曹氏兩大家族,以及孝廉衛弘的仗義疏財,曹操得以拉起了一支千餘人的士卒,並且發布討董檄文。隨後,共十八路諸侯齊匯洛陽外圍。因為曹操當時的身份和地位較低,在諸侯中又難有支持,最後盟主之位落在了袁紹的頭上。在袁紹的主持下,諸侯軍以孫堅為先鋒,大軍開拔汜水關。聽聞十八路諸侯要討伐自己,董卓十分憤怒,隨後讓華雄前去迎敵。
  • 若袁紹加入顏良和文丑打袁紹,顏良、文丑三英戰呂布,結果如何?
    董卓顏良、文丑二人的武藝其實是個謎,算上河北名將之首,他們在河北一個排第一,一個排第二,但在關羽手下並沒有走過三個回合,顏良在《三國演義》中的戰績主要有四個,一回合砍耿武,三回合砍宋憲,一回合砍魏續,二十回合砍徐晃,最後在白馬之戰中被關羽一回合斬首。
  • 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發生在什麼地方?
    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發生在官渡(今河南鄭州中牟縣東北)的這場袁紹和曹操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官渡之戰,是東漢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曹操以劣勢兵力以弱勝強,大敗袁紹,從此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三英戰呂布究竟呂布怕誰呢
    相信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吧,相信對三英戰呂布最清楚不過了,呂布雖然戰敗了,但他究竟怕他們當中的誰呢?東漢末年,各地諸侯接到曹操討伐董卓的檄文,紛紛率兵前來與曹操會盟。當時,響應曹操的有十七鎮諸侯,包括渤海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長沙太守孫堅、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兗州刺史劉岱等人。袁紹,字本初,是司徒袁逢的兒子,袁家世代都是朝廷高官,四世三公,聲名遠播,深受世人敬仰。當初,董卓和袁紹因為廢立皇帝的事,與董卓鬧翻,憤而出走。為了籠絡人心,董卓讓他擔任了渤海太守。
  • 陣斬烏桓單于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虧大了?郭嘉:輸贏根本不在戰場
    但有一場戰役卻很少被提及——白狼山之戰。這場陣斬烏桓單于蹋頓,被認為是「漢以強亡」餘暉的戰爭,後世往往將其歸在「曹操平定北方」的大概念中,作為官渡之戰和平定冀州的延伸。但冀州當時已是鐵板一塊,而曹操徵柳城似乎又沒有實現任何戰略目標,筆者於是想挖掘一下,看看曹操打這場仗到底打了個啥。
  • 顏良文丑聯手能擊敗或斬殺呂布嗎,再加上袁紹,能否三英戰呂布
    呂布是三國演義第一猛將,在三國演義中,天下無敵,沒有任何人單挑能打贏呂布,如果想用對付呂布,用曹操的話說就是:呂布非一人能敵。想要打敗呂布就是幾個一起上,只能群毆才能打敗呂布,這不,前有三英戰呂布,後有曹營六將戰呂布,都把呂布打敗了。
  • 天津市籍曹魏兩大名臣:一人來自薊州區,一人來自武清區
    其中,天津市薊州區一人,天津市武清區一人。第一位:田疇。田疇,字子泰,今天津市薊州區人。田疇少年時以才思敏捷、文武兼備而知名。各路諸侯興兵討董時,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時任幽州牧的東漢宗室劉虞為了表示忠心,欲派一使者前往長安覲見獻帝,當時,劉虞帳下眾人共同推薦了剛滿二十二歲的田疇。劉虞召見了田疇之後非常滿意,立即為其置辦車駕。
  • 品三國之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之狼性原則
    01:01來自AA希望之光AA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真可謂霸氣凌然,當世之無可比擬,其官渡之戰,以以少勝多的驕人戰績擊敗袁紹,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他逃到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手下的人抓住。陳宮認為他是一條漢子,就棄官和他一塊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錯殺了好人呂伯奢一家,而且還發表了千古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陳宮覺得此人乃「狼心之徒」,於是又棄曹而去。曹操唯才是舉,關羽這麼忠心劉備,曹操又送赤兔、又送金錢,結果關羽最終還是離去。
  • 虎牢之戰:大唐統一天下的最關鍵之戰
    虎牢之戰李世民一舉消滅夏鄭兩個勢力,為唐朝統一掃清了障礙。那麼李世民是如何打敗竇建德、王世充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合鄭、夏之力滅唐,天下可定。」竇建德同意,認為鄭夏唇亡齒寒,同意救鄭。竇建德決定先禮後兵,先派禮部侍郎李大師到洛陽,請求李世民退兵,李世民扣押李大師,不予答覆。竇建德見李世民不肯退兵,於是調集大軍,進兵洛陽。
  • 出將入相——三國猛將之不為人知的李典
    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時去世。魏文帝曹丕繼位後追諡號為愍侯。公元194年(興平元年),乘曹操攻打徐州之計,留守兗州的張邈、陳宮等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撫各縣百姓。呂布的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招降李乾,勸其反叛,李乾不聽從,於是他們把李乾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