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的溫室效應,南極出現了溫帶雨林

2020-12-03 眯眯眼夜貓子

德國的地質學家Johann Klages在發表於《自然》雜誌裡的一篇論文中說,他們發現了一個沉積層,驚奇的的發現在9000萬年前,當恐龍在朝鮮半島南海岸漫遊時,南極洲正被溫帶雨林覆蓋,而不是冰天雪地。另外,導致當時冰在南極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當時氣候的極端變暖,這很可能是由大氣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引起的。

白堊紀是地球歷史上最熱的時期之一,熱帶海的表面溫度達到35度,海平面比今天高170m,但是當時的具體氣候和環境是什麼樣子的,還是一個未知的謎團。

研究人員發現的3m長的鑽孔巖心是保存完好的森林土壤,其中包含了許多花粉和帶有緊密纏結根系的孢子。

當時,研究人員用X射線計算機進行了斷層掃描,表明當時在南極洲似乎有針葉樹和樹蕨的存在,例如高大的Nahan松樹和Namyangsam雪松。

儘管在這次鑽探中並未發現恐龍化石,但研究人員發現,由於白堊紀時期恐龍的全球分布以及適合其棲息地的氣候條件,恐龍生活在南極洲是完全可能的。在南極半島的邊緣,人們曾經發現了鴨嘴龍的化石。

南極82度,距南極900公裡的南極雨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成了一個謎。在這種緯度下,南極冬季將持續長達四個月的夜晚。

研究人員對沉積物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當時南極西部的年平均溫度為12度,夏季則上升到19度。研究人員說:「河流和沼澤的水溫已經上升到20度,年平均降水量為2464毫米。」

根據以這種方式獲得的植被,溫度和降水數據,白堊紀氣候模型表明,當時的南極洲很少有甚至沒有冰蓋,而且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已知的要高得多,只有在如此條件下南極洲才可能出現茂密的森林覆蓋。

合著者傑裡特·羅曼·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教授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知白堊紀二氧化碳的濃度約為1000 ppm。」 他說:「但是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當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必須達到1120-1680ppm,才有可能形成當時的南極洲的平均溫度。」

當時的二氧化碳濃度比如今的濃度(400 ppm)高3至4倍,如果溫室氣體按照目前的趨勢增加,那麼在未來300年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會超過1000 ppm。

這項研究對於應對氣候變化重要的意義,它顯示了二氧化碳在全球變暖中發揮了多大作用,以及極地冰原的反射功能在防止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

科學家們接下來的研究任務是找出使溫暖的南極冷卻下來並被數千米深的冰覆蓋的原因,我們現在急需讓地球降溫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南極發現遠古溫帶雨林,全球氣候變暖,這片雨林能否重生?
    常年的低溫使得這些地方幾乎寸草不生,然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這片冰雪之地曾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溫帶雨林。鳥語花香,恐龍奔走,是眾多動物繁衍生息的家園。科學家稱,那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170多米,整個表面溫度在35攝氏度左右。這樣的適宜氣候使得南極洲大部分地區被植被覆蓋,根本沒有永久的冰蓋。
  • 9000萬年前的南極長滿了溫帶雨林
    9000萬年前的南極長滿了溫帶雨林 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大約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南極曾經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溫帶雨林,鳥語花香,恐龍奔走。,類似於今天紐西蘭的溫帶雨林生態系統。薩爾茲曼表示:「大量的植被殘留表明,當時南極的海岸是一片茂盛的溫帶沼澤雨林,類似於今天紐西蘭生長的森林。」
  • 9000萬年前,南極附近竟有一片溫帶雨林
    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的極寒之地附近,有一片溼潤的溫帶雨林……這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
  • 南極的溫帶雨林?科學家在9000萬年前的土壤中,發現了秘密!
    南極的溫帶雨林?科學家在9000萬年前的土壤中,發現了秘密!全球變暖已成為了當下的熱門話題。這也是人類目前面臨的嚴峻考驗,全球變暖的形成是由於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而主要的溫室氣體是由人類在工業活動當中大量產生的,在2020年1月南極大陸的溫度首次突破了20攝氏度,刷爆了各大新聞的頭條。在全球變暖之後也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效應,它對地球造成的影響絲毫不亞於前幾年的臭氧層空洞。
  • 南極大陸突現溫帶雨林!全球矚目:地球穿越回了9000萬年前?
    文/行走天涯南極大陸突現溫帶雨林!全球矚目:地球穿越回了9000萬年前?南極和北極地區就像是地球上的溫度計一樣。時刻監視著地球上的一舉一動,因此很多科學家也非常的關注南極和北極。一旦南極地區氣溫顯著上升,就意味著全球氣溫肯定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美國最權威的自然雜誌報導,研究小組進入到南極洲西部地區的松島冰川時,就從土壤中提取了一部分的沉積物,並帶回到了研究中心,研究的數據成果讓科學家們非常的震驚。這是因為ct結果顯示南極大陸竟然出現了具備開花可能性的植物花粉和孢子!
  • Nature:白堊紀超級暖期南極大陸存在溫帶雨林
    Nature:白堊紀超級暖期南極大陸存在溫帶雨林白堊紀中期(94-84 Ma)是過去140 Ma以來的一個超級溫室期,當時大氣CO2濃度至少超過1000ppmv(Foster et al., 2017),熱帶地區年平均溫度高達35℃(O'Brien et al., 2017),海平面比今天要高170m
  • 科學家最新發現,南極洲冰蓋下方存在遠古溫帶雨林
    研究人員從2017年南極西部阿蒙森海獲得的鑽芯中發現了森林沉積物。該鑽芯所處的地質時期屬於白堊紀,沉積物中包含了眾多植物花粉、孢子以及密集的樹根網絡。這些植物殘骸表明,9300至8300萬年前的南極西部沿海地區形成了一片溫帶沼澤雨林,其中生長了許多針葉樹,就像今天的紐西蘭。要形成這樣的南極沼澤雨林,當時的南極洲肯定未被冰蓋覆蓋。
  • Nature:在恐龍活躍的時代,南極很溫暖,是一片熱帶雨林
    研究小組在距南極900公裡的森林裡發現了白堊紀的土壤,對土壤裡的植物根須、花粉和孢子進行分析後發現,9000萬年前的世界比現在要溫暖得多,那時候的南極遍布熱帶森林。研究人員發現,9000萬年前的南極竟然有熱帶雨林的跡象,這表明當時的氣候異常溫暖。
  • 九千萬年前南極茂密雨林,因為板塊漂移?德科學家發現改寫教科書
    南極留給大家的印象就是無邊的冰原和憨態可掬的企鵝,當然科學書上告訴我們南極在很久以前也是一片鬱鬱蔥蔥的雨林世界,而且這個時代就在不是特別遠的恐龍時代!但這是如何認定的,又有哪些翔實的證據,似乎還缺少一些佐證,但德國科學家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
  • 新發現:9千萬年前,南極是大片雨林和植被,沒有冰蓋,很暖和
    之前已經有各種研究指出南極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大片雨林,溫度適宜,二氧化碳濃度很高,比今天還高。比如,美國NASA的研究認為「南極洲沿岸在過去1500萬年到2000萬年前的夏季溫度,約較現今高11度」,一個德國研究團隊也曾發現「南極洲並不是一直像現在這樣冰天雪地,5000多萬年前,其邊緣地帶曾被亞熱帶雨林覆蓋」,如今,一個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早在9千萬年前,南極就已經有一大片雨林,那裡沒有大冰蓋,比今天的德國還暖和,空氣中充滿了比現在還多的二氧化碳。
  • 數百萬年前,南極洲還是一個溫帶雨林
    南極洲溫帶雨林想像圖 9000萬年前,南極洲遍布溫帶雨林,即使在冬季漫長的極夜中也是如此 論文作者分享說,由於「大量的植物殘骸…… …… 南極洲西海岸曾是一片沼澤地帶,溫帶雨林生長在那裡ーー與紐西蘭南島仍然可以找到的森林類似。」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那些不見陽光的月份(因為當時的南極洲仍處在南極位置) ,雨林生命是如何維持下去的。
  • 高效木材生產者溫帶雨林
    2 溫帶雨林分布        在世界上,溫帶森林覆蓋了地球的很大一部分,但溫帶雨林只出現在世界的少數地區。如:北美太平洋西北部的太平洋溫帶雨林,南美洲西南部的瓦爾迪維亞溫帶雨林,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和澳大利亞東南部的雨林,歐洲不列顛群島、冰島以及挪威南部和伊比利亞北部的小部分溫帶雨林,亞洲西部的土耳其、喬治亞和伊朗北部的東部黑海-裏海地區也有少量雨林。
  • 在南極冰層下發現的9000萬年前的熱帶雨林遺蹟
    這是南極西部的溫帶雨林的一個例子,大約9000萬年前,恐龍還在地球上行走。(圖片:C.J.McKay/Alfred-Wegener-Institut;創作共用許可證CC-by 4.0)大約9000萬年前,西方南極洲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根據最近在那裡發現的化石根、花粉和孢子,這裡有一片欣欣向榮的溫帶雨林。
  • ...發現第一塊青蛙化石 或許說明這片寒冷的大陸曾覆蓋一層溫帶雨林
    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摩爾斯博士在南極發現了第一塊青蛙化石,這也是南極大陸出土的首塊兩棲動物化石。這或許說明,這片寒冷的大陸曾經也覆蓋著一層溫帶雨林。這是一隻頭盔蛙?摩爾斯博士所帶領的團隊,曾在2011、2012及2013年多次到南極進行研究,帶回上千件的樣本,包括睡蓮種子、鯊魚和魟魚牙齒的化石等。
  • 溫室效應「惡果」來了!南極冰川不斷融化,竟然出現了這個現象
    因為沒有人類的踏足,所以南極終年都是處於寒風呼嘯以及積雪覆蓋當中,這就導致南極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冰層以及冰山,這些也是南極氣候寒冷的最好證明,但是隨著溫室效應的後果漸漸加大,這些冰層以後可能就會要消失了。
  • 最新研究:4000萬年前遠古南極或擁有暖溫帶氣候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南極洲已知最早現代兩棲動物——約4000萬年前蛙類化石的發現帶來對遠古時代南極的新認識,它提供了進一步證據的證明,
  • 溫室效應的變化超出人想像,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那麼,溫室效應是怎麼產生的呢?和我們有關係嗎?當然有!「這匹無比兇惡的狼」創造於人手中,也是專門攻擊生態環境——我們的家園的。我們現在是工業時代,科技時代,我們會產生很多廢氣,充當大氣層的大氣,大氣裡就有很多物質了。這樣會使大氣變厚變多。
  • 溫室氣體正在對南極降溫!因為特殊環境會引發「負溫室效應」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由於這種反常的氣溫分布,會讓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水蒸氣持續地將熱量散發到太空之中,進而對這裡起到降溫作用。科學家們稱這種效應為「負溫室效應」,這項研究被發表於7月11日的《自然合作期刊·氣候與大氣科學(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 為溫帶雨林撐起保護傘(科技大觀)
    按照所處的地理位置,雨林分為熱帶雨林和溫帶雨林,其中絕大部分雨林分布在赤道附近,而溫帶雨林只分布在極少數地區,但其獨特的氣候和生態環境,使得它成為了大自然璀璨的藝術傑作。  充足的降水是雨林形成的重要因素。溫帶雨林少見,是因為溫帶的降水量往往難以達到產生一個「雨林」的標準。
  • 為溫帶雨林撐起保護傘
    經過多方長達幾十年的協商,加拿大的卑詩省於2016年通過了一項法案,將大熊溫帶雨林85%的面積列為禁伐區。環保主義者長久的努力,將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溫帶雨林——這片神秘、脆弱而又迷人的土地。  雨林,即降水豐沛的森林。